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坤:“三农”问题断想
时间:2022-02-19 03:22:00
导语:王云坤:“三农”问题断想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主要观点
●“三农”问题,用一句话说,就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在“三农”问题中,核心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收入低。
●“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认识上的差距,也有工作中的不足。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打破,“三农”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
●“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就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三农”问题历来为我们党所重视。特别是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解决好“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农”问题是什么
“三农”问题,用一句话说,就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民贫穷,主要是农民的创业能力低,就业渠道窄,非农收入少;农业不发达,主要是产业循环能力低,一、二、三产业脱节,工业和农业分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农业效益不高;农村落后,主要是农村发展能力低,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当然,这是相对于城镇居民及二、三产业和城镇而言的。“三农”问题是历史积累下来的问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决非是今天才出现的。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站在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积极、主动地谋划解决“三农”问题。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三农”问题在宏观层面上还仅仅是农产品的产量问题,或者说是食品安全问题(过去经常讲粮食安全,不太全面),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我们还没有彻底解决吃饭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吃饱饭,是1978年以后的事。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三农”问题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已经不仅仅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了,而是演变为以收入、消费、就业为重点,覆盖工农、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讲“三农”问题。
把“三农”问题分开来说。
关于农民问题。农民穷只是表现,说到底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或者说是国民待遇问题,是农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问题。由于历史和发展阶段等原因,在很长一个时期对市民和农民实行双重标准。而眼前农民最突出的问题是收入低。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尚未从根本上打破。
关于农业问题。农业是特殊产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既受土地和经营规模的限制,又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受自然约束,是由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决定的,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业投入不足,抗灾防灾的能力有限,结果一遇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就大幅度减产减收。受市场约束,是因为农业产业循环能力差,产加销分割,一、二、三产业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加之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业市场开发能力有限,大部分处在卖“原字号”产品的阶段,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差,结果一旦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就会出现产品卖难和谷贱伤农的问题。
关于农村问题。目前,农村相对落后,发展能力较低。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最终还是会有一个农村问题。未来的新农村(尽管是不断变化的)是什么样子?有关部门做过小康村的标准模式,叫小康示范村。但这种示范村花钱太多,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不是真正的发展方向。发达国家的农村,除了庄园就是乡村别墅。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如江浙一带的新农村,是按城市低标准的样子建设的。不管怎样说,有两条是肯定的,一是新农村一定要与城市相连接,尤其是与小城镇相连接;二是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我国人口多、土地少,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应该有一种新的模式。当前农村的突出问题是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与城市差距过大,失学儿童较多,妇幼保健差,有病没钱看、因病致贫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农”问题当然远不只这些。在“三农”问题中,核心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收入低。影响农民收入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农民创业能力低,就业不充分。从农民本身来讲,主观原因是素质不高。但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是大量的外部原因,重点是研究如何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农”问题的成因
“三农”问题并非我国独有,但在我国有其特殊性,这就是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近代以来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形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更谈不到实现工业化,反而是大量的资源和财富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掠夺。这是新中国成立时接受的一笔最大的经济、政治、社会遗产。
我国面临的国情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些经典作家没有遇到过的,也是其他国家没有遇到过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个体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条件下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资借鉴。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是长期、复杂、特殊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成因,最主要的就是同志所说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一穷二白”。因此,“三农”问题要在短期内完全解决,是不现实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思想认识和具体工作上就不存在问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农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也确实有一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从思想认识上说,曾长期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对农业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说的和做的有距离;二是一味要求“三农”作贡献,忽视对其大力支持与帮助;三是改革以后对“三农”的变化、取得的成绩估计过于乐观,对严峻的挑战认识不足。工作上也有一些教训:一是对“三农”取的多、予的少;二是农业积累不足,农民缺乏投资能力;三是长期城乡分治,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更谈不到反哺。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同志首次明确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可以说,这是“三农”工作一个新的开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支农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这必将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历史性的机遇。
“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认识上的差距,也有工作中的不足。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打破,“三农”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英国花了近百年,美国用了七八十年,日本通过两代人的努力,才使本国的“三农”问题得到解决。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既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又面临国内“三农”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就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其重点是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加速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不能牺牲“三农”利益,而是应该工业反哺农业。二是促进“三农”裂变,即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更多的农民变为市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工业化;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村分工分业的过程,就是“三农”裂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裂变的说法或许夸张了一点,但比较形象。同时,应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既要制定阶段目标,又要注重分步实施。第一步,解决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即农民收入问题、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问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第二步,解决城乡差距问题,遏制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这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及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第三步,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目标。
- 上一篇:感悟中国现代音乐的真谛
- 下一篇: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