农家书屋建设模式研究

时间:2022-11-24 04:12:00

导语:农家书屋建设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家书屋建设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和唤醒农民的读书愿望对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建设阅读和谐社会极为重要重要。本文在农家书屋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调查了解现代农民的文献信息需求和阅读愿望,以及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忧患,提出县级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普及共建的观点,从而让农家书屋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支点。

主题词农民读书图书馆建设

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农家书屋试点,计划给乡镇行政村赠送1000本图书、十几种期刊和书橱设备。今年,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争取省财政在全省农家书屋建设投入2000万元,为农村农民送去20万册新书。这对县公共图书馆来讲的确是一个发展机遇,县级图书馆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工程。下面本人就农家书屋建设实践谈谈对农家书屋的认识、普及和管理模式

一、在实践中提高对农家书屋的认识。

经济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对于社会而言,文化发挥出其主导资源的作用离不开人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和唤醒农民的读书习惯和愿望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经济发展的后继动力,因为我国人口中三分之二是农民。四百年前法国原本也是一个农业国,大多数人是农民,广泛的阅读让法国人摆脱了贫困,良好的阅读习惯使法国成为文学巨匠云集、国民素质全民提升的经济文化强国。农家书屋是培养农民阅读习惯和满足农民阅读愿望的最佳场所,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支柱,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基础。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家书屋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生活环境的改善将唤醒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促进农民阅读习惯的培养。目前,我国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700多所,平均48万多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新闻出版署在2010年前在全国将建成237456所农家书屋,平均3000多农民就拥有一所书屋,书屋近千种书刊大大改善了阅读环境,必将引导农民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东海县图书馆在2007年底已建农家书屋25所,农民读者活动面积近千平方米,年接待农民读者13万人次,借阅书刊16万册次,解答农民咨询9万多条,书刊流通率达640%,这已经超过县图书馆年读者接待量。地处丘陵地区的东海县李埝乡石寨村,863户人家近3000口人,2007年书屋外借书刊12000余册,人均读书4本以上,老人、妇女、儿童人人手不释卷,农民读书蔚然成风。

经过实际调查农家书屋建设已有良好的文化需求基础。首先农民的文化程度发生根本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文盲多,农民文化程度底,读书愿望较弱。如今不同,据苏北贫困地区抽样调查,农村人口中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6.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1.6%。其次农民的文献需求十分广泛,据调查致富信息、农业使用知识、娱乐、法律、教育卫生知识信息需求忧为强烈。农民对致富信息需求量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以二位数进展,城乡差别逐渐拉大,农民群体要求快速致富的心情极为强烈,不论文化程度的高低,都想探索寻找致富的门路,打听可靠的致富信息,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致富也农民群体生存目标,富裕生活是人生的追求。农业使用技术书刊,这是农民读者群体的特点,农民群体的主要工作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问题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由于人口的增多,人均土地的逐渐减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尤为重要,提高土地的产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是农民群体的心愿,所以科学种植、科学养殖、制种技术、农业科技知识信息对农民读者来说十分珍贵。法律知识书刊,一方面是我国法制社会的逐步完善,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带来的拆迁、征地,迫使农民群体必需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劳动果实。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群体法律意识的增强,在自我发展和创业时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防止受骗上当。同时,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一方面农民群体自我教育和教育子女的意识逐步提高,在农民群体的思维中已逐渐醒悟,感觉到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把握未来,教育是通向现代生活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也注重生活卫生,了解人的生理卫生知识,提高生活品质,致使教育卫生知识书刊的需求。而目前农村生活环境中确实存在借书难、看书难、查找使用技术难,农民处在无书刊可看的境界,大量文献资源集中在县市等各级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的产生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农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强国富民重要举措。随着农家书屋工程的普及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逐步养成读书习惯,农家书屋必将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他将引导中国农民真正走进小康社会。

二、实践过程中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忧虑。

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而抓的一项功在千秋的群众文化工程,这项工程要像抓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常抓不懈。九年义务教育是少年儿童基础教育,农家书屋则是农民社会人群的终身教育,农家书屋是党和政府为农民群体提供的免费的精神食粮,农家书屋也是健康文化导向的窗口。农家书屋工程前期为普及后期将为巩固、充实、提高。农家书屋工程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普及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普及农家书屋的同时还要有对其充实巩固机制,否则,图书文献的半衰期将蚕食农家书屋的成果,使农家书屋成为无人问津的“死书屋”。缺少常效机制和手段是农家书屋普及之后的忧虑之一。

