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危机,以及探讨解除危机的思路
时间:2022-02-19 05:01:00
导语: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危机,以及探讨解除危机的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及中国全民义务教育,重在行动。
中国教育的现状,是非常令人揪心的。它引起举国上下、朝野的强烈关注。
教育现状里所表露出的不公,无数次引起社会强烈的、沸腾的民怨;而此文的撰写,是出于我们对实现中国城乡教育领域的最低限度的公正的关注,和期待。
说教育不公,具体表现是全国范围内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过度,农村儿童辍学率的居高不下,表现为我们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长期欠债。
中国整体教育的出现了问题,以及普及全民教育的重要性,国家高层决策人是应该说清醒的,判断是准确的。
邓小平曾说:“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教育方面……教育发展不够。”还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上的。”
朱镕基:他在安徽考察时,了解到那么多的农村孩子因为需要交纳的费用太高而上不起学时,非常着急。他强调说:“任何一个国家,义务教育都是政府的责任,我国也不能例外!我们以前去朝鲜访问时候,了解到:朝鲜做到了全民教育由小学到大学全部免费,他们的经济情况比我们差得多。我国已迈入小康,人均GDP超过800美元,为什么不能实施九年的免费义务教育呢?我国初中以下中小学生将近2个亿,以人均每年学杂费500元计,一年1000亿就够了,只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10万亿的1%;而我们的教育经费总额从未达到过3%,世界平均水平早已超过5%。……这是真正的百年大计、万年大计!”
对于教育,仅仅限于认识到位,仅仅限于决心,是不够的。
二,我们的邻国,怎么实现义务教育的。
在亚洲乃至世界,中国是最早认识到普及全民教育重要性的国家;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行动上,中国则处在亚洲乃至世界上最没有起色、最落伍的国家之列。
先从我们的两个邻国说起。
日本,在100多年前、在前一个世纪的前一个世纪(19世纪)末、在他们很穷的时候,就开始实行了义务教育;
再来看看朱镕基提到的朝鲜。在国际上,人们提起“穷国”,必想到朝鲜。可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赤贫的国家,它的免费教育,早在1959年、也就是朝鲜战争刚刚煞尾的那一年,搞起来了;更让中国普通民众无法想象的是: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全流程彻底免费的教育模式的贫困朝鲜,硬是把它十分之一的国民培养成了大学生——并且,这一切还是朝鲜政府在基本没有外债、内债的前提下做出来的!
这是一个世界普及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样的奇迹为什么能够在一个穷国出现?缺钱的他们,他们是怎样解决的?这值得中国人好好地去探究一番,向我们的这个邻国取经,破解这个谜。
为什么说朝鲜是奇迹?我们可以推己及人、再去推人及己,去想想:在我们这个经济形势一直大好、经济维持“七上八下”、保持了迅猛增长了20多年的国家,要是也把十分之一的中国人培养成大学生——并且这个费用完全由中国的财政买单,我们承不承受得了?我们的国库会不会瘫痪?
中国的基本情况是: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大多数的家长(主要是广大的农村家长),一直咬着牙关在支付孩子的学费,贴补着中国财政对教育支出的不足;即使这样,中国的大学生在总人口里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五,不到朝鲜这一比例的一半!
