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供销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4-22 05:32:00

导语:充分发挥供销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充分发挥供销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供销社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供销社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推动供销社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供销社应该利用好这一时机,迎接这一挑战,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增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核心,成为全党和全国的共同行动。作为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其根在农村,发展空间也在农村,是直接联系农民的基本环节,是为“三农”服务的主要载体,其宗旨和目标是通过服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稳定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因此,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供销社工作全局,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依托自身的网络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主动将改革与发展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抓手和依托力量。当前绵阳也和全国一样,全市上下正集中力量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4月中旬还开了专门的研讨会,进一步统一和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与任务。供销社将义不容辞地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并紧密结合绵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着眼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自觉地服从于和服务于绵阳发展新跨越的大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思想、创新实干,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富裕农民这一首要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在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即: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促进作用;在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在鼓励引导农民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方面发挥骨干作用。以达到用体制创新服务新农村建设,用网络优势促进新农村建设,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发挥优势,将客观的有利条件充分作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供销社依靠自身的力量,彻底地甩掉了沉重的债务、亏损和人员包袱,全面转换了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开展了一系列整合资源、重组企业、创新发展的探索实践,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原始积累,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止2005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拥有遍布市、县、镇乡、村的独立核算企业80多户,经营服务组织300多个;总资产9亿多元,净资产2亿多元;从业人员3000多人;批发市场10余个,经营服务网点近3000个。

1、企业改制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建立了新的体制。全系统企业改制取得不同了程度的进展。市级企业已全部改制;近90户县级企业已有20多户改制,11户破产,20多户解体;80多户基层社有9户重组,4户破产,10多户解体。

2、妥善解决了历史包袱。全市3万多名职工了断了固定工身份,占98%;向社保部门移交退休人员6000多人,占97%;市、县联社干部也由近500人精减到150余人。全系统清退社员股金近6亿元,占94%;清偿银行债务5亿多元,约占60%。减轻了人员和经济负担。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到去年底,全系统领办、联办、协办的各类专合经济组织(含各类协会)已达132户;其中,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达66个。有3万多户农民入社入会,发展生产基地30多万亩。

4、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进展。到目前,全系统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了8户;实现加工经营收入近5亿元、利税500余万元,带动农户逾10万户,为农民实现收入3亿多元。

5、全系统已走出了低谷,部分企业蓬勃发展。2000年底全系统扭转了连续8年汇总亏损的局面,至今已保持了连续5年的汇总盈利。市属企业改制后,在城区兴办了8大批发交易市场,面积20多万平方米,容纳就业人员逾5000人,年交易额近8亿元。改革前市属企业每年上缴税费只有200多万元,从2003年起已连年超过1000万元。

6、实施业务重组及资源整合,打造流通网络体系有了突破。全系统农产品营销、农资供应、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得以逐步发展,使一度处于萎缩或停业状态的烟花爆竹、农资的经营以现代流通的新理念得到了恢复性增长。各区市县的农资经营公司都已改制组建,并成立了3个农资行业协会(市农资协会、盐亭和江油农资协会),农资的供应额近3亿元,占全社会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巩固了主渠道地位。特别是自去年商务部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以来,全市在江油首批建成5家乡镇级和1家村级“农资农家店”的基础上,今年随着试点面的扩大,农资的配送中心和“农资农家店”的发展将达到420多个。全市烟花爆竹按照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了归口管理和安全经营,年实现销售额近3000万元。各地有一批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纷纷加盟供销社,有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6个(仅果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就达1.8亿元,其地产水果占了近一半),很好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流通。

三、把握机遇,乘势而为,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市农村人口415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80%,属农业大市。从农民收入状况来看,2005年人均纯收入3179元,只占城市居民纯收入(8201元)的37.6%,城乡差距较大;从小康发展进展来看,只有5个县为小康县,发展缓慢;从农村经济现状来看,全市乡镇负债28亿元(平均每个乡镇1000万元、每个农民583元),负担沉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新农村建设形势严峻。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供销社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供销社要主动争任务、压担子,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按照市委、市府的具体部署,创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创新人才队伍、创新联社职能,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结合全市供销社实际,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全方位多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中具有明显作用。因此,各级供销社要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要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与办法,引导和帮助农民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专业大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1、大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是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各县市区社和市级涉农企业,要抓住培植龙头企业这一关键,对现分布于市县区的市万馥果品公司、游仙鲜绿果蔬公司、平武茶业公司和雪山实业公司、三台新川棉花公司、安县葡露魔芋保健品公司、安县阳光农产品公司、江油新保魔芋公司8户市级龙头企业,要在人、财、物上重点倾斜,使其做大做强,力争年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带动农户12万户。市万馥公司抓紧进行水果批发市场和冷库的改建,为实施“30万亩优质果品富民工程”提供全程配套服务,为水果产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作出新的贡献。同时,各地通过开门开放办社(重组改造、外引内联、合资合作、低成本扩张),广泛吸收社会资源,让市场服务型、加工经营型、营销流通型的龙头企业类型得以全面发展,争取每年新培育1—2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力争在两年内全系统有2-3个企业达到省级龙头企业标准,使供销社在农村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并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到农业结构调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真正成为广大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和增加收入的有效载体和主力军。

