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年农民职业转变的动因及其途径

时间:2022-02-19 05:33:00

导语:试论青年农民职业转变的动因及其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试论青年农民职业转变的动因及其途径

关键词:青年农民;群体;职业转变;动因;途径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在农村地区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就必须进一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而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则是农村地区物质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当前,农村地区就业体制不完善、农民就业和择业观落后,以及不少农民经营职业的单一,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就业体制改革,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搞好农村工作的一大难题。

笔者对贵州省仁怀市、遵义县,重庆市北碚区、酉阳县,四川省岳池县、射洪县等西南地区数个县区市当前推进青年农民职业转变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当前农民就业现状特别是青年农民的就业、择业、职业转变等多个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努力谋求广大青年农民的职业转变,将直接促进农村就业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将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将对农村地区的发展、稳定与繁荣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青年农民现状分析

青年农民,是指其户籍所在地为农村,职业为农民的青年社会群体。他们是农村地区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代(他们大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是我国第一产业的主导力量,[1]在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当前形势下,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就业制度的变革,实现“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的转变,首先就必须实现青年农民的职业转变。为此,对青年农民群体的现状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是探究其为何努力谋求职业转变以及如何实现职业转变的前提。那么,青年农民的现状及其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怎样的呢?

1、青年农民是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赖以依靠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年龄大约在18周岁至35周岁之间,在农民中仅占了10%左右的比例,[1]但他们却承担了农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工作。由于他们正当壮年,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从事者,是农村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赖以依靠的人力资源。据笔者调查得知,西部地区的一对青年农民夫妇,一般要养活1至3个孩子,赡养2至4位老人。因而他们的家庭负担一般都比较重,经济和社会压力较大。

2、广大青年农民是农村地区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这一社会群体大多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所处时代的进步,他们基本上都掌握了初中以上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有的甚至还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程度的教育。(见表一)

表一:四川省射洪县柳树镇青年农民文化程度调查统计表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初中文化程度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合计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百分比

112

2.0%

4251

75.6%

1256

22.4%

5619

与此对应的是,在农村地区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潮中,青年农民也是最积极的群体。因此,与其他农民群体相比,青年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显得相对较高。青年农民一般能看懂报纸、文章,他们当中甚至有许多人了解一些法律知识,掌握不少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这也决定了他们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处于关键地位。

3、青年农民在整个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青年农民虽然是农村地区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但就全社会来说,他们却处于竞争能力较弱的地位。他们大多渴望改变其收入低、竞争能力差的社会地位,基本上不愿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由于青年农民群体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他们基本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作为有知识、有头脑的农民,在社会分工继续深化,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他们大多希望走出农村的三尺天地,凭着自己的才能到城市中去寻求发展机遇,到社会中去实现梦想,从而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因而,他们也是农村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群体,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通过对青年农民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青年农民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青年农民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赖以依靠的人力资源,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地区科学文化水平较高、创新意识较强、开拓精神较足的特殊社会群体;是农村地区经济体制变革和就业体制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他们则是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青年农民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和职业转变的主力军和先导只能是青年农民,也只会是青年农民。

二、青年农民职业转变的动因

推进青年农民所属职业的历史性转变,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和有效途径。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全面分析引发青年农民谋求其职业转变的各种因素,从而“执因索果”,由此探索青年农民实现其所属职业迅速转变的有效途径。

1、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是促使青年农民谋求职业转变的根本原因。中国农业在历史上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农业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持续发展,为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准备了雄厚的物质条件。但到了近代以后,中国农业生产逐渐丧失了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自上世纪以来,欧美等许多国家陆续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中国农业生产却基本上还停留在封建社会的“牛耕人犁”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农业取得了较大发展,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但由于经济的欠发达、地区条件的制约等原因,我国农村的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机械化程度不高,广大农民特别是广大山区农民的劳动强度显得相对较大;在整个社会中,农民是最为辛苦的一个社会群体。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落后,还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单位产值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巨大差距,由此不可避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这种形势下,广大青年农民无疑迫切地希望从土地上解放出去,实现其从事职业的转变,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旧有的“重工轻农思想”是诱发青年农民谋求职业转变的思想动因。自中国近代以来,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农村地区出现了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的思想,且这一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这无疑对农村地区广大青年的择业观、就业观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工轻农思想,一方面能鼓励农村青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个人的不断发展进步;而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村不少青年以“跳出农门”为唯一目标,走出农村、摆脱农业成为农村长辈及青年本人的强烈愿望。随着乡镇企业及村办企业的兴起与发展,这些企业从业人员收入高且职业相对稳定,因此许多青年都把目光投向这些企事业单位。许多农村青年即使从事农业,在农闲时也积极地寻找机会外出务工挣钱,而只是把农业生产作为兼顾或是附带。毫无疑问,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务农与务工之间收入的区别外,还有一定的思想因素。