教育搞得好,就凭借这一点,他们对自己民族的发展,有了足够的底气。以至于同是朝鲜民族的韩国,雄心勃勃地向国际发了话:他们要争取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会有人怀疑韩国人是不是在“放卫星”:一个人口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国家,一个资源也不丰富的国家,凭什么夸此海口?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相信他们有梦想成真的可能性的。原因是:在朝鲜半岛上,北朝鲜的经济贫困是出在他们的经济制度上,但是他们积蓄了如此多的、素质如此高的劳动力,这是他们的潜在财富。他们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有朝一日,朝鲜民族统一了,他们的总人口接近于现在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他们还拥有一个规模和质量不弱于德国的劳动大军。
现代教育对一国的影响,你怎么高估它的作用都不过分;它是一个国家迈入富强的梯子;没有这个“梯子”,你就上不了那个“楼”……
朝鲜人真的是做到了“再穷不能穷教育”:不怕穷、且事实上克服了穷;他们一停战就搞教育、一有空就搞教育;中国人呢,还停留在口号;是这句话的“撰稿人”和发表者,仅此而已。
朝鲜的钱虽少,但用得得当,用在刀刃上。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的社会一直没有出现成规模的贪污,也没有向外国提供大额度的援助。
三,中国社会涌现的“民工潮”的现象,折射出我们政府在教育方面存在决策失误。
想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看城乡教育差异,最佳的观察窗口,我以为是火车站,尤其是春运时期的火车站:火车站里所看到的如潮一般流动的、脸带憔悴的所谓“民工”。他们绝大部分是我们国家解放后出生的中国公民。他们的存在,证明了:我们国家“教育工厂”造就了大批不合格的教育产品;如此多未经过“教育流程”加工的、不合格的产品,过早流入了劳动力市场,造就了一大批只能仰仗体力、从事简单、粗级劳动的原始劳动力。
这样局面的形成,皆是国家的没有提供国民最基本的教育条件、没有尽到作为政府应该尽到的义务所导致的。
作为需要穿衣吃饭的生命,迫于生存的压力,迫于他们故土狭小的承载能力,他们只能外出,大多以痛苦、负重的态势存在着,谋生着。
实事求是地讲,凭这样的劳动力,无论等多少年,他们恐怕都难以实现小康的生活,实现有质量的生活。
教育很重要,这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共识;但是,我们的操作总是到不了位,我们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它的途径至今没有疏通;一些决策者的头绪没有梳理好。
四,我们不是缺办教育的钱,缺钱的实质是缺乏的对钱的有效管理,缺乏对钱的得当运用。
教育搞不起来,各级政府强调的困难无一不谈到:缺钱。
对比朝鲜,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不是缺这样一笔钱;我们有钱,但是我们在如何支配钱、如何管理钱的问题上,做还得还相当不够。我们政府曾经鼓励民间社会以募捐的形式支持所谓的“希望工程”;可工程搞了10年,总共才募得了18亿元——也就是一年获捐的钱不到两亿;显然:靠这样的途径搞教育,不但中国的教育没有“希望”,中国这个民族也不会有希望。
18亿是多少?我们的领导人一个指示,清华很快就得到了18亿,北大也可以得到18亿;此18亿,受益者是一个大学的学生;彼18亿,年均1.8亿,收益者是一个社会的、嗷嗷待哺的贫寒群体。
也就是说,我们社会的资源的配置,是没有计划的、任意性非常强的。以至学者杨东平等人呼吁:教育资金多向社会底层、向义务教育投放!
俗话说: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我们得重新审视,我们有限的“好钢”、我们有限的财力,用在哪里最好?哪里才是攸关我们民族兴衰存亡的地方?
