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

时间:2022-02-19 06:51:00

导语: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同志在2003年1月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突出重点,就是要“根据需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这些重要论断,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而且是推动农民有效进入市场的关键,同时也是当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因此,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现行体制制度下,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问题的认识,深入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而使我们的思想认识自觉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把党中央的要求变成我们的自觉行动,准确把握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切实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向前发展。 农村的问题,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农民的问题;农村经济的问题,关键就是如何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问题。

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把农民带入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让农民在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寻求自我解放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更为重要的是,当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之后,将彻底根除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小农经济痼瘤,有效改变城乡二元差距的经济社会不利结构,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的快速发展,从更高的一个层次上构筑起国民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基础,在整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积极影响。正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至关重要性,所以,组织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必然应该成为各级党政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先进发达地方依托固有的优势,立足把千家万户农民的小生产带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积极开展了以实践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必须看到,已见的成效只是局部的,尤其是在广大的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仍然步履蹒跚,农民进入市场的规模和农业市场化发展速度都还十分缓慢,与经济改革发展全局不断提高的市场化水平极不相称。不仅如此,即便是对待农业产业化经营,许多理论研究都还缺乏完整性,存在着盲点和误区,常常对一些熟视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轻易地一笔带过甚至忽视了。很多人都喜欢于战略性的宏观思维,但缺乏应有的技术性的微观思考(实际上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以后,最需要地方政府做的事情,就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如何结合实际研究实施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其中本质的一条都必须强调农民参与的要求。可以说,只有农民参与,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固有属性;缺少农民的参与,也就不成其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因此,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千家万户农民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参与到既定的农业产业项目的开发上来,才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解决好了这个问题,不仅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具备必要的组织基础,同时也才能为有效解决农民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连接问题,构建起现实的纽带和桥梁,打下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农业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以及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的自主权还给了农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必须看到,农民分散经营,与日益发展的社会化大市场客观上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随着现阶段农产品短缺经济的结束,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增产已经不能实现农民的增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正在减弱,即使对曾经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农民也开始转包、转租甚至弃耕、撂荒而另谋生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是小农式的分散经营与商品经济大流通格局缺乏对接,也可以说是封闭与开放的现实矛盾所致。特别是当前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农产品市场开发为核心要求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凸现了分散的小农经济的不适应性。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导致农产品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农民进入市场难、农业生产经营交易成本增大,使农民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时期。转型时期农业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过去仅仅为解决温饱而谋求粮食总量的增长,向脱贫致富、实现县域经济发展而谋求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转变;转型的主要内容,就是由单一的耕地经济向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转变;转型的基本手段,就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农业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对接。适应这一转型时期的发展要求,必须实现由过去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的配置,向不仅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而且更主要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进一步挖掘农村生产力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更快发展。

根据转型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支柱产业,突出以科技和经济为纽带,谋求劳动力、土地资源与科技、资本的优化配置,支持和发展新型的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化生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必须把解决的途径定位在大力发展农民的专业生产合作社上,这是一条最为现实的基本途径。

从本质上讲,农业合作社是在农民自愿互利、民主、公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组建专业化生产合作社。可以尽可能地吸纳更多的农户参与产业开发,提高农户的科技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农户专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使科学生产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也促进了农业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组建专业合作社,可以增强农民的市场开拓能力,帮助他们有效沟通市场信息,提高他们的市场预见性,带动特定产业项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随着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而且因为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形式的改变,将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坚实的基础,成为推动整个农村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动力。

组建专业生产合作社,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一是组建专业合作社要先易后难,择优扶持,滚动发展。有别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的是,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开发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因此,进入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科技知识、经济基础及其他应有的劳动生产条件。在现阶段农业投入市场化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同样数量的投入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农户中所产生的效益不同。对于基础较好的农户,可以吸引更多投入,极大地调动生产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组建专业生产合作社之初,必须按照先易后难、择优扶持、滚动发展的原则,把握条件,选择那些交通条件较好、具备一定生产条件的农户进入专业合作社,避免粮食供给短缺和其他投入不足的困难,影响专业合作社的正常运转。

二是面向市场,就近组合,规模适度。专业合作社不同于原有的、依靠土地区划组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它以科技、经济为纽带,打破原有的村社界限,在一个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域范围内,选择那些具备条件的农户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共同参与,共同开发,依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筑起农民家庭生产与市场的桥梁,以一定规模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扩张力,同时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但是,在一些地域宽广、沟壑纵横的山区农村,资源分散的农村,组建单个的专业生产合作让,规模不可过大。同时,农业市场化也强调农产品的标准化,这既是对质量的要求,也是对数量的要求。质量的标准化属于生产技术性要求,而数量标准化,则是构建农业微观经营组织中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正是基于农村资源及生产经营分散这一客观实际,在组建专业合作社时,要就近组合,规模要适度。

三是以不断提高市场转化率为中心,遵循集约经营原则,统一标准,规范经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水平,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也是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目的。根据特定产业项目的生产特点,有必要在专业合作社中制定和推行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并且以专业合作社为单位,力求做到统一时间下种、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时间产出,使每一次的产出都具备相应的规模,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是建章立制,强化服务,切实抓好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从本质上讲,专业合作社属于农民在自愿互利、民主平等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经济协作型组织,但这一合作组织的形成,不仅是市场牵引的结果,更主要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结果。为了保证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县、乡政府必须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不仅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帮助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必要的经营管理制度,健全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合作机制,并根据所开发产品的专业特点,建立必要的、规范的生产经营制度,约束和规范专业户生产经营活动,使其向自愿互利、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目标转变,以适应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基于以上要求,在具体的专业合作社组建上,必须抓好以下制度建设:(1)社长民选公推制。专业合作社社长必须是具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在产业发展上起模范带头作用,而且公道正派、热心集体事业的农村能人,并由专业合作社社员选举产生。社长既是合作社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又是科技生产的辅导员,同时要逐步承担起整个合作社走向市场的经纪人责任。(2)社员会议制度。社员会议可不定期召开,主要是抓好培训,交流经验,互通信息,由社长报告合作社生产经营状况,公开社员普遍关心的一切事务。(3)订立合作社章程,明确社长、社员应有的义务和权利。(4)建立科学的生产规程和技术规范。按户建立起生产技术卡片档案,确保科技服务到位。(5)在启动之初,为调动社员生产积极性,要尽可能地在政府指导下与经营单位签订必要的购销合同,推动订单农业发展,同时与农村科技服务单位订立种苗供应和生产技术服务等有关合同,确保科学有序地组织生产。(6)按户建立必要的年度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既使专业户明确各自的生产经营目标、又以此指导生产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