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红树林现状及宜林区研究
时间:2022-10-29 03:18:00
导语:莆田市红树林现状及宜林区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持海湾河口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通过对1995年以来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种植红树林区的现状调查,分析影响莆田市红树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莆田沿岸红树林保护与生态恢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莆田;红树林;人工种植;宜林区
红树林为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据调查,全世界25%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带均有红树林生长,约有24科30属83种(包括真红树和半红树)。中国红树林自然分布在海南、广东、福建和台湾省沿海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北界为福建省北部沿海的福鼎县,北纬27°02′。福建省红树林种类有15种(包括引进种类),其中5种为半红树林植物,在地域分布上,莆田原生红树林只有一种为秋茄[1-7]。
中国的红树林已属于濒危森林资源,因而林业和海洋主管部门已经在红树林较多的港湾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各5个,县市级8个自然保护区。从红树林资源日趋衰退和大量适宜种植红树林滩涂急待绿化的现状出发,以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需要,开展大规模的红树林造林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1995年以来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种植红树林区的现状调查,分析影响莆田市红树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莆田沿岸红树林保护与生态恢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莆田市红树林现状
1.1莆田市天然红树林分布概况
莆田市海岸线长达343.6km,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使得出海口滩涂面积广阔,有淡水补充,适宜于红树林的生长,兴化湾曾经分布有大面积的成片红树林。莆田曾经有成片的红树林,但由于许多港湾围海造田、围滩(塘)养殖、填滩造陆和码头与道路的建设,使得莆田的红树林面积迅速下降。到2001年,莆田天然红树林面积只有2.3hm2,仅占福建省林地面积的0.4%。红树林的消失严重影响了莆田海岸的生态系统,使生物多样性和滨海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导致外来物种(大米草)的入侵。因此,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种植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1.2莆田市红树林人工种植区现状
目前莆田红树林人工种植区主要有以下几处:
(1)湄洲岛。栽种地点为北埭。2004年、2005年均栽种13.3hm2,红树林外沿有紫菜及海蛎养殖带。当地村民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较好,人为破坏很少,不过成活率不高,长势不良,栽种5年的秋茄仅1m多高,主要是受自然条件限制(可能与盐度较高有关)。
(2)秀屿区。栽种地点为山亭乡和东峤镇盐场附近(前沁村)。2004年、2005年均栽种了33.3~40.0hm2(资金来源:2003年是国债项目,2004年资金由国债、自行筹集和上级拨款组成)。由于影响排涝沟,影响水产养殖规划,部分村民未经审批擅自伐林围塘养殖,破坏严重。原栽种地东庄,因为LNG项目建设“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需要填海,现已基本不存在。