把我们有限的钱,花五千亿用于的搞调水工程上好不好?花一万亿用在“登月计划”上好不好?(说明: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的预算在60年代初是250亿美金;这个数字相当于今天的一千多亿美金,相当于1万亿元人民币。)
一笔钱,到底用在哪里更急迫、更加有益于我们民族发展?希望全民族的人都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教育缺钱,最基本的思路,除了用好钱、还要管好钱。
我们管不好我们全民征税所得来的血汗钱。这是值得中国人揪心的事:据南方网消息:一些劣迹败露了贪官95%有包养情妇的行为;中国的贪官在劣迹败露后,显示出:在中国贪污太容易得逞了,随便一贪的数目,动辄就是几千万、上亿、甚至若干亿;有人分析后得出结论:贪官们败露其劣迹并受惩罚的概率非常小,只有6%的样子;这样的事实几乎是在怂恿“公仆”去师法胡长清、去胡来的积极性;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近年来中国因为腐败的损失,每年达到了1.3万亿人民币;中国银行广东开平分行5名职员,侵吞近5亿美元银行资产……
按照朱总理的算法,义务教育一年拨1000亿——也就是腐败额的十分之一——就够了,可我们拿不出;一年腐败掉10000亿,如同人间“蒸发”,我们却管不住……
从常识上讲:把一笔钱,用于张二江和他的107个情妇游玩、以及购置藏娇金屋上,还是用在贫困乡村危房建设上;用于陈希同建造他的第N套别墅上,还是改善教师恶劣的生活待遇上,这对我们民族健康发展、对全社会的进步来讲,其意义是迥然不同的。
听到胡老总发话了:要从制度上来反腐。
早该如此。我们的正经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民众的血汗钱,不容许瞎糟蹋。
我们做不到最基本的资源分配、做不到按照轻重缓急进行资源分配,我们就不配自封中国是“智慧的民族”;我们会因为表现出这样的愚蠢、短视、自私、无能遭到外国人的耻笑。
我说了那么多对腐败的忧虑,是因为:教育问题的求解,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教育的困境,大部分是教育以外的因素造成的。
管好了钱,用好了钱,我们马上实现完全的真正的义务教育是没有丝毫问题的。
五,的机会来看:中国城乡教育差别,是天地之别;差别之大,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谈农村教育。鉴于“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下面,我们要从全国的教育的大背景,来谈农村教育这一块,来看农民分得的“教育蛋糕”的份额有多大。
从媒体公开的几则有关城乡教育的统计材料,我们来看中国教育的重灾区——农村的教育状况的严峻形式。
在公布材料前,我先来就一个人口比例的划分做个说明:在我们这个“城乡二元结构”为特征的、户籍制壁垒森严的国家,以下我进行教育状况分析,是农村为一组、大中小城市与县镇为一组。
关于农民人口在我们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有多种口径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占90%,有人认为是69%(约70%);我这里进行折中,采用在写给《中国农村知识读本》序言里的估测“我国12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这句话包含模糊比值是:75%。再从乡村实质的情况分析,把那么在中国人口的比例,定为80%。
我这里增加5个百分点,不是为了方便计算;增加原因是:农村基层官员在应付“农民城镇化率”、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这两重政绩指标考核制度的时候,为了显示政绩,为了保住官帽,往往存在少报、瞒报农村人口基数动机和行为。鉴于此,我说中国城乡人口之比是8:2。
我们来看:
数据一:
1998年底,中国青年报“教科文”版披露了一份关于中国公民高等教育的报告。报告对北京多所高校2000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这些学生里,28%来自北京,30%来自北京以外的城市,24%来自全国各地不出名的城镇,18%(确切数值是17.7%)来自农村。
也就是说,城乡大学生的比例是82.3%,和17.7%,近似值是80:20。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得出的信息是:在我们这个城乡人口比为2:8的国家,城乡人口实际上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尚不到8:2!即:20%的人口,享受了80%的高等教育机会;由此得出:城乡人口上大学的机会比例是16:1……
数据二:
中国财经报2002年4月26日了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对10000余在校大学生的抽查,想搞清楚哪个阶层是中国教育补贴的受益者。最后的结论是:最大收益者是中国城市人口;中国越富的阶层,受益越多;其中透露一个数据:同等基数里,城乡人口上大学的机会比率是13:1;
(说明:大学生每年向大学所交纳的钱,只相当于教育成本的1/5;其余的4/5来自国家补贴。)
数据三:
2003年2月14日中国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报告显示:
城乡人口大专及以上的受教者比例是:城市:城镇:农村=20:9:1。
也就是说:城镇人口(20+9)与乡村人口上大学的几率是29:1!
