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效需求与劳动力转移探讨

时间:2022-02-19 03:33:00

导语:中国有效需求与劳动力转移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有效需求与劳动力转移探讨

一、重新审视中国有效需求

今天有没有中国普通百姓渴求的并于该阶层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品需求市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绝大多数不太富裕的农村百姓渴求的还是让子孙们念书、进城,家人就医方便些;城里居民渴求的也是子女能上个好一点的学校,生活环境安全些,社区服务周到些,文化生活水准再高一点。这仍然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在实现工业现代化之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不竭的消费需求。如果从基层百姓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有效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而且主要集中在文教卫生、安全环保方面,且里面富含着中国百姓的精神需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所谓中国目前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普通工业消费品和高档生活消费品的生产过剩;效益低下的投资品、信誉低劣的投资品过剩。但是,平常百姓渴望得到的消费品需求仍呈上升趋势;平常百姓希望拥有的投资品需求亦日显强烈。

二、构筑中国特色有效需求体系

斯蒂格利茨在研究过中国国情后曾指出,中国和美国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的挑战在于,中国不能单单依靠新经济,因为中国需要为许多没受过教育及没有特殊技能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在过去,这些没受教育的人数同受过教育的人数都在增长。所以,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新技术为缺少技能的人创造工作机会,而非排挤他们。

我们要解决中国的有效需求问题,解决周期性、结构性失业的问题,首先需要构筑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需求体系,要着眼于世界,着眼于未来。

(一)中国农村社会有效需求体系构筑

占中国总人口近70%的农村百姓的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他们的传统消费观点基本没有变化,他们不丰的收入首先要保证供子女念书、家人就医。我们在构筑农村的消费需求体系时,可关注三点:一是要想办法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二是要想办法推进农村中小学的义务教育;三是要想办法建立方便农村百姓的就医体系。

在这三点中,第二点尤为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要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所以推进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这不仅是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更是为将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能以较高素质进行转移的重要举措。

针对农民就医的需求,应在农村多建些方便农民就医的国家卫生部门认可的诊所,国家可以规定出资对农民某些特殊疾病进行免费治疗,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解决了农村或小城镇医务人员的就业问题。

(二)中国城镇社会有效需求体系构筑

与农民相比,城镇居民没有可以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旦失业,恐惧感更为强烈。面对现实,基于对未来收入变化的不确定性,城镇居民也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份较安稳的工作,自己及子女能接受到较好的科学文化教育,社区环境能安全、健康一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能有保障。在构筑城镇的消费需求体系时,可着重于四点:一是想办法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二是想办法提高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质量;三是想办法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四是想办法建立健全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

城镇居民消费观念更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接受职业培训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所以全面提高城镇教学及培训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提高城镇居民自己及子女的科学文化素质之需要,也提高了对城镇高质量师资的需求量。

对于社区环境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居民们对社区服务及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这也是一个崭新的消费需求增长点,加强社区环境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不仅提高了城镇居民生活的质量,更为某些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新途径。至于居民医疗与养老保险体系国家应当责成社会保障部门尽快建立并予以逐步完善。

(三)国际社会有效需求体系构筑

在农村、城镇社会有效需求体系初步构成之后,有效需求体系尚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中国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尚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为此,我们必须寻求影响范围更大的新的需求点,构筑更为完美的有效需求体系。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全世界。人类的有效需求不仅包括物质需求,更存在精神需求。我们构筑的有效需求体系不仅要着眼于物质,更要着眼于精神。而精神来源于文化和思想传播。在全球化、信息化加快的今天,人们对中国先进文化的需求应当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有效需求点。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一段话振聋发聩,“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这给我们指明了中国在构筑全球范围内有效需求体系和解决中国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新方向。包括开拓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产业,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推动世界人民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消费需求。

所以我们构筑的有效需求体系是立足于中国国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预期世界总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需求体系。

三、劳动力转移渠道的拓展与全面小康

劳动力向高新技术与第二产业转移的问题本文不准备讨论,而着重论述根据对中国基本有效需求体系的分析从而所拓展出来的劳动力转移渠道,因为这些渠道将是使中国百姓能以较高素质进入全面小康的重要渠道。

(一)积极发展基础教育事业,而非基础教育产业。国家运用充分就业赤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中小学义务教育,拓展师资就业渠道,可以从总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有效的防止结构性失业;同时以就学替代和延迟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现在农村的待转移劳动力之所以转移得不够理想,除了所谓的户籍壁垒外,其文化素质的滞后也许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现在农村的中小学生及所有学龄期的少年、儿童,将是未来农村需要转移的主要劳动力,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在很大程度上将有赖于他们素质的绝对提高。至于成人培训和接受再教育当不属于基础教育范畴,但这也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劳动力供给的一个更高层次的环节,仍须极力发展并高质量地运行。

(二)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保障事业,提高中国人民的整体身体素质。中国的高等职业学校可考虑培养大量的社会上急需的初级医疗、护理和保健人员。要引导符合相应条件的劳动力到农村、集镇、小型城市从事医疗、护理和保健职业,从而全面提高中国百姓的体质,保证中国百姓能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奔向全面小康。

(三)努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社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改善和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区服务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就业渠道,而且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非正规就业的良性循环,可以形成社区服务不同行业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和互助效应,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

(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是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中国今天和未来的文化产业,不仅要面向全国,而且必须面向世界,积极开发中国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与时俱进地进行中国先进文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使之成为全世界都能享受的需求旺盛的文化商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文化产业不仅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样重要的是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是中国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在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中,不乏优秀的文化传播者;数以亿计的农村待转移的劳动力中,一定还会涌现出像赵本山这样优秀的中国文化人。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要正确对待农村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口大国,中国的有效需求不可能不足,关键是要认真地研究根本的、基本的有效需求,也就是要搞清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述得非常清楚:“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只有立足于中国的基本需求,构筑中国特色有效需求体系;放眼世界,培植全球化更高层次的有效需求体系,积极拓展劳动力转移渠道,中国的经济发展才能具有不竭的动力,中国全面小康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