2、积极推进各类专合组织建设。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全市各级供销社要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规范提高、大力发展的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的发展力度,努力搭建服务平台,提升为农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县(市、区)联社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承担起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规范和发展的职能,结合开门开放办社和体制创新,实现合作经济组织的大合作、大联合。二是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农产品专业协会等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形式。要按照“三民、四自”的原则,选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采取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方式,一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资源,特别是市上确定的畜牧、粮油、丝棉麻、林果、蔬菜花卉、中药材、茶叶八大产业,采取资本联合、劳动联合、技术联合、销售联合等形式,引导农民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社。二要依托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合作经济新模式。三要由基层社引领,同村民委员会和农村种养、加工、运销大户、能人创办农村综合服务社。四要支持有能力的供销社分流员工、城市下岗人员同农民创办合作经济组织。总之,充分发挥供销社加工、经营、网络、人才等优势,主动为专合组织提供技术、物资、加工、储藏、销售等服务,促进助农增收。要逐步探索与信用社、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拓宽合作领域。三是对现有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嫁接改造。过去各地创办的各类农村专合组织,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助农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服务能力、辐射带动力还不强。因此,各地可以组织、联合、吸纳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整合聚集社会各类人才、网络、资本和社会其他资源,对其进行嫁接改造,提升规范运作水平,完善服务功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为农服务的作用。四是抓好已办专合组织的规范。现全系统已办了132个专合组织,虽然大部分都能按规范运作,但仍有一些尚需完善。因此,各地要把专合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列入工作的议事日程。规范的重点主要放在组织机构、民主管理、规章制度、利益联结、风险保障五个方面。具体要求就是要做到八有,即:有组织机构、有章程、有社员名册、有股金、有办公场地、有服务公约、有财会报表、有利益分配办法。开展示范专业社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其规范快速发展。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组织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增强抗风险的能力,有效、稳定地实现增收致富。力争用两年时间使专合组织覆盖到全市每个镇、乡。

3、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基地建设是为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源头。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依据市场经济“以销促产”的法则,利用已建立的专业合作社的有利条件,继续抓好水果、茶叶、蔬菜、花卉、棉花、魔芋、生猪、中药材、海椒、蜂蜜、干果(核桃、白果、板栗)等大宗品种的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提高基地农产品的商品率,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推进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积极培植农村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大户在农村经济中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在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带动下,培植农村专业大户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各地要凭借已建立专合组织的优势,把农村中从事农产品种养业、营销业、加工业、运输业的能人培植成专业大户,吸收到专合组织中来,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的整合,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极大地发挥他们的影响带动作用,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整合资源,积极打造为农服务体系

打造现代流通网络服务体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供销社自身转换职能、进一步创新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更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必要条件。因此,供销社在未来的工作中要把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将从事商品流通和完备的专业批发市场的优势转化为开展工作的有利条件,主要放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供实用技术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从而实现“提高组织化、促进产业化、网络连锁化、服务系列化”的目标。

1、重点打造为农增收服务体系。农产品最终实现其商品价值是农民增收最为关键的一环,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主要体现在这一环节上。供销社要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疏通农产品进城这个关键渠道,以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重点放在“三个结合”上,即:(1)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大力开展农产品的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提高农产品流通的集约化程度,促进农业标准化和订单农业的发展。已具备条件的市万馥果品公司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依托已建立的配送中心,将已注册的“万馥”品牌以直营或加盟方式,探索发展绵阳城区的水果连锁经营,以此推动绵阳水果产业的发展。(2)与各类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相结合,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其风险,真正做到市场连基地、市场促销售。(3)与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发展社区综合服务社为载体,组织农民发展第三产业。要突出流通功能和服务功能,开展商品购销。围绕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一出一进,整合流通资源,努力为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创造快捷通道,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销售不出村。并积极发挥绵阳职业培训学院——劳务工培训基地的作用,既加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又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能力,以此增强增收创收的科技含量。

同时,配合各级有关部门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结合省上实施的“千村扶贫计划”,围绕各地贫困村的重点贫困户增加收入为核心,充分利用扶贫开发的政策、资金优势,凭借供销社的组织、经营、服务网络,整合各类扶贫资源,集中投入到实施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脱贫致富项目建设上。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探索产业化扶贫的有效途径。

