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订单式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8-25 09:28:13

导语:酒店管理订单式人才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酒店管理订单式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酒店管理专业订单人才培养的意义,包括满足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的的全面发展。其次从酒店的选择、人才的培养和考核两个方面对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店企业也在蓬勃发展,酒店管理专业招收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在加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教学改革下学校发展的新型策略,有助于提升酒店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满足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酒店就业信息,学生通过酒店的需求进行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好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方便学生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信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入酒店学习,丰富教师的酒店管理教学经验,帮助教师革新酒店管理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和教师都能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发展,也让酒店管理教学有了足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实际应用知识,满足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酒店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最终促进企业的个性化发展。其重点在于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要适应酒店企业的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的素质满足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实现酒店和学校的有效衔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学内容是由酒店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制定的,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酒店进行实践活动,通过酒店和学校的有机配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保证学生的高水平和高素质[1]。(三)促进学生的的全面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建立起教学平台,让学生有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学校与酒店签下订单,派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际的酒店工作中深化酒店管理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求职观念。学生在酒店中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实践,如使用先进的设备,通过实践来学习酒店的管理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向综合方向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会得到提升,生源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企业也得到了足够的人才支持,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酒店的选择。学校和酒店企业进行合作时要优中选优,因为这关系到学生的实践,影响着学生最后的成才。学校要选择在酒店行业中品牌鲜明、文化优秀的企业,要选择重视员工、关爱员工的企业,保证订单式培养的作用得以显现。学校要注意考查酒店企业是否需要人才,酒店的领导是否认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双方的意见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作用。学校要确认酒店提供的岗位是符合学生的发展,不能让学生去单一的招聘劳力的企业实习。考虑到交通问题,学校应该选择和学校距离较近的酒店,这样既方便学生上下班,也方便教师平时去酒店考察。学校在选择酒店时要遵循学生的意见,询问学生是否愿意去酒店就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校合作的酒店当中进行挑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二)人才的培养和考核。订单式培养是学校和酒店双方合作进行教学,需要尊重双方的意见。在订单人才模式培养之前,学校和酒店企业要进行沟通,共同研究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方面要合理安排课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酒店实践,同时,酒店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2]。为了保证订单培养的效果,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教学中可以邀请酒店企业来监督,以满足酒店的要求。当然,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考核时,学校教师也应在场,以保证企业考核的科学性、严谨性。学校和企业在教育学生时要互相提出意见,让双方的目标都能得到实现,让教学活动更加合理。

三、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技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是酒店管理专业的重大教学改革。学校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时,要了解酒店的具体资料,考察酒店的经营情况,让学生去合适的酒店实践。要尊重酒店企业的意见,为酒店企业培养更多人才,促进酒店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岩.关于酒店管理专业“订单班”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229-230.

[2]梁冲.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模式[J].管理观察,2017(30):126-127.

作者:王丽敏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