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考
时间:2022-09-02 10:26:08
导语: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酒店管理专业在多年实践探索中,践行“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现工学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循序渐进实现“学生-准员工-员工”三阶段身份渐变。该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学生、企业、行业、院校及社会的一致好评,并不断衍生新的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全程职业化
一、“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从短缺型转向小康型,进而导致酒店业投资额急剧增长。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有责任为中国酒店业提供优秀的人才,从而有效避免当今行业内员工流动率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然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却一直存在人才培养规格不符合企业需要、学生未来晋升途径不畅等问题。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在服务态度、吃苦精神、任劳任怨等方面表现不足;在职业意识、专业技能和服务流程等方面的认知薄弱。学生普遍反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工作时根本用不上;实习就是干活,工作繁重,客人挑剔,人际关系复杂,实习管理松散,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这两种评价方式实质上都是对职业学校教育的一种否定,如何打造现代酒店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业人才?采取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便于学校管理,使企业受益,但实际效果是仅有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够继续留在企业,学生的专业就业率和稳定率不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毕业就离开酒店行业,一去不回头。其原因主要是实习期过长,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对专业失去耐心。实习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反应的问题可以汇总为三个:一是实习岗位单一且不能轮岗;二是实习期内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用在校知识解答;三是学生自身缺乏抗压能力与对专业的持久度、忠诚度。这三个问题,学校和企业都负有责任。企业从经营角度,需要熟练工人,不愿意学生轮岗;学校由于实习指导教师有限,实习指导不能及时到位,管理漏洞经常出现。实习期内,学生自身身心发展、问题处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都尚未成熟,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在不能得到及时、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遇到问题意气用事的情况时有发生。连续一年的实习期,在从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学生有诸多不适应,导致从工作岗位上纷纷离开。[1]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增强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建设意义。
二、“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与过程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制为三年(六个学期)。“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行“1.5+0.5+0.5+0.5”(即第1、2、3、5四个学期在校学习,4、6学期企业实践)的教育教学模式,即指学生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在校学习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在这三个学期中学校坚持素质教育为先,把品德作为一粒种子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注重专业的文化内涵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潜移默化作用,并与企业合作将现代酒店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职业意识和专业服务能力。第四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学习,实习岗位主要是前厅部、客房部和餐饮部三大核心运营部门的一线服务岗位。实现企业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岗位育人,体验式教学,真实感受职场环境和氛围,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和工作耐受力,发现兴趣点和不足点。第五学期,学生返校学习相关专业管理理论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全面客观审视自我,设定职业目标,发挥专业优势,选定未来职业岗位。第六学期,学生再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点,选择合适的实践岗位,部分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学生,经学校推荐,企业认可情况下,直接作为企业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实现从单项技能向管理技能的转化。
三、“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与反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交互成长相结合的校企双循环模式,构建全新实践教学体系,对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增强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建设意义。(一)“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酒店专业的飞速发展在国家、地方、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酒店管理专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科学规划、高标准建有十一个实训实验室,两家生产性实训基地,所有实训实验室、基地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目前在全省该专业中是唯一一所拥有一流的专业岗位群教学设施设备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先后被辽宁省服务业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央财政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建设专业,被省教育厅和省财政评为辽宁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省级示范专业。(二)“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该模式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学习和下企业实践活动,有效完成了人才的螺旋上升培养过程,实现工学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循序渐进实现“学生-准员工-员工”三阶段身份渐变,也完成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培养过程。进一步实现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传递”到“融通应用”再到“扩展创造”的过程,最终实现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转化,从服务技能向管理技能转化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三)“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借助合作企业的力量有计划地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并形成良好的师资培养机制。例如,我们利用寒暑假期时间每年顶岗实践二个月;其次我们鼓励教师考取具有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的美国饭店协会职业资格,其中两位教师获得最高等级CHE(国际酒店管理培训导师)证书,五位教师获得CHI(国际酒店管理培训讲师)证书;还有我们建立了一支以星级酒店总经理、行业大师、高校博导为引领的企业高校兼职师资队伍,全面促进师生能力的提高。