(3)仙游县。仙游由于海岸线较短,只有4~5km,所以栽种面积不大,均为秋茄林。栽种地点为枫亭的海安、海滨、辉煌和沧溪村。当地红树林保护较好、刚开始种植时,有破坏现象,经过宣传教育,村民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当地已形成海堤、养殖带、红树林和谐共存的局面。目前存在问题是由于要建“莆田滨海大道”,海安、海滨村的红树林将会受到部分破坏。在辉煌村,人们沿着海堤种植红树林,这里的红树林是整个枫亭长势最好的,全部为秋茄。靠海堤的秋茄林高约1.5~1.6m,最高的近3m,靠外围的秋茄仅40~50cm高。此外,这里已经有成片的大米草群落分布。
2莆田沿海红树林宜林区调查研究
2.1红树林生长应具备的条件
从世界范围看,红树林的生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适宜的温度。红树林多分布在最冷月气温高于20℃、季节温差不超过10℃的地区,但可分布于16℃的等温线或水温不超过24℃的范围。
(2)淤泥底质。尽管红树林可以在沙质、泥炭沼泽或珊瑚礁上生长,但绝大多数在泥质土壤上生活,即三角洲海岸、环礁和河口。红树林本身也可以影响底质组成,甚至加速珊瑚岛泥质的沉积。
(3)隐蔽的地形。开阔的海岸风浪较大,使红树林植物的幼苗无法固着生长。
(4)咸水。尽管红树植物并非专性适盐,但大多数在有盐的环境中生长得最好。
(5)潮间带。宽阔的潮间带给红树林植物提供了较大的生长范围,但实际上在无潮间带也有部分能生长。
(6)洋流。洋流对红树植物的传播和分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莆田市宜种红树种秋茄性质
秋茄属于红树科秋茄树属,别名永笔仔、茄行树、茄滕树、红浪。为小乔木或灌木,高2.0~6.5m,最高10m,具支柱根和板状根;树皮平滑,红褐色,枝粗壮有膨大的节;叶椭圆形,具胎生现象[8]。
2.3莆田沿海海洋环境因子对秋茄生长的影响
(1)气温。莆田各地年均气温在15.5~20.7℃,呈东南向西北递减,即东南沿海稍低于20℃;7月最热,平均气温是23~29℃,1月最冷,平均气温是7.2~11.9℃,年气温差一般在15.8~17.8℃,日较差6.2~8.8℃。秋茄是北半球最抗寒的红树植物种类,能适应较低的亚热带型温度,而在高温地带竞争不过更适应当地环境的木榄和海莲,其能生长在平均气温18.5℃、最冷月气温8.4℃、绝对最低温-4.1℃的地区。因此,莆田沿海地区从温度条件来说多是秋茄的宜林地,但不适宜于其他红树林树种生长[5,9]。
(2)盐度。莆田沿海海区盐度受不同水系消长、入海径流等因素的影响,总的表现为南高北低,山岸向外海增大,河口附近较低。沿岸海区表层盐度平均为26.7‰~31.7‰。实测最大盐度为35.6‰,最小盐度为4.25‰(河流入海口),平均在30‰左右,全区表层盐度多年平均变幅为5.5‰。红树林生长的土壤为海滨盐土,含盐量达4.6‰~27.8‰,秋茄在盐度为10‰~20‰的环境最适宜生长。因此,只有在有河流入海的海湾处适宜生长,其他海岸盐度过高,不适宜生长[10,11]。(3)土壤。莆田海岸土壤类型以红壤、赤红壤、滨海盐土、水稻土和滨海风沙土为主。其中红壤和赤红壤最多,其次为滨海盐土、水稻土。红树林生长的土壤为海滨盐土,有机质含量为3%~5%,当林地土壤淤泥沉积最大时,红树植物的生长量也达最大。在河口冲积平原或三角州上,土质由细粉粒和粘粒组成,含有大量由上游径流带来的有机质,最适合秋茄生长。从土壤类型看,秋茄在泥质土壤上生长最好,而在沙质或砾质的潮滩上生长不良。因此,枫亭港、东峤、三江口等河流入海处是最适合秋茄生长的地区[12-14]。
(4)潮汐动力。莆田沿海潮汐为太平洋潮波传入所引起的谐振潮,潮汐类型均为正规半日潮,周期性的淹浸和干露交替适合秋茄的生长。潮差平均在4m以上,这就为秋茄的生长提供了较大的生长范围[3,15]。
(5)地貌。开阔的海岸风浪较大,使秋茄幼苗无法固着生长。在河流入海口及港湾处风浪较小,有益于秋茄幼苗固着生长。
2.4莆田沿海红树林宜林区分布
综合以上对影响秋茄生长的海洋环境因子的分析,结合GPS和GIS方法,参照1∶20100的莆田地理地图及卫星地图,做出莆田沿海红树林宜林区分布图(见图1)。
本文原文
从图中可看出,人工红树林宜林区主要分布在港湾和河流出海口,如三江口、枫亭港,这些地方由于出海口盐度较低、风浪不大、泥质土壤及广阔的滩涂面积,适宜秋茄生长。宜林种植区面积达68.5hm2。
3分析与讨论
由于红树林对生长环境有特殊要求,只能生长在平均海平面(或稍上)与回归潮平均高高潮位(或大潮高潮位)之间的潮滩面,潮水浸淹频率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红树林退化、死亡或难以自然更新。由于修筑海堤与人工围垦时,为了多占地造陆,多围到中低潮带,使得原先适合红树林生长的中高潮带滩涂损失殆尽,目前的红树林造林多为中低潮带滩涂造林,人工造林恢复难度很大。如果仅围到中潮中带,就有较大滩涂作生态恢复使用,让自然拦淤红树林可以恢复[16]。对福建沿海各县市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红树林造林成功率不超过50%,许多地方甚至不到20%,全军覆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缺乏规划、未经宜林地可行性研究就盲目造林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以及滩涂高程过低外,还存在红树林生境破坏严重,基础研究滞后,尤其是缺乏一套红树林宜林地选择标准[17,18]。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红树林宜林地选择标准,为莆田恢复红树林提供必须的技术准备。
