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动趋势分析

时间:2022-02-12 11:12:00

导语: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动趋势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动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25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基本的趋势是农业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非农收入比重大幅度提升,后者成为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2004年的情况有些特别:一方面,农业增产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农业收入大幅度反弹,重新成为当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劳动力增速趋缓,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速出现下降趋势。这一变动能否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结构的非农化趋势?如何根据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动,调整和完善农民增收政策?这些问题值得研究。

一、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

我国农民收入的官方统计一直由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负责。在调查中由于采用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并建立了垂直管理的调查组织体系,因此,比较好地避免了地方行政干扰,降低了调查误差,农民的收入数据比较真实可信。根据统计调查制度,农民收入在形态上可分为实物收入和现金收入;在来源上可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或按产业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收入;其中,农业收入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第二、第三产业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又包括在乡村政府或学校等非企业组织就业得到的收入、在本地(主要是本乡范围以内)企业得到的收入、外出(本乡地域以外)打工的收入及其他工资性收入。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但是,改革开放25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物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现金收入比重显著提高

1985年,农民实物收入和现金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6.9和63.1%;1997年,这两项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2.8%和67.2%;2003年分别为15.6%和84.4%。从1985年到1997年,现金收入的比重提高较慢,12年只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1997年以后,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农业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非农业收入比重显著提高

1985年,农民的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6.4%和33.6%;从1985年到1990年,这一格局基本上没有变化;1990年以后,农业收入的比重又开始缓慢下降,1997年,农业收入的比重第一次下降到60%以下,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比重变化为58.4%和41.6%;1997年以后,随着粮食减产、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以及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加,农业收入的比重快速下降,2000年,农业收入的比重第一次下降到50%以下,2003年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格局进一步演变为45.6%和54.4%。近7年来,农业收入的比重下跌了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近2个百分点。

(三)种植业收入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收入比重提高

1985年,农民种植业收入、牧业收入和林渔业收入占农业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6.6%、19.7%和3.7%;1990年,这一格局变化为75.3%、21.3%和3.4%,5年间变化不大;1990年以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接连两次提价,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保持了较高的水平,1997年,种植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重达到80.0%,牧业和林渔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下降到16.7%和3.3%;1997年以后,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畜牧业发展较快,林业和渔业也成为农民争相发展的产业,因此,2003年,三者的比重变化为74.1%、20.5和5.4%。

(四)粮食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经济作物收入比重显著提高

1985年,农民种植粮食的收入和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占种植业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5.5%和24.5%:1990年,这一格局变化为67.0%和33.0%;1997年为73.4%和26.6%;2003年为56.9%和43.1%。虽然1990年和1997年两个时间段由于粮食产量及价格波动,粮食收入和经济作物收入的比重有所反复,但粮食收入的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收入的比重上升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化,特别是1997年以后,这一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农民来自粮食收入的比重第一次下降到60%以下。2004年年景特殊,粮食增产,价格也大幅度反弹,粮食收入占种植业纯收入的比重又回升到60%以上,但这不可能改变其比重下降的基本趋势,2005年,农民粮食收入占种植业纯收入的比重很可能再次回到60%以下。

(五)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所占份额下降,外出务工收入比重提高

2000年,农民来自非企业组织的收入、在本地企业得到的收入、外出打工的收入和其他工资性收入占整个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9.9%、29.8%、34.2%和16.1%;2003年,这一格局变化为16.2%、27.5%、37.7%和18.6%。近3年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农村居民从本地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的比重下降,而外出打工收入的比重显著增加。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农民外出打工收入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0.6%、12.2%和16.1%,增长速度逐年加快。

可见,改革开放25年来,特别是1997年以来,虽然农业和农村市场经济形势并不是很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农民收入结构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工资性收入增长是推动近年来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但增速已呈下降的趋势

(一)1997~2003年6年间,由于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收入一直不好,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成为推动农民纯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住户调查,1997~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共增加了532元,其中,有404元是由工资性收入增长贡献的,占76%;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贡献了60元,占11%;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增长总共才贡献了68元,占12%。分年度看,199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占纯收入增量的82%,1999年和2000年提高到117%和167%(这两年农业收入呈负增长),2001~2003年,工资性收入增量占纯收入增量的比重虽有下降,但仍在50%以上,分别为62%、63%和53%。可见,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推动了这期间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推动的

1997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在工资性收入中占有突出地位。2001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达到36.5%;2002年达47.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2003年进一步上升到61.4%,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2004年,外出务工收入比上年增加52元,增长14.9%,对工资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0%。

(三)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数量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为11390万人,比上年增加920万人,增长幅度为8.8%。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3.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常住户(居住在乡镇行政管辖区域内的住户)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为8960万人,比上年增加840万人,增长10.2%;举家在外务工(整户离开居住地到居住地所属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务工)的劳动力为2430万人,比上年增加80万人,增长3.4%。