这样的不公、这样如此盛行着从狭隘的人口基数里选拔人才的机制,它除了不公平、不公正,除了招致民怨、播种仇恨,无疑,它还是一种葬送我们民族前途的行为。
人力资源,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资源、不可存储的资源;而教育,就是开发这个资源的不可或缺的步骤、凸现资源价值的行为。
可是很明显,一些权力在握者,凭着权利谋求阶层的私利,延误着中国的发展生机,使我们民族“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邓语)在他们对私利过分追求的行为中泯灭掉……
总有一天,这样的人会遭到后人的唾骂,我们的民族会付出沉重代价,会让中国丢掉未来。
引用了这么多的资料,我们知道了:在我们国家里,占国民主体8成的农民,所能够得到的教育机会是多么渺小!
六,差异的根由来自:教育资源倾向城市;录取门槛倾斜城市
真说起来,问题其实很简单:
一是教育经费的投资倾向于城市,人为地制造失衡;二是人为对城市考生暴降分数线以牺牲农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网上相关论述很多了,这里从略。)
我说一个实际例子,你会更加直观了解中国乡村教育经费不足中度日的困窘。在80年代,我上学时,直到整个“义务教育”结束,我和我的同学都没有看到过烧杯、酒精灯、高锰酸钾这些最常见的实验用品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解剖后的家兔是什么样;但是,多少年来,农村学校的老师有办法:基于学校没有丝毫做试验的条件和设施,学生不可能做任何试验,但得有办法去让学生通过考试的检测:对物理课的试验,学生们靠背教材里描述的物理反应而考试得分;化学,课本告诉我们:做填空题目时,描述高锰酸钾颜色时,写“紫色”可以得分;生物课里没有对哺乳动物家兔的解剖,各个内脏器官长在什么部位,现在依然搞不清楚——但是,不要紧,这个科目不是中考科目……
可见,在我们这个国家的农村,即使有上学的机会,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硬件设施是不达标的、低层次的;这么的简陋、低下的受教条件,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非常无趣;更可怕的是,这样简陋、无趣的学习机会,我们的同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
如此相对应,我们耳边传来城市学校的消息:某大城市建一座小学,建造费用达到了3个亿……
前面,刚刚引述过的教育部的报告里还显示:城、与镇、与乡三者接受高中教育比例是:4:3:1,即是说:城乡上高中的机会比是7:1!这个数字说明:绝大多数的农村人,早早地丧失了接近高考考场的机会。这些出身于农家的子弟们,他们究竟是骡子是马,是好汉是孬种,我们国家连划出一个场地、让他们进来遛一遛的机会都没有提供!
中国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的,不仅仅是在高考阶段才开始的。这不是凭空说瞎话,有例为证:
《中国财经报》曾经报道说:1998年7月,山西省太原市中专录取分数线这么划:城镇考生录取线为376分,农村考生的录取线为532分,相差的额度竟然达到了156分!在我的家乡一所高中,农村孩子的录取分数线同比县城孩子高50—60分……
七,我们现在的教育:迷失了方向,伤害了穷人,制造了苦难,加剧了不公
我刚才说过:中国教育的不平等,体现在春运时期的火车上:中国的大学生、这些人多数是城里人的孩子,他们享受车票的半价优惠,他们中大多数的人,都能在这个火车座位奇缺的时节,占有一个座位,舒适地回到家里,比如上海铁路部门发誓要“确保每个大学生都有座位”;在同样的一列火车上,一些大学生的同龄人们,花着2倍于大学生们的票价款,也在奔波在回家的路上;这些大都来自乡村的所谓“民工”的人们,他们绝大多数的人无法得到一个座位;只能立足于、(或者立锥于)火车的公共过道上、洗手池旁、车厢的接头处,在晃晃悠悠、在腰酸腿麻的疲惫与困倦里,度过他们的返乡的旅途。
大学生得到优惠,他们是国库资金的耗费者、国家福利的享受者;农民劳工,与大学生们完全相反:他们是国库资金的纳贡者、国家财政的奉献者。
同样是我们这个“共和国”的公民,同样是一班年岁相当的年轻人,是什么,使他们——这些出生于农村的劳工,更多地走入了后一个群落?
