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措施
时间:2022-11-30 09:24:45
导语:财务风险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的有效方法,也是财务管理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从财务风险防范的角度,做好相应的内控管理,可以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情况的监督管控,及时发现单位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确保单位的正常稳定运营。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新发展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落实,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位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做好内部控制管理,以此来实现对于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降低财务风险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运营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关系
内部控制强调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和发展情况进行管理,借助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手段来确保单位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推动其健康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包含了五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内控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和监督管理,相比企业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现出了两点差异:一是目标设定差异。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强调为公众提供服务,主要是以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为核心诉求,因此内部控制更加侧重于社会公益。二是评价导向差异。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职责,是为社会提供相应的公共资源服务,其内部控制评价应该以公共利益作为导向,与企业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存在很大区别。财务风险防范属于风险管理的内容,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对自身运营管理中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准确识别和控制,借助有效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和处理,以规避资金损失,推动单位的健康发展。内部控制强调单位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执行,可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管理水平以及风险防范能力。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风险管理并非核心内容,而是强调以风险评估作为关键要素,通过加强内控管理,以风险防范为主要手段,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创造出更加理想的运行环境,从这个角度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是风险防范和管理。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充分结合财务风险防范的现实要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找出自身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做好处理和应对,提升财务风险防范的效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以财政拨款为主,其本身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机构,加上财政部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绩效进行考核时,往往都是从领导干部层面着手,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存在着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全员参与性不高的问题。部分工作人员认为既然单位的资金来自财政,受收支两条线制度的约束,不可能发生财务风险,因此在工作中没有重视财务风险管理,也忽视了资金安全问题。财务风险意识薄弱会影响工作人员实施内控管理的积极性,将内控管理单纯地归结为财务部门的工作,业务部门很少主动参与,影响了业财融合的实施,也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增大。
(二)内控管理体系缺失
当前,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控管理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单一死板的管理方法,不管是账户记录、财务规划还是内控流程设计都缺乏合理性,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单位运营发展的客观需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成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也建立起了相应的内控管理体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将重心放在财务核算方面,没有能够实现对于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导致单位在推动财务管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财务保障、财务预算和财务核算方面,欠缺整体性把控,也影响了内控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预算管理不够全面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贯彻落实,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有效的预算管理在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部门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中,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吃紧,在对资金进行使用时应该做到“精打细算”,切实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将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使得其效益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从实践的角度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工作没有能够真正地融合实际业务。当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采用的依然是基数预算法,这种预算方法本身没有能够与未来业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预算方案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二是在预算执行环节,单纯的关注事后评价,忽视了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也无法确保财务资金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财务监督制度欠缺
有效的财务监督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工作,很多时候,其会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监督。而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欠缺对财务监督的合理认知,没有在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存在财务监督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形式化倾向,财务监督的作用和价值完全无法发挥,也增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措施
(一)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想要切实做好内控管理工作,提升财务风险防范的效果,应该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具备坚定政治立场和可靠业务能力的财务管理团队。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出发,对财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其能力素养的提高,在单位内部营造出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环境。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定期就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意识形态信息培训,组织其学习内部控制相关的政策文件,确保其能够了解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各种要求。以当前的疫情防控环境为例,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从财务管理的特殊需求出发,开展专项业务培训,使得财务人员能够建立起统一高效的网络化报销模式。另一方面,应该加强相应的宣传和引导工作,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全体员工都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内控管理中的作用,继而主动参与到内控体系建设中。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财务管理需求,确保管理机制能够渗透到各个环节,推动内控管理的有序实施。在实践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推动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加强环境创建,确保单位内部可以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提升内控管理的凝聚力和有效性。从防范财务风险的角度来看,需要对财务风险内控管理的职责进行明确,消除负面影响,避免个人疏忽带来的损失。
(三)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一是应该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做好单位预算管理的统一领导。预算管理要求全员参与,尤其是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需要做好深入沟通,对照单位的实际情况,编织出完善的预算方案。二是应该对预算编制的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必须将单位业务的实施情况考虑在内。三是应该构建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推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管理,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四)健全财务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对财务监督制度进行完善,保证财务监督工作的高效性,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明确管理职责的同时,优化管理流程,同时也需要结合各部门的工作表现,提供相应的奖惩措施,借助部门绩效考核来督促各部门参与到财务控制监督管理中,保证其可行性,对于违反管理要求的行为,可以依照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惩罚机制,做出适当惩罚。
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行政事业单位想要更好地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必须建立起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内控管理体系,加强对于财务人员的培训,推动内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以此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春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1(08):–.
[2]张清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1(08):58–5.
[3]李瑞.基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1(04):–.
[4]欧阳牛金.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研究[J].财富生活,1(08):1–.
[5]黄彩娅.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的事业单位内控管理[J].中国产经,0(23):127–128.
[6]张帅.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的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J].大众投资指南,0(23):8–.
作者:黄冬妮 单位:汕尾市妇幼保健院
- 上一篇:加强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性与对策
- 下一篇:国企财会内控管理薄弱环节及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