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实现途径分析
时间:2022-02-19 04:01:00
导语:农业产业化实现途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是我国农业逐渐走向现代化的实现途径之一"。农业产业化已经从基层农村的实践探索上升到国家发展选择的高度。因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深入地探索,以引导我国农业产业化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一、因地制宜、因地区特点不同,选择不同的途径
我国幅源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都存在极大的地方差异。因此,农业产业化的途径选择不应是千篇一律的。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是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产业化形成规模效益的前提。当地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资源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的自然物,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还包括无形的资产。区域开发就是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经过区域内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论证,从当地资源、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文化素质出发,坚持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大刀阔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好市场空间大、资源后备优、经济效益高的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
例如,湖北省京山县地处江汉平原北部的丘陵地带,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生态农业"计划以来,京山县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兴建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这些商品基地在全县16个乡镇已经形成了区域特色,构成了四大产业区。即以林牧特生产为主的山地产业区;以棉花、食用菌为主的平原产业区;以蔬菜生产、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城郊产业区,北京郊区也根据资源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在大兴建设西瓜、甜瓜生产基地;在怀柔建设板栗、杏仁生产基地;在平谷建设大桃生产基地;在房山、门头沟建设绒山羊生产基地;在顺义建设100万头规模生产基地,同时发展专业乡、专业村,搞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新格局,体现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二、从市场出发,形成贸工农一体化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引导生产。任何一种产品生产或产业形成后,没有市场就实现不了价值,达不到价值的增值目的。市场对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牵动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建设好市场,发挥市场集散、流转、辐射功能是推动农业向深层开发,形成规模优势的必要条件,也是产业化的具体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者、农副产品经营者与其他有关广大贩行为主体通过某种方式结成的贸工农一体化组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改善农产品流转的运作机制、运作动力、协调方式,构建效率高、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利于推动农产品经营各环节加强管理、提高经营的科学性,并形成有效的经营动力与压力,激发各环节内在功能改头号的自觉性,全面提高农产品经营的综合效益。
正确选择,从市场出发,确立主导产业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项目,必须坚持和把握以下几项原则。一是根据社会需求导向。社会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最大最直接动力,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则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产业能不能迅速形成并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市场占有的能力。因此,国内外的市场需求是确定主导产业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项目的重要前提和最高准则。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国内外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和预测,按照市场需求结构变动趋势,调整产业结构,选择和确立贸工农一体化项目,开发优势产品,防止盲目选择和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二是资源优势原则。发挥资源优势是发展区域经济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这里的关键是对优势把握得准确不准确。没有市场前景,再好的优势也无法形成产业;具有市场前景而没有规模开发价值也难以形成产业;既有市场前景,也有规模开发的优势和开发这种资源所必须的生产要素的聚集手段。例如承德市,作为河北省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充分发挥气候、地理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种子产业化进程。经过11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形成拥有2.67万公顷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和10万个制种农户,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先锋公司的第二大种子产业集团---河北承德长城种子公司已累计生产农作物种子3.2亿公斤,创经济效益1.3亿元,为农民增收7730万元。
三、运用市场机制,培养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龙头企业的带动。目前,农业龙头企业不仅数量少、综合功能差,而且布局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必须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发燕尾服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来抓。坚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放手发展、不断提高的方针。组建龙头企业,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优化配置、集约经营、规模发展、降低成本"的思路,以拥有主导产品、名牌产品且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以合同契约为载体,把相关的企业联合起来,最终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
从各地成功经验来看,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要按照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则,应做到以下工作:
1、积极鼓励创办龙头企业。对具备一定开发农副产品的能力,并能组织加工销售,开展服务的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企业均应给予鼓励和扶持,使其发展成为龙头企业。要鼓励和引导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或经营对象的大中型企业,利用自身的实力和业已形成的农业开发能力担当龙头企业,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作为第二次创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来抓。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合资企业,要利用其对外贸易的特点尽快形成龙头企业。
2、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引进先进设备,增强加工能力,尤其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发达国家,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包装、销售都已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和高档化转变,从而极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尤其是农产品的深加工更使产品的价值成倍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粮食初加工更使产品的价值成倍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粮食初加工可增值20%-100%,生产食品则可达到1-10倍;棉花初加工可增值80%,如算到白胚布,可增值3倍;生猪初加工可增值30%-50%,精加工可增值1倍以上;蔬菜加工可增值2-4倍;水产品加工可增值1倍以上。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工能力明显不足,包装落后,销售渠道不畅,从而使农产品本该有的价值部分不能实现,若能实现这部分利润,农业产业的成本利润率就会成倍增长。这应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3、提高龙头企业的营销能力。树立名牌形象,提高产品质量和完善销售服务,寻找并发挥自身的市场优势,对一个龙头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各地经验证明,培养好、用好一个能人,比如出色的销售人员,往往能盘活一个龙头企业,带活一个产业,因此,要十分注重发现、培养、启用这种营销人才,加快龙头企业的建设。建立健全销售体系,从扩展专业化流通载体出发,大力发展为龙头企业服务的专业市场和外埠窗口,组织流通大军,多层次、多渠道搞好产品流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4、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至少要靠合同来取代外部市场的一系列一次交易,作为利益调节机制和连接纽带,以此来实现外部市场交易内部化和经营一体化。还可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一种资产关系作为连接纽带和利益调节机制。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可以向龙头企业投资入股,成为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运销龙头企业的股东,这样,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除了合同关系这一纽带之外,又增加了一层资产关系纽带,从而加强了产业化经营的紧密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