农家书屋工程的体系管理尤为重要,我们要建设一批、巩固一批、发展一批。现行的图书配送方式有点主观倾向,青一色的藏书结构,是必造成文献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大量类同的图书是必为农家书屋的图书流动和后继的发展造成困难。农家书屋图书的配送与流动要紧密结合,至少在一个县形成自有特色的藏书体系。新闻出版局在市县政府中没有独立机构,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脱节,而农家书屋是一项公益事业但不是独立机构。所以,农家书屋管理体制出现缺位,庞大的书刊、设备的财产权和管理权不明确,谁来承担起农家书屋国有资产的管理义务?管理缺位是农家书屋普及的又一忧虑。

农家书屋的发展规模。目前看来,规模不宜大,否则,很不现实,难以推广普及。同时,农家书屋的藏书应根据需求逐步增加的过程,新技术、新信息、新文献的有序补充才能体现农家书屋的生命力。据05年国家统计数据[1],出版新书128578种,出版报纸人均占有0.087份,出版期刊9468种,人均占有新期刊0.2册,全省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活动面积0.006平方米[2]。全省17885[3]个行政村,创办农家书屋时要顾及已建农家书屋的发展,要充分考虑经费的来源渠道和持续的经济承受能力,农家书屋文化事业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千万不可仅求发展速度,忽视巩固提高。农家书屋的发展规模应现实、速度要稳健、管理要规范、模式需探索。要探索符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农家书屋发展规模。农家书屋的后继发展令人担忧。

三、实践中农家书屋纳入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才能持续发展。

农家书屋的产生既是新农村文化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产物。他的产生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发起,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被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基层农民群众文化事业。农家书屋的实施者对农村群众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出发点应大家赞许。但对农家书屋图书采购、配置、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实践过程中我们把农家书屋纳入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将农家书屋办成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分馆,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农家书屋管理体系,又促进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既能形成地区农家书屋藏书特色,又能丰富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体系,既能促进农家书屋健康发展,又能解决农民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

农家书屋作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分支机构,农家书屋的藏书的流通、补充就不是孤立的,它的藏书将与县级公共图书馆以及各农家书屋之间融为一体。图书的采访应由县级公共图书馆根据地方经济特征、人文情况、读者阅读爱好制定采访计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书屋藏身体系。新闻出版局与各县级公共图书馆签定《农家书屋建设标准》和《图书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协议》,然后将农家书屋建设费用划拨给各县级公共图书馆,由县级公共图书馆根据新闻出版局的要求具体规划落实农家书屋的普及进度,避免现行的盲目的无特色的图书采购,使农家书屋图书的配送与流动紧密结合,新书应当配送到已经投入使用的农家书屋,将原有农家书屋的图书再次配送到新建的农家书屋,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家书屋的稳健发展。

农家书屋作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分馆,书屋对读者的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读者可以享受县级公共图书馆以及本地区各农家书屋藏书,县级公共图书馆统一发放读者借阅证,借书证在农家书屋之间及县级公共图书馆实行“通借通还”,农民读者只要持有县公共图书馆发放的图书借阅证,就可在县区各农家书屋和县公共图书馆享受图书文献借阅权限,不受出借图书文献书屋及县公共图书馆的限制,仅要在规定时间内就近到农家书屋或县公共图书馆归还所借图书文献。通借通还即扩大了农民读者享受图书文献的范围,又更加方便农民借阅图书文献的手续,又可形成区域图书馆服务网络。从而,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农家书屋,走进农家书屋,利用农家书屋屋的图书文献搞好家庭副业,提高农民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富裕和谐的小康社会。

农家书屋的普及是全民共享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中的管理软件参与农家书屋图书文献流的整合、读者管理和队伍建设,将农家书屋与县级公共图书馆融为一体。让农家书屋建设推动全民共享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全民阅读,共同营造和谐阅读社会。

[1]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在“2006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透露的数据。

[2]2005年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基本情况统计表/南京图书馆研究辅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