这样畸形的结果,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分配体制,一些强者不受任何监督下营私的结果。
在一个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在一个强调“有教无类”的国家,在一个实施“科教兴国”的国家,在一个再三用法律文本形式强调“公民教育权利一律平等”国家里,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迷失了方向,断送了英才成长的土壤;我们民族的很多“千里马”当他们还处在马驹阶段的时候,就在缺食物、缺粮草、缺培养环境的情况下,成为平庸马的。
我们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是有严重的问题。
这样的教育资源分配,不仅仅只是影响了他们坐火车的待遇。还有就业方面,还有婚姻方面,还有无数无法说清楚的方面。
他们——这些出自农村的他们,在规划着他们的幸福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幸福于他们,犹如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触摸,不可涉入。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农家两姐妹,都要上学;可家里只有供一人的经济能力。怎么办?最后决定,靠抓阄来决定、靠攥在家长手心里的两根长短不同的稻草来决定;后来,一个上了大学,拥抱着幸福的人生;另一个,据说是头脑更好使的那一个,终生和原始农具为伴,过得艰难而凄苦……
对一个个体的人而言,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机会改变命运;对一个民族而言,稀缺、且极其不公正的教育机会分配,有意味着什么呢?……
有人可能会对我引用的数字、对“29倍、16倍”的结论有疑惑。我想表达的是:即使折半,是14.5倍、是8倍,我们也必须得承认:这样的现实同样是不公的、不合理的、丑陋的、不应该继续存在的!
这样的事,在人世间,其残酷程度是少有的、是极其罕见的、极不正常的!
我说这样的事,也希望;人们在探究农民生活的困苦时,往往喜欢把原因归结成他们的素质低;可是,我说:在这样的局面没有改变的之前,任何指斥“农民素质低下”的论调都应该闭嘴!
是你:先剥夺了人家起码的教育机会,然后斥责人家没有知识;这好比是:先打断了一个人的腿,然后指责他一走一瘸的行走姿势难看!
这里面包含的逻辑是:对受到野蛮伤害的人,你不去谴责加害者,反而去谴责受害人。
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各位说是吗?
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同一个人种的同胞之间,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一点友善、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对规则(法律)的敬畏、多一点对他人利益的尊重?
八,在我们承诺给进入中国的外国人以国民待遇的时候,能不能够给流入中国城市的外地人在教育方面的国民待遇?
在今天我们这个人口流动频繁的的社会,流动者子女的教育同样是件犯难的事。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前几天在一个关注流动子女儿童的义务教育的专题里报道说:在北京,在政府下令大幅度减少征对外地学生的“借读费”的指令之后,一个有孩子上小学的外地人家长每学期依然得为他的孩子支付800元左右的钱,支付得非常吃力;初中阶段得交更多;该报道还说,这样户籍在外、上学在京的孩子,有20万。
中国城市的学校管理者在对教育资源的处置,存在着一些让人费解的情况: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导致城市人口出生率下降,城市教育设施出现大量闲置;拥有户籍的城市孩子用不完,浪费着;没有城市户籍的外来孩子用不着,不让用;这种情况许多年一直存在着。幸好现在有改变,但是不够。
在北京石景山有一座供打工者子弟上学的学校,叫“启蒙小学”。不想更多描述校舍的简陋,仅仅说说操场:如果该校全体学生出操,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学生人均可占的操场面积不到半个平方米。
我记得,有一件与此相反的事情:来自南方周末以前的一篇报道,说:中缅边境,很多云南的儿童流到(一向我们认为贫穷的)缅甸,去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在一所缅方办的边境中学,中国儿童享受学费、杂费、书费全免待遇不算,每个月还可以得到280元的生活补助;学生初中毕业后都可以分配工作,包括银行、电站这些在中国属于白领的舒适性工作。
云南学生“借读”外国,享受国民的待遇;中国人就读于自己的祖国,却受到另类的待遇。
这说得过去吗?