3、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是促使广大青年农民谋求职业转变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在城市和农村采用了“二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城乡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处于不平衡状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国民经济高增长阶段,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但没有随之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000年的2.8比1,2201年的2.9比1,2002年的3.11比1。[2](P5)但这一数据只是粗略估计。而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真实收入差距大约在6比1左右。[3](P5)

同时,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确立的阶段,各个行业的单位产值也存在较大差距,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民收入在全社会各阶层人员收入中几乎处于最低水平。以贵州省仁怀市为例:2003年该市一位农民一天的净产值只有7元左右,只及同地区酿酒工人收入的27%左右(见表二)。即使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省嘉兴市,一位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也只及同地区纺织工人年平均收入的一半左右。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差距,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一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

表二:贵州省仁怀市部分职业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对比

所属职业(行业)

1994年人均年收入(元)

2003年人均年收入(元)

农民(务农)

460

2550

个体户(服装销售)

1100

8500

工人(酿酒业)

1050

9500

教师(教育业)

1350

12000

政府职员(公务员)

1450

10800

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对比收入过低,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从业者,同时作为农村地区文化水平较高、思想比较活跃的群体,广大青年农民自然不愿再从事于农业生产而寄希望于外出打工揽活或从事其他工作。因为他们深知只有放弃单纯的农业生产才是最好的出路。

4、农村地区地少人多的状况,是青年农民谋求转变职业,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原因。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的激增,而在同一时期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耕地,非但没有增加,反而由于基建、沙化和土葬等原因而不断减少。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出现“地少人多”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性问题,从而在农村地区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剩余劳动力”。

以贵州省仁怀市后山乡为例:该乡1983年人口数为4800多人,耕地面积1000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约二点二亩;到2002年末人口达到10500人,而耕地面积却下降到不足8000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这是一个多么严峻的现实!

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广大青年农民即使想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也往往由于耕地面积太少而不足养家糊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除了放弃农业生产,迅速谋求其职业的转变,以从事其他工作的收入来养活自己和家人,的确已经无路可走了。

三、青年农民职业转变的途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农村就业制度改革、引导青年农民实现职业转变,既是各级人民政府迫在眉睫的工作,也应引起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关注。这是事关农村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工作,并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这是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之意。

那么,我们应如何搞好青年农民职业转变这一历史性工程呢?通过对青年农民职业转变动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合理发展中小城镇,逐步实现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打破了农村传统的经济、社会格局,为农村青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空间。农村青年生产、生活方式和群体结构率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离开土地,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我们在这一时期建成的这些小城镇,对促进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其近郊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以及为广大农民实现其实现职业转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还较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依赖于城镇化的发展。”[4](P10)

因此,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在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合理地建设一些小城镇,将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巨大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1)、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区环境建设与保护等项目中必然能为其附近地区的青年农民提供宝贵的就业机会,从而使他们能试着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增加他们的单位劳动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2)、在小城镇建成之后,广大青年农民可以参与到城镇中的服务业、建筑业、销售业、旅游业等各个产业的工作当中,发挥他们自身朴实、勤劳的长处,与城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一起勤劳致富,从而实现其从事职业的转变。

因而,在推进青年农民职业转变、谋求农村地区尽快致富奔小康的“棋局”中,抓好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无疑是一招妙棋。

2、鼓励青年农民兴办企业,拓宽农民致富之路。在我国的各种企业类型中,乡镇企业以其资金周转的灵活性和生产周期的短暂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不小的份额和明显的优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个体户经济必然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有计划地给予青年农民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帮助他们在农村地区兴办各种企业,对于放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自然是一个明智的方法。青年农民投资兴办企业,从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5](P166)