目前教师中有国家级裁判、大师各2人,省级服务大师3人,高级考评员4人,中级考评员7人;教师参赛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30余项,到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进修学习7人,在国际著名酒店集团挂职锻炼8人,由万豪酒店选派到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进修1人,教师的职业性、专业性和实践性显著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达80%以上。(四)“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学院统筹规划完成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主体的岗位群,突出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培养,集教学、科研、社会培训、会议服务、技术服务、承接各级赛事、技能鉴定为一体,以酒店服务教学产品为纽带,具有产品服务特征的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全省知名的现代酒店业人才培养输送基地。(五)“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构建优化课程体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工作,建立以学生各项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标准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手册,明确每项规格所对应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考核方式。目前已经建立《酒店管理专业项目资源手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手册》《酒店管理专业职场行为手册》等系列文件,对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实践育人、专业建设思路、教学课程改革起到指导性作用和建设作用,并促进课程体系的衍生与完善。[2]
四、“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一)主要特色酒店管理专业“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二)主要创新。1.该模式是对职业教育中“三明治式”的探索与创新应用,它规避了“2+1”模式的不足,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角色转换,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的升华与飞跃。2.该模式的运行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3.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关心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校企对学生的共育合作,如企业课程植入、企业老总、讲师进课堂;企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企业注资助教助学等。4.建立了一支以星级酒店总经理、行业大师、名师、高校博导为引领的企业高校兼职师资队伍,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促进师生能力的全面提高。5.结合行业、岗位需求,建立了以专业技能为主线、以素质拓展为辅线的创新型岗位群实训基地。6.学校课堂向社会延伸,社会服务能力凸显。
五、“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效益和服务
“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自创建以来,受到了学生、企业、行业、兄弟院校及社会的一致好评,并不断衍生新的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一)成果向其他院校转化。1.2014年4月,该研究成果荣获辽宁省教育厅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2.酒店管理专业连续四年承担辽宁省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骨干教师的师资培训共培训240余名教师。酒店管理专业“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设计的“校中企”、“企中校”形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师资队伍培养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以及课程改革的特色专业课程教学课件、说课的课件、酒店管理说专业的课件等成果在全省兄弟院校推广,深受好品;并积极引领辽宁省酒店类专业参与企业培训、为其他院校与企业合作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了辽宁省其他院校酒店专业建设的提高和飞速发展。3.根据辽宁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制定《辽宁省中职升学招生考试高星级酒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技能考核方案、评分标准》,并组织相关考试。完成辽宁省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在改项目建设中,获得10万元专项资金。(二)成果向职业教育行业和酒店服务行业转化。1.从2011年到现在,受辽宁省教育厅、共青团辽宁省委、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辽宁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等部门委托,承办国家级赛事三次、省级赛事十一次。通过承办与指导赛事,积极推广专业建设思路,研讨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专业的纵深发展,在全省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中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赛事成果已汇编整理,转化成书籍在省内进行推广,提升了专业服务能力。[3]2.对省内酒店和社会餐饮企业提供对外培训和专业指导工作,校、企、行联合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将最新的教学成果通过论文、课题、专业书籍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推广,促进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三)成果向社会服务业转化。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各界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从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礼仪服务到2011年的“两会”提供服务,2013年为“十二运”提供志愿者服务,再到2016年的G20峰会全都留有我们学生英姿飒爽的身影;从服务国家级赛事活动到服务地方或企业赛事;从普惠制培训到辽宁省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职业技能培训或考核活动,都尽显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的风采,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在辽宁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起到专业示范和引领作用,学生在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过程中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喜的成绩,受到酒店企业的青睐而供不应求。实践证明,酒店管理专业全程职业化交互成长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五年来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成功规避了“2+1”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职业兴趣和职业生涯发展,循序渐进推进企业实习教学;促进了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增强了产业服务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学生单项服务技能向综合管理技能转化,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葛玲妹.现代学徒制“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7(11).
[2]戴晓丹,于庆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例[J].亚太教育,2016(11).
[3]李文秀.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5(27).
作者:盛婷婷 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研究生班主任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 下一篇:浅谈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