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的形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离土不离乡”向“离土又离乡”转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到大中城市务工的劳动力的比重提高。2003年,有60.7%的外出务工劳动力到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约6910万人,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二是举家外出的劳动力增多。三是跨省流动的劳动力增多。2003年,跨省流动的劳动力为5620万人,比上年增加250万人。四是长期在外务工的劳动力增多。2003年,外出务工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为6950万人,比上年增加340万人。

(四)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呈现出增势趋缓的态势

1997~2003年,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虽然是推动当年农民纯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其增长速度却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199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为11.5%,2001年下降到9.91%,2003年进一步下降到9.3%,下降了1.2个百分点。2004年,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继续下降到8.6%,一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2004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虽然在继续增加,但其增长趋势也呈现出减缓的势头。2004年,农村常住人口中,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比重为19.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据此推算,2004年,新增外出务工劳动力不到500万人,明显少于上年增加840万人的数量。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部分地区年轻劳动力供不应求,也许不是偶然的。

因此,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外出务工人数这两个增势趋缓的苗头应该给予高度关注。这种趋势如果得不到扭转,不仅会影响非农收入增长和农民纯收入增长,而且对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动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新形势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思路

1997年以后,农民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多元增长的格局已经形成。虽然2004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受政策、市场和气候多种有利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大幅度回升,但是,支持当年农业收入增长的有利条件难以持续,2005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农业收入的比重下降和非农收入的比重上升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因此,农民增收政策一定要顺应农民收入增长新格局,在保持农业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强化非农收入增长。

(一)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制度环境,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拓展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

1997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主要依靠非农收入增长来推动,其中,农民外出打工或从业得到的收入的增长是主要的推动力量。这是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新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正视这种变化,积极主动地出台一些大的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向城市拓展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从长期看,农民收入增长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转移的快慢。因此,一定要想办法抑制当前出现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增速减缓的趋势,避免农民工大量回流;要想办法提高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稳定性,创造条件使农民工能稳定留居城市,并最终完成人口迁移过程。中国农村劳动力和流动转移走了一条与国际上一般迁移过程不一样的道路,即有流动、无转移或转移很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和长期形成的制度壁垒。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就必须从城乡统筹的高度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一方面,要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减少各种收费,破除阻碍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和环境,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家庭经营等非农产业,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规模,增加本地非农收入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放慢,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乡镇企业就业不景气和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增长不快。1995年,乡镇企业人均工资增长率为36.3%,此后逐年下降,1999年下降到4.1%。近年来,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1997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了458万人,1998年又比上年减少513万人;1999年,乡镇企业人员从止住了下降的势头,较上年增加了167万人,2000年增加约200万人,但是,就业规模也仅相当于1995年的水平。近年来,农民家庭多种经营也受市场疲软、消费需求不振等因素的影响,增速出现了滑坡。这些都制约了农民非农收入快速增长,进而也制约了农民纯收入快速增长。为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增加农村非农贷款,在减免农业税的同时,实行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为非农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用10年时间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许多有关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也证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农民的文化素质越高,越容易发现致富的机会,收入水平也就越高。农民打工的情况也是这样,一个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相对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并得到相对高的报酬。因此,国家值得倾10年之功,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培育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这是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治本之策。然而,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目前,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教育状况堪忧。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全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88%;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5%。从“普九”情况看,全国农村7~15岁儿童入学率仅为94.4%,有近一半的省该入学率在90%~95%之间,其中,云南、西藏、青海在90%以下。一些地方中小学辍学率偏高,有的地方甚至高达10%以上。这意味着每年仍有上百万计的新文盲在出现,新一代的贫困人口在生产。为此,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减免农村适龄儿童学费,在农村强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在近期,应调整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减免中西部地区农村学龄儿童的学杂费支出,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争取享受高中教育。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有1亿学龄儿童,扣除40%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有6000万左右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需要助学,按小学生平均学费支出每人每年200元、中学生400元标准计算,这部分学生每年的学费支出总额是180亿元,而每年国家财政用于农村扶贫的拨款是250亿元左右。从扶贫效果看,这样做政策执行成本最低,最容易让穷人直接受益。另外,要坚持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特别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要极力维持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价格稳中有升,至少不能大跌,争取农业收入不再是减收因素

在强调抑止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下滑,促进非农收入增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农业收入的稳定增长。农民仍有近一半的收入来自农业,农业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农民增收的基础。1999年和2000年农业收入出现负增长,虽然当年非农收入增速较高,但纯收入增长并不快,可以说,农业收入拖了纯收入增长的后腿;2004年的情况相反,虽然非农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如前几年,但农业收入增长快,加快了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因此,保持农业收入稳定增长同样重要。从增长弹性看,粮食价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十分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产量调查资料测算,粮食价格每上涨1分钱,农民人均增收近10元。因此,要极力防止粮食价格下跌。2004年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恢复农民种粮信心、增加收入和推动农村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不要因为担心粮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而贸然采取平抑粮价的措施,把刚刚恢复的粮价打压下去。但是,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价格不可能只涨不跌,为了避免农业收入下降,最直接的办法是对农业进行补帖。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是基本趋势。2004年农业收入大幅度增长说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三补帖、两减免”政策是成功的。今后,应以此为契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