2、着力打造为农增效服务体系。供销社既是农资经营的主渠道,也是为农服务的重要平台。要主动负起保量限价、平抑价格、维护秩序、优质服务、为农增效的责任。要引入现念、现代方式,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目标,积极发展农资的连锁经营,减少环节,降低成本,让利于农民。进一步发挥市、县农资行业协会的作用,搞好行业自律,切实为会员服务;并聚集社会资源,培育市、县农资经营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当前供销社正在全市七个试点县负责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资农家店”的建设,将由点到面,用3至5年的时间,覆盖全市70%的乡镇、50%的自然村,形成遍布农村、方便直销、护民惠民的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终端体系。进一步加强农资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商品的分级储备、农资的绿色通道制度,平抑市场,最大限度地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同时,建立技物结合的服务制度,广泛开展“两放心”(让农民使用放心化肥、放心农药)、“三到户”(商品配送到户、科技咨询到户、质量承诺到户)和“三配套”(测土、配方、施肥)活动,实现零距离为农服务,为农业生产当好“后勤兵”。通过建立农资诚信经营服务体系,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实现便民、利民、惠民。

3、大力打造为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既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协调、加快城镇化)的需要,也是党政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更是供销社刻不容缓的职责。各基层供销社在体制创新中,要主动承接基层政府转变职能分离出来的经营性、管理性和公益性服务项目,以发展区域经济、“为民、便民、利民”为主要出发点,以建设基层网点、开拓和提高农村市场占有率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对现有的各类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整合,实行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连锁化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综合服务社、“三农”服务中心和农资、生活资料的“农家店”,并立足在社区的“范围”、“综合”服务上做文章,力求做到农民购买生产生活资料、销售农产品、培训技术、小型维修、小病就医、文化娱乐等方面就近便民不出村。努力把社区综合服务社办成集农村思想教育、科技推广、文体娱乐、信息服务、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和商品流通于一体的综合场所。并创造条件,争取用2-3年时间,在全市大部分镇乡村中完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

4、努力打造开拓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农村市场是(农产品)产地市场、(生产资料)销地市场、(消费品)销售市场的三者统一。开拓农村市场是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各级供销社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潮,抓住农村市场的特点,立足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发挥农资、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和市级工副食品、水果、五金机电、装饰建材、陶瓷五大专业市场的经营优势,大力引入超市、连锁配送等新型经营业态,积极推行“小超市,大连锁”战略,加大实施超市进乡村工程,以推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的发展。要凭借市级花园批发市场、三汇装饰材料市场和五金机电配件市场、剑南市场、陶瓷批发市场辐射面广的有利条件,带动其县级专业市场的建设,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批发交易市场与集贸市场,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解决农副产品“卖难”问题,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专业与综合市场相结合、大中小市场并举的发展格局。重点抓好剑南批发市场的改建和农资、再生资源、植物花卉批发市场的新建工作。

5、着力打造为农信息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对实用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供销社要适应农民的迫切需要,尽快构建起“三农”信息服务体系,把提供真实准确、实用有效、快捷畅通的信息服务作为为“三农”服务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有条件的单位,特别是龙头企业要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和网页,并及时更新内容。加强与涉农部门、涉农网站、涉农企业的联络和交流,注重搜集、整理、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市场供求、种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实用信息。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以会议、简报、资料、板报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为广大农民、专合组织、种养大户等对象提供信息服务,为他们决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以及产后营销提供可靠的依据,减少其生产经营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其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三)创新组织体制,增强为农服务功能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更快地发挥供销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供销社要继续深化改革。在改革发展中要用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在改革上要打破“供”、“销”的传统定位,向纵向延伸(产前、产中、产后)、横向拓宽(各方合作),按照各地的发展规划,统筹协调,狠抓落实。坚持因地制宜,遵循经济规律,实行一县一策。并积极探索开门开放办社,广泛吸纳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加入,扩大合作领域,打破行业、区域、城乡界限,放大供销社的组织基础和服务功能,把供销社改造成为服务“三农”的、新型的、农村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基层社建设的新突破,不断增强为农服务功能。

(四)争取各方支持,为参与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供销社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虽然改革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当前仍然存在着社员股金清退扫尾工作艰巨、无力上交社保部门部分剥离费、政策性亏损得不到核消和职能定位不明确、缺乏工作的手段以及自身“立”的文章做得不够、职能转换不到位等困难和问题,需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供销社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使其把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战略中,通盘考虑,赋予明确的职能、职责,加强领导和协调;并在资金筹措、项目建设等各方面给予扶持,以期解决在自身改革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供销社自身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克服惰性,增强信心,找准自己的位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效,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