此外,在莆田市恢复造林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秋茄扩大造林受阻。由于莆田围海造田、围滩养殖、填滩造陆和码头与道路的建设,海岸资源破坏严重,在高盐水体环境条件下,可供秋茄迁地适生小环境已很难选择,继续扩大造林受阻。
(2)树种单一。树种单一制约了恢复重建红树林工作,单一树种不仅无法营造红树林原生生态环境,而且给秋茄树今后生长发育带来影响。
(3)新品种引种技术问题尚未解决。
(4)围垦养殖和农民对红树林生态效益认识不足而造成的破坏,或挖土造成幼苗死亡。必须取得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当地村民的支持,加强管理,责任到位。此外,开展对群众特别是海岸沿线村民群众、养殖业主的宣传教育,使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红树林的良好氛围。
(5)海岸潮间带淤泥海滩是造林困难立地类型之一,如大风、波浪、潮汐动能、移动泥沙、漂浮垃圾、海洋动物等因素对于刚扎根的幼苗危害最大,种植以后需管理补种,对人力及资金要求大。因此只能加大资金的投入,红树林资源才能得到恢复和发展。
4参考文献
[1]林鹏,傅勤.中国红树林的环境生态及经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林鹏.中国红树林生态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林鹏,张宜辉,杨志伟.厦门海岸红树林的保护与生态恢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6):1-6.
[4]王文卿,赵萌莉,邓传远,等.福建沿岸地区红树林的种类与分布[J].台湾海峡,2000,19(4):534-540.
[5]陈桂株.红树林植物秋茄及其湿地系统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6]林鹏,林益明,林建辉.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的结构与进化[J].海洋学报,1998,20(4):97-102.
[7]林鹏.中国东南部海岸红树林的类群及其分布[J].生态学报,1991,1(3):282-290.
[8]黄生.秋茄的区域性种群遗传结构[J].生物多样性,1994,2(2):68-75.
[9]杨盛昌,林鹏.潮滩红树植物抗低温适应的生态学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8,22(1)61-68.
[10]郑海雷,林鹏.红树植物白骨壤对盐度的某些生理反应[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139-143.
[11]莫竹承,范航清,何斌源.海水盐度对两种红树植物胚轴萌发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1(12):235-239.
[12]蓝福生,李瑞棠.广西海滩红树林与土壤的关系[J].广西植物,1998,14(1):54-59.
[13]杨萍如,何金海,刘腾辉.红树林及其土壤[J].自然资源学报,1987,2(1):32-37.
[14]张银龙,林鹏.九龙江河口秋茄林及白骨壤红树林土壤特性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14(32):325-330.
[15]张乔民,于红兵,陈欣树,等.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关系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7,17(3):258-265.
[16]郑德璋,李玫,郑松发,等.中国红树林恢复和发展研究进展[J].广东林业科技,2003(1):11-15.
[17]廖宝文,郑松发,李玫,等.红树林湿地恢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05(1):63-67.
[18]何天华,李祥贵.福清市红树林恢复重建与进展的思考[J].防护林科技,2004(3):47-48.
- 上一篇:干部教育培训档案问题通知
- 下一篇:周年系列活动安排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