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刍议
时间:2022-02-04 03:27:11
导语: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刍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关乎员工家庭幸福,影响企业生死存亡,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条件下,施工企业如何践行企业发展方略,走出一条内外结合、防控并举、符合规律的安质型、效益型生存发展之路,应是当前企业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必须清醒认知当前安全管理的严峻挑战
施工企业的业务特点、工作性质决定了其高危行业的固有属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企业安全管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从外部环境看,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的新《安全生产法》,从立法宗旨、法规条款等方面,均给企业全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单位和个人的查处惩戒力度进一步加大,生产安全倒逼机制正催生出更为严密的安全管控网络。从行业特点看,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拉动和扩张不会骤然降温,大量高速铁路、公路、地铁等民生公益工程上马开工,使得点多线长面广的施工现场管理链条不断拉长,项目安全管理跨度和难度持续加大,漏洞与短板难有完全改观。从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看,轻事前预防、重事后处理,轻本质安全、重行政干预等弊端还有相当市场。从企业发生或隐伏的安全问题看,惯性问题、常识问题的偶发频发,正不断侵蚀企业健康肌体。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危害企业尤烈:一是新型技术安全交底流于形式。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高、精、尖”工程项目成为最大的“试验田”,而相应的安全技术交底不细不透,致使不少项目问题不断、隐患丛生。二是高端设备的专业操作规程亟待完善。当前,工程项目的施工强度和难度正变得越来越高,大批量、成建制的工程机械开始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领域,铁路隧道施工中的盾构机、钻孔台车,跨海大桥施工中的深水打桩船、运架梁起重船等高端工程机械设备的应用,为加快进度、提高工效,降低造价提供了直接条件。但企业缺乏操作熟练的专业人员,设备养护维修人员捉襟见肘,由于原理有理解、操作不规范等引发的安全问题占相当大比重。三是外部劳务工的安全培训不到位。安全生产关键在人,全员的安全意识、技能素质和职责到位都非常重要。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施工作业人员中农民工占总从业人数的80%以上,达到3000多万人。但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工程项目劳务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偏低,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劳务输出单位培训不到位等问题,致使建筑施工企业成为继煤炭、交通之后的第三大安全事故高发行业。
二、必须加快调适安全管理的理念思路
经济发展新常态,其突出特点是国家经济发展换档减速,单纯以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模式已难重现,特别是行业内僧多粥少、产能过剩现象更加凸显,低层次、同质化的市场竞争将更趋惨烈。企业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必须加快调适和转变,瞄准效率、效益、效能核心环节发力,以此推进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实现企业安全发展、长远发展。一要更加注重效率提升。没有安全,也就没有效率。这在盈利空间不断遭到挤压的情境下,确立以安全为首要目标的管理思路,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均衡生产的关系尤为重要。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不可控的干扰因素较多,尤以铁路工程项目为甚,往往一个综合性标段就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涵隧道、桥梁、路基、涵洞等单项工程的平行作业,这对现场施工组织管理提出了严苛要求。而安全管理是技术攻关、方案优化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它决定着施工现场高效而稳定的运行,平时一个微不足道的工序衔接失误就能引起整个施工流程的停滞,甚至引发一场严重的事故,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生产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二要更加注重效益提高。抓安全就是实实在在抓效益,这是许多企业高管得出的基本经验。一旦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企业不仅信誉受损,市场准入受限,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平均死亡1人企业需承担的各项费用都超过一百万。如果一年发生3起死亡3人以上事故,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白忙活一年。因此,生产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侯的动态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投入产出虽不像施工产值、利润收益直接反映在账面上,但它却真实地体现在施工生产的全过程,是一种隐性的效益。安全管理是项目收益的先决条件,只有生产得到安全保障,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开展和连续进行,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三要更加注重效能增强。安全生产管理是是企业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砝码。企业因安全管理不善发生事故,不仅要交付高额“学费”,造成看得见、算得清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会对企业形象、市场信誉等产生巨大危害。因此,安全管理必须站在增强企业管理效能、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战略高度,以此铸就企业搏击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三、必须系统推进安全管理的制度举措
1、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全管理最终还是靠人来落实,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是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安全教育,针对新工人、农民工、特种作业人员等不同群体,定期分类开展岗前教育、危害辨识、风险防范、操作技能、应急处置等安全技术、事故案例及警示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要提升安全教育的互动性,利用网络将安全生产的信息进行简单、扼要、趣味化地传递安全管理知识,引入“体验式安全”将施工现场常见的危险源、危险行为的过程和后果进一步具体化,逐步推动一线从业人员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能安全”的思想认识转变。
2、坚持不懈抓好安全基础管理。安全管理重在预防,预防关键在于狠抓基础管理。各单位、项目部必须确保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硬件要素投入到位,只要安全上需要的,就必须无条件的予以保证,牢牢把住牢员工培训上岗、施工过程管控、现场交底确认等关键环节,加大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力度,着力排除因技术不熟悉、规范不明晰、标准不清楚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切实提高科技对安全管理的支撑力。同时要严格落实企业、项目施工现场事故预警和应急救援预案,完善预案报备制度,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等安全管理能力构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3、着力强化企业安全责任体系。工程公司必须肩负起施工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并通过签订安全生产包保责任书,缴纳安全风险抵押金,订立有效的安全生产协议等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安全管理的刚性和严肃性。要努力将安全责任逐层分解落实到领导者、业务部门、岗位人员,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和施工规范,切实做好各个环节、工序、工种、岗位安全管理责任的衔接,努力消除责任盲区、管理死角,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4、精心锤炼企业特色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综合反映,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相对于依靠技术装备、安全设施等的硬件投入,安全文化建设是事故预防的一种“软”力量,也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手段。要严格落实“全员安全主体责任制”,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一线,凝聚群众的智慧力量,激发全员的活力潜力,打造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安全文化。要坚持与标准化管理相结合,通过加强标准的学习、宣贯,使广大员工人人熟悉标准、掌握标准、会用标准,逐步将标准化作业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和习惯,真正让安全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安全。安全生产既是一个警钟常鸣的常态化管理重点,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经济工作,没有安全,就谈不上生产,更谈不上效益。安全管理只有思路对头、方法对路,落细落小真抓实干,企业才能长治久安,健康发展。
作者:董军虹 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建安公司
- 上一篇:电力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 下一篇: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探讨
精品范文
10施工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