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创建学习型银行思考
时间:2022-09-23 01:45:00
导语:农发行创建学习型银行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涵义
(一)学习的定义。学习,从教育理论角度来说,是人类(个体或团队、组织)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学习的主体既可以是人类个体,也可以是不同层次的团队、组织乃至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学习的内容是获取知识和经验,掌握客观规律,并用来指导自身发展;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个体身心获得发展,使个体和人类整体不断实现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这不仅是人类学习活动最本质的特征,而且是人类创造力之最根本的源泉。
(二)“学习型组织”概念的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系统动力学的创始人佛睿思特(JayForrester)在1965年发表的《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他的学生,当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级人物彼得.圣吉(PeterMSenge)将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成功地运用到企业的创新和培训之中,系统地创立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对激烈竞争的企业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考察,发现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短命的。而通过对寿命在100年以上的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和概括总结,他获得了一个重大发现:所有“长寿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不同于个体学习,也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将企业作为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社会组织,对企业发展目标、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思考”,改变企业决策者的“心智模式”(思维定式)。认为这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性学习,是以企业整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团队学习”。正是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中,企业决策者群体获得了清醒的自我意识,重新修订了可持续性发展的企业目标,并以此作为“共同愿景”,组织“团队学习”,使企业上上下下获得新的凝聚力,焕发出为“共同愿景”而奋斗的生命活力。企业正是由此而不断实现“自我超越”,适应千变万化的复杂竞争局面,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彼得.圣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概括了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和真谛: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三)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创建包括五项技术,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应该是以“团队学习”为基础,具有不断超越自我之生命活力的社会组织,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学校等。当代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深刻地揭示出: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学习型组织虽然是由个体学习者所组成的,但组织中的学习者已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学习者,而成为承担整体学习使命的团队成员,并从团队中获得接纳感、安全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学习者之间以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为目标,以严格有序化的分工合作为相互联系的纽带,他们共享学习资源、共闯学习难关,共创学习成就,成为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显然,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之中,学习的成果和效率必将大大超过个体学习者的总和,而且能使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群体中最充分地施展多方面的创造性潜能,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只有当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真正为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有序化的分工和密切合作中,进入高效率的整体学习状态,才能真正凝聚、创造出一个作为整体存在的团队学习主体,也才能获得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都无法比拟的学习成效。
二、农发行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
农发行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点论述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正是学习型组织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和最终目的。农发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通过学习型银行建设来推动全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行职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员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习型银行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全员的自觉追求,推动全行和谐文化建设,培育文明风尚。
农发行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快速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没有企业的创新,就不会有企业管理的成功,这已成为企业界的普遍共识。银行作为企业,进入21世纪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把银行办成现代企业的银行,另一方面要把银行办成学习型组织的银行。建设学习型银行,是银行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作为政策性银行,农发行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渐从“温室”中走出来直面激烈的行业竞争。虽然步伐还比较稚嫩,但我们通过学习,向其他商业银行学习,向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学习,逐渐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了脚,逐步走向成熟。几年的拼搏和努力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学习,努力地不断学习,才是农发行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我们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三、农发行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目标选择和主要方式
迈向小康社会的学习型银行应是:全员学习的银行、终身学习的银行、全面学习的银行、我要学习的银行、善于学习的银行、团队学习的银行、全程学习的银行、面向客户学习的银行、网上学习的银行、创造性学习的银行。这里说的全员学习针对的是学习的对象,无论是作为经济人,社会人,还是文化人,既没有不学习的人,也没有不学习的工作。尤其处于现代经济、科技、文化前沿的银行,更要求每一位员工包括管理层人员、专业层人员、操作层人员必须具有学习愿景、学习精神、学习能力。终生学习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农发行的每一位员工都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良好心态。据此,对农发行来说,建设学习型银行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促进实际应用,实现农发行和员工全面发展。
明确了建设学习型银行的总目标,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在具体建设的过程中,找到有效可行的切入点。学习理论、传播理念、掌握方法固然是首先要做、而且也是终身要做的事,但是,从理论的学习掌握到理论的自觉和熟练运用,其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内都能做到的。
第一,建设学习型银行最有力的起点是“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就是对待学习要象对待工作一样,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工作学习化”,就是要把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作学问来研究,把工作的过程看成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工作成效和工作过程的反思进行学习。其中,工作的难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工作的得失是反思交流的重点。
从理论角度来讲,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是宏观管理理论,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与实际的结合,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化理论为立场、观点、方法,化理论为人的品质、道德、品行。正因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宏观管理理论,所以,建设学习型银行并不完全是一项独立的具体工作,它更是一项复合性工作,融于各项具体工作中,为各项工作提供认识、思路和方法上的帮助。学习型组织最基本的特征是学习。但是,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不同于以往通常所说的学习,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主要是指“个人基础上的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注重共享、反馈、反思。二是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强调“学习与工作不分离”。三是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特别要求“学后必须有新行为”。把这三者贯穿起来,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因此,学习型组织理论提示我们,在建设学习型银行的实践过程中,有必要对“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作深入的研究,并认真设计。
第二,把“转变观念、改进思维方式”作为建设学习型银行贯穿始终的主线。按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发展逻辑,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建设学习型银行,首先要做的是学习理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但是,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并非一日之功,思想的统一和认识的提高不是一句空话,并且也不是局限在思想领域就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借助行动的力量和事实的说服力。因此,把“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作为最有力的起点,并不是不重视观念的更新,相反,“转变观念、改进思维方式”是农发行建设学习型银行贯穿始终的主线,必须牢牢把握。
“转变观念,改进思维方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内容,这是一项纵横交错、复杂的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来自于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其中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对人影响深刻的事件,形成了一个人观察和体验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式。它直接影响人的认识、信仰和行动。人们总是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观察世界,而自己却自以为是地认为正在清楚而客观地体验世界,这是现实中有很多分歧的主要原因。许多组织充斥着你争我夺、互相防卫的内部竞争,以及勾心斗角、玩弄手段的政治游戏,它消耗人们大量的经历,不断打击人们的工作意愿,致使组织永远不可能建立为大企业所必需的根基。
第三,把“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建设学习型银行最重要的保证。作为农发行来说,建设学习型银行的真正动力来自于每一位员工的创造性,这是内因,仅有内因还不够,需要外因的促动和激发。员工的创造性,犹如一颗种子,它有成长为大树的可能性,但没有土壤、水分、养料等外在的条件,种子将永远只是种子,员工的创造性得不到激发也可能永远只是隐藏着。那么,什么是激发创造性所必需的外在条件呢?答案是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成为建设学习型银行最重要的保证。农发行目前面临人力资源的困难是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只有提高人员素质,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到日程上来,启动各种激励机制,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