对此问题,北京新民教育研究所的周鸿陵所长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说:教育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支撑这个服务框架的是国库、是全国人的纳税;一个中国国籍的孩子在国家范围内,无论是在甲地、还是乙地,无论流到那里,他都有权利无折扣、不遭歧视地享受这一服务;他打比方说,就像国防也是公共产品一样,享受这个产品服务的,是全体民众;不可把北京人、把某一部分的中国人抛弃到国防的安全防护网之外;这是无条件可讲的。
对照中国的两个教育法,这样的现实从法理上就更说不通了。这里,我只想从国际法视角说问题,比较好。
对我国有强制法律效力的国际人权法《儿童权利公约》28条规定:儿童享有“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权利;缔约国至少实现“全面免费”的义务小学教育;所有人“均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九,为了缓解教育危机,我们的社会,可以为这些教育不足者做些什么?
教育部报告说:中国2000年25—64岁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只占18%,即是说,念到初中、或者念不到初中的人,至少占我国总人口82%的比例;他们的分布的重心,在农村。
上面的这个的数据,是符合事实的;李昌平、焦国标等人从农村反馈回来的消息是相吻合的。
李昌平说:湖北监利,那个富庶的江汉平原的农村的教育情况:八十年代初期,他们家乡那个富裕的村子,80%的孩子能读高中;进入九十年代,80%的孩子读不了高中;焦国标说他的家乡河南:当年,我的同龄人每人都是初中毕业,上高中的也占十之八九;现在我们村子里已经好几年没有高中生了,他回老家的那一年,只有3个初中毕业生;还有一个叫“微易”的网友在强国论坛说:我的同龄人,大部分都初中毕业;现在,只有小部分能初中毕业。
可以下结论说:十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中国农民的受教育机会,在以急剧地、非正常的速度在萎缩。
因为学费贵支付不起,因为上学机会少,因为教育设施简陋,因为师资素质不够,因为家里出现变故失去了经济支柱,因为我们的教育筛选制的误差所遗漏的精英……于是,一个个的孩子,撤离学堂,走向社会。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失学的孩子,各有各的原由。
于是:今天的中国,失学者如潮,打工者如潮;于是,这样的潮,击拍着今天的中国。这样的潮,组成的主体,是农民。
教育不公,导致数亿计的人教育不足;教育不足,导致就业的大门朝他们关闭。这是教育不公延伸出的社会不公。在我们今天提出“教育关怀”这一理念的时候,我们想想:对于只受到残缺、不完整教育的同胞,我们能不能够把他们也纳入我们关怀的视野?
有人说:大力开展终身教育、技能培训,给他们再充电的机会。这样的说法当然不错。经济学家茅于轼,他已经这么在做。但是,我更加希望,我们的社会兴起一种风气:在就业方面、在担任社会职务方面、不对无学历者、教育不充分者,不搞歧视,不划禁区,给予他们平等的、一切的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
我们的政府正在倡导“政治文明”。这么做,就是朝政治文明的方向迈进的体现。
那些缺乏学习机会的人,是不幸的;不要让不幸的人,永远沉浸的不幸的泥潭里挣扎。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在广泛地提供穷困国民、教育不充分的国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机会——包括做国家元首的机会。
我们的社会,那些运气好、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那些制定和主导我们国内政治、经济秩序的社会精英们,能不能为无学历的人预留发展空间,给他们就业、创业提供机会和便利?
