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思考

时间:2022-11-24 03:47:00

导语: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思考

[内容摘要]: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不懈的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坚持不懈的宏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坚持不懈的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的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文化条件。本文,我将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矛盾冲突,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和谐文化矛盾冲突努力方向措施

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要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不懈的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坚持不懈的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坚持不懈的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1.当前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矛盾冲突

(1)政府重视和显示状况的冲突。米前,各级政府已把文化建设纳入社会总体发展中。这一方面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颇多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更艰巨的任务摆到人们面前:政府的重视和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之间的冲突;村民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村民自治基础上村民文化性格的塑造;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村民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换;外来文化的有效吸纳及其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等等。对农村文化建设而言,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政策运行的机制性制约。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多政府包办的文化建设在时间中受到强有力的挑战:缺乏强大的人力,物力支持;农村作为改革的试验田潜藏着许多原创性的思想,这需要得到呵护,但却时常遭到漠视;对农村地区的习惯性偏见,极易让人们疏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和艰巨性的关注,具体工作流于形式和空泛的指标而不能取得实在的效果;基层政府在文化建设上,不仅难以象经济建设一样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工厂林立的壮观,也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因而缺乏积极性;县,乡文化部门在过去那种“养人”式农村文化运行体制中,根本就没有能力和积极性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致使乡村文化体系“空壳化”。农村文化体制于农村的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成为阻碍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

(3)文化传统的惯性于外来文化的强劲冲击。自然村落向现代文明转化过程中,触及的深层文化心理要素处于悬搁状态,如家庭、伦常、民间信仰等。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激增,大量的西方文化产品如影视、音乐和书籍等产品蜂拥而入,急剧占有市场空间。

2.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1)精神文化层面。改革开放事业既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出现了文化多元相互碰撞的特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必须正确对待多元文化。只有实现文化和谐,正确处理文化的“一元于多样”的关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的集体观念日益增强,才能凝聚力量,加快新农村建设。

要突出共同理想教育。在社会主义树立和弘扬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就要使这一理想在和谐邻里文化、和谐村庄文化、和谐乡镇文化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激励群众斗志,凝聚群众力量,使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明确发展方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要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通过农村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激发和鼓励各族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热情,用爱国主义精神把农民群众凝聚起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和谐安康的家园。

要强化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要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倡导人人知行合一、诚实守信风气,加强对农民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念、价值观的教育,依托“文明村”、“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通过坚持不懈的开展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力量

(2)物质文化层面。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

创新投入机制,坚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更新农民的知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空虚和情感麻木的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采取加大政府投入、重点项目倾斜、积聚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机制,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加快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馆、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的建设。

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精神生活。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的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小舞台构成大世界,群众性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培育积极健康、形式多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让先进文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农民群众安定有序、和睦相处、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地投身新农村建设。

创新传承机制,加强非物质遗产保护。许多地方的民族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书画、雕塑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等,不乏有价值的优秀民间艺术,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繁荣农村文化,对于加强农村的凝聚力和农民的自信心,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要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以民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积极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品。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要抓好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加大对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要继续购买适合农村农村需要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供给基层艺术团使用。

制度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也是非物态文化,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约定等。制度文化建设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与时俱进,一些好的制度文化要弘扬和完善,一些落后的制度文化要割除,一些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的制度文化要建立,整个社会制度文化要符合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要加快完善,特别要割除一些原来带有社会歧视性质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让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平等。在社会管理的纪律制度等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体现农民的要求。在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要坚持正确引导教育。同时要注重推进符合人类规律、促进农村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改革,为农民群众的全面创造良好的的环境和条件。

3.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的措施

领导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和谐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相当的精力和巨大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构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建设和谐文化目标与建设新农村、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施舍,密切协作,各付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和谐文化建设经费有保障。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

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城市文化、广电、出版、教育、体育等资源,对农村形成多时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力和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重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