我国目前农村经济效益较为低下,主要低在农产品加工业滞后。[6](P382)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搞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经济价值,进而提高农村经济效益。而在这一工作中,有知识、懂技术的青年农民可以通过开办一些农产品深加工工厂及配套企业来占领农产品市场。一方面这部分青年农民直接实现了职业转变,而他们所兴办的这些企业又为其他的青年农民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我们可以从贵州省仁怀市鲁班镇山水村《村民自办企业解决青年农民就业情况统计表》(见表三),看出鼓励并支持青年农民投资兴办小企业对实现青年农民职业转变,搞活并繁荣农村经济的积极意义。

表三:山水村各私营企业解决青年农民就业情况统计表

企业名称

企业所有者

解决村民就业情况

红星砖瓦厂

农民杜某与陈某会各占50%

40人(其中青年农民38人,含妇女4人)

禽畜营销公司

青年农民官某与孟某各占50%

40人(均为青年农民,含妇女11人)

龚氏沙场

青年农民龚某所有

25人(均为青年农民,含妇女3人)

兴盛木材加工厂

青年农民刘某与张某等四人共有

18人(其中青年农民16人,含妇女3人)

从表三我们可以看出:山水村的四个村民自办企业共解决了123位农民的就业问题(其中青年农民121人)。而笔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该村青年农民人数约为210人。这就是说该村的青年农民自办企业解决了全村60%左右的青年农民“再就业”问题,使他们实现了所从事职业的转变。

由此可见,鼓励并支持青年农民自办企业当“老板”,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并最终实现青年农民的职业转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3、引导青年农民积极从事第二、三产业,既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式,也是青年农民实现职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青年农民作为农村中文化知识水平最高、能动性最强、思想最活跃的特殊群体,他们能很快对先进的新鲜的东西产生兴趣。而服务业、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不可避免地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一定影响,为青年农民的职业转变指明了一条出路。

广大的农村地区大多山清水秀、风光秀美,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其他地区特别是城市地区的旅游爱好者所钟爱。每年的“五·一旅游黄金周”,大批的城里人涌向广袤而贫瘠农村,走进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在旅游日益走向农村、走近农民的今天,农村经济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应该也必须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充分利用农村淳朴的民风和秀丽的景色,迎接八方来客。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需要导游、旅游管理和服务者等专门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在农村,青年农民则是担负这些工作的最合适人选。因此,将一些具备条件的青年农民培养成为职业旅游导游和管理服务人员,就可以实现其所从事职业的巨大转变。

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一批身体素质好、文化水平高、能吃苦耐劳的青年农民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也是促使他们直接实现职业转变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以贵州省仁怀市坛厂镇为例:2003年该镇有计划地组织青年农民450人到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务工,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从事农业生产增收3000多元。这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450名青年农民就从农民变成了工人,实现了其所从事职业的历史性转变。

4、改革并完善土地承包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养出一批新农民。努力推进青年农民职业转变工作,并不是说全体的青年农民都应该离开土地,离开农业生产。而是应该在努力推进青年农民职业转变的同时,继续抓紧抓好农业生产。第一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而一部分青年农民在实现其职业转变后,他们势必不能继续耕种所承包的土地,但他们仍要缴纳这些土地的农业税(费)。可是由于他们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由谁来耕种这些土地呢?

笔者认为,在这一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集体的名义将这一部分农民所承包的土地暂时收回,然后集中起来承包给一些生产经验丰富、有一定经济实力并能承担起耕种任务的青年农民,让他们负担这些土地的农业税(费),余下的归他们自己所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农业搞承包大户我赞成,现在放得还不够。”[7](P23)通过搞承包大户,既解决了已经实现职业转变那部分农民的后顾之忧,又能让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农民增加了耕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这一工作的推进还使农业生产从小农经济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使农民成立“农场”中的“工人”,实现了职业转变。

因此,改革并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培养出一批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农民,能从根本上保证青年农民职业转变工作的稳步推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四、结语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当务之急在于深化农村地区就业体制改革,扩大广大农民再就业的途径,努力谋求广大青年农民的职业转变。这是实现农村各项工作全面进步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青年农民作为农村地区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比较先进的特殊社会群体,是农村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当前,他们大多渴望从贫穷的农村走出去,摆脱落后的环境,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实现其人生的梦想。这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只要有各级政府、各涉农单位的坚强领导和统筹安排,有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密切关注和大力协助,在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广大青年农民必定能够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发挥其特长,并按照正确的途径,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紧跟社会发展的节奏,走出一条中国青年农民特有的职业转变和角色转换的新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