前面南方周末以的报道的事例,还说明了一点:在我们就业岗位稀缺的国家,一些大学生占据着的工作岗位,其实是一些初中生完全可以胜任的;说明,我们的教育,着重是在培养就业者、培养员工;而不是创业者、不是培养老板。
为了缓解教育危机,为了“与时俱进”,我们教育者的思路是有必要调整的。
我们的应试的教育体制存在一个问题:该让学生掌握的,不去教;不必教的,偏要教: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在“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一类的垃圾问题上牵扯着精力,空耗着学生宝贵的时间。
十,为了缓解教育危机,我们的教育要主动改变自己,调整自己。
教育是什么?就是教学生生存的本领;从本质上讲,这与动物界没有什么两样:虎、狼教它们的孩子捕食的能力,也就是从大自然既有的资源里攫取生存的要素;
老师教学生,就要师法虎狼:教会学生运用、调配生存资源,如物资、矿产、信息、劳动力、劳动技能……使自己、家人活得安逸、舒适、有质量。
我们的教育,去教学生最关键的生存本领吧!不要教“屠龙术”,不教花架子;教他们几板斧、教他们杀手锏、教他们捕鱼、教他们猎食;
我们缺钱的教育,还要着力培养善创业、善挣钱的公民。也就是说:把“商教”——把对学生对商业经营能力的培养摆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和职教一起来“双管起下”。
说到职业教育,人们总是想到以前的联邦德国,说它在二战的废墟里迅速发展成名列世界富裕国家第三的奇迹,运用的就是“职教”这一“秘密武器”;说,德国工人精细且精湛的工艺操作,制造出精良的、一流品质的汽车。
我完全赞同这样的提议。我们的现在的教育为此做得非常不够。我们看到报纸载文说:在广东制造业发达地区,一个业务精的一线工人,有时是踏破铁足难寻觅,远比找一个硕士困难许多倍。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对产业工人、对普通劳动者的培训非常不够。
我说培养经商能力重要,是因为中国人自古长袖善舞,极具有经商的天赋。我们要利用中国人的这种天赋,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今天,有4000万华人分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大都在成功地经营着他们的事业;他们绝大多数过去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但是到今天,4000万华人拥有的财富,超过了我们大陆13亿人的资产总量。像李嘉诚、王永庆这些念书很少的世界级华人巨富,他们事业的起点都是从卖塑料花、卖大米一类的小买卖发展起来的。
可以说,我们对我们民族历史上成功的施教的宝贵经验挖掘不够,我们不善于总结。其实德国的例子,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宗就这么做了:当时的越国,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国策、响亮的“N年规划”:“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旨在多生孩子多聚人口;生完了人不是不管,而是国家花力气教育他们、训练他们。从结果看,他们是做得相当有成效的,非常类似于德国的那一幕:越王勾践也是在与吴国一战的惨败里迅速发展起来的,并且最终成功击败了强吴,实现了一个地区强国的崛起。
“教”与“训”,就这么重要,在战国列强殊死的纷争里,它攸关一国的生与死,兴与衰。有志的国君,在这问题上,丝毫不敢含糊;他们的见识,丝毫不比他们晚生了2000年的政治家少;有了这样的镜子,我们今天的某些决策人是应该汗颜的。
我们还可以有新的、更实用的思路,来设计一个更廉价、更经济的教育机制和流程。比如说: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义务教育”流程从“九年学制”改为“八年学制”:把小学阶段的六年制,重新恢复成五年。这样的设置,对国家财力支出而言,减少了10%以上的经费;对孩子来说,少上一个六年级,对他在此阶段的知识量的积累不构成影响;这样的局面,也是中国相当多的期待“孩子早当家”的穷人家长们所乐于见到的。
在条件成熟时,我们再搞11年义务教育:小学5年,初中、高中各三年;让那些不能上大学的学生,一出校门即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创业能力、生存能力。
我们的教育,是需要新思维的。需要培养他们一些我们以前疏忽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
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培养他们对他人利益、他人私人空间尊重习惯;培养他们对游戏规则(法律)的尊重意识、以及捍卫自己权益的能力;……
还有:获取知识、搜索信息的能力;就像爱迪生给我们的启示:一个终生只在学校呆了仅仅三个月的人,却贡献给了人类的上千项的、影响深远的科学发明;他的发明所涉及的大量的、多学科的知识养分,全部是凭着他具有、并且运用这种卓越自学能力获取的;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让我们的学生,获得这样的能力。
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会受用一辈子;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也将会是他们造福我们社会的工具。
我们的教育,问题很大,积重难返;
我们的教育,出路很多,前途无量。
——如果,我们愿意正视危机、我们发誓化解危机的话。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