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22-04-18 02:53:22
导语:地方高校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支撑与源动力。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此“新趋势”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其次,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总结了其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最后,提出了扎根地方经济、突出培养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提升教师队伍、扩展双语教学;注重科研训练、强调“复合”实践等未来构想。
关键词:新趋势;酒店管理;实践与构想;苏州科技大学
(一)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培养亦需要紧跟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伴随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的“新常态”,即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也迎来了其发展的“新趋势”。具体表现在:一是旅游融入居民生活,渐成一种生活方式。据统计,2014年我国居民国内人均出游率近3次,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次左右;二是出境旅游“井喷”,出境旅游人次数,出境旅游消费屡创新高。2014年出境旅游人数首次突破了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均花费达到1400美元,均居世界首位;三是散客化、自由行渐成主流。抽样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国内36亿旅游人次中通过旅行社出行的不到4%,自由、个性、定制化越来越成为旅游出行的主要特征;四是智慧旅行渐行渐近,渐成潮流。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2014“智慧旅游年”的推进,游客的智慧出行,企业的智慧营销,政府的智慧服务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一部手机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一种可能和时尚;五是“旅游+”跨界融合发展,产品业态更趋多元化。旅游业天然具有的“综合性强”、包容性好、延展性广”的特点,使得各种符合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满足旅游者多样化、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发展迅猛且前景广阔,如邮轮旅游、乡村旅游、自驾车旅游、亲子旅游等。
(二)“新趋势”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定位
旅游业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的增长点,而酒店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推动酒店业、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关键。对比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考虑现代酒店业学科交叉、知识融合、重视实践的特点,我们需要确立未来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1]所谓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就是一专多能的实用性人才,“复合”体现在观念复合、知识复合、能力复合等多方面。[2]具体地说,首先要树立“大旅游”的人才观,即要跳出“单纯的酒店业人才要求”观念,重视酒店管理人才“复合”能力的培育;其次,既要掌握酒店的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又要知晓关联行业的知识与业务;此外,既需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又需要有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既需要熟悉传统的酒店产品业态,又要能够追踪新技术背景下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苏州科技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苏州科技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与培
养目标定位苏州科技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发轫于1995年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的旅游与宾馆专业,1996年起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四年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至今已有余20年的办学历史,现隶属于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本专业现开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二个专业方向。此外,我校另设有天平学院(独立学院)四年制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在校生共约650名。伴随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苏州作为国务院批复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苏州旅游业发展较快,政策利好不断,酒店类型丰富,品牌多元,数量众多,对高端旅游业人才,尤其是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要求较高。因此,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经济管理理论素养,熟悉现代酒店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具有较强外语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类星级酒店、国际会展中心及相关“旅游+互联网”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服务及管理工作,也可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苏州科技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1.修订培养方案、凝聚专业特色
专业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化落实和具体体现。为了体现酒店业发展的现状,与时俱进地跟上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寻找和凝聚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特色,我校分别于2012年、2013年年底召开了酒店管理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会议邀请了相关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系主任、教授,国内外高星级酒店的总经理和人力资源总监就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交流、研讨。专家们针对我校的实际,提出了强化理论基础,拓展外语教学,注重课内、外实践,关注“互联网+旅游”新发展等建议。具体表现在:重视管理学类、经济学类、旅游学类等基础课程的理论讲授与质量监控,为学生日后走上管理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针对苏州及周边城市外资酒店众多的特点,强化英语、第二外语教学,进一步加大双语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重视新型实验室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优化课内外的实验、实践教学;关注“旅游+互联网”的发展浪潮,调整教学课程和实践模块,追踪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2.确立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我校复合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确立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除了遵循传统和有关规定设置必要的“必修”课程,如酒店管理概论、前厅与客服管理、餐饮管理、酒店服务礼仪、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英语等,我们还根据旅游及酒店业发展的新动态,不断调整与更新课程,如旅游电子商务、消费者行为学、酒店新媒体营销、酒店收益管理、跨文化管理等。[3]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编著酒店专业课程教材,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研究新兴教学方式,如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努力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及教师课题,营造讨论式、开放式、团队式、应用式等学习氛围,重视过程管理,加强教学沟通,强化教学监控和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完善实践教学、重视校企合作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合作酒店方的实际需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依次设置了三个短学期的实习计划和一个毕业实习计划。分别是一年级的认识实习、二年级的酒店市场调研、三年级的学年论文和四年级的毕业实习。其中,认识实习主要内容包括校内、外教师专题授课,高星级酒店高层管理人员讲座,高星级酒店实地参观、学习;酒店市场调研主要是围绕酒店经营管理中的现实热点、难点问题展开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完成小组调查报告。如新进大学生员工的培训体系与职业规划,经济“新常态”下酒店业的转型升级等;学年论文主要是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按照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撰写1篇8,000字左右的学年论文;毕业实习主要是安排学生在校企合作的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在选择校企合作酒店时,我们优先选择苏州市内的高星级酒店,同时综合考量酒店的实习生管理政策与待遇、品牌类型及影响力、行业内声誉、合作前景等诸多因素。
4.加强队伍建设、官产学研结合
教师是提升课堂教学,组织专业实践,实现培养目标的主体与关键。经过多年的校内培养和社会引进,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5名,博士及博士生5名,全部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国外知名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名,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1名,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科互补、相对年青的教学科研队伍。同时,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结合。近5年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市厅级及横向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市厅级优秀科研成果5项;与南开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整套酒店管理专业教材,使用效果较好,且仍在不断新版与再版中;与苏州市旅游局合作成立“苏州国家旅游标准研究与推广示范中心”。该中心是我校与苏州市职能部门合作共建的第一个研究平台,目前已经开展工作且已取得相关成果。
三苏州科技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未来构想
(一)扎根地方经济、突出培养特色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要素发育齐备,旅游市场发展成熟,“旅游+互联网”、“旅游+”融合较好。据统计,全市有五星级酒店超30家,数量上仅次于北京与上海,5A级景区6个居江苏省内首位,OTA的典型代表同程旅游网络有限公司位居中国旅游集团20强之列。本着地方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必须紧跟苏州地方经济发展,反映地方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培养课程及实践方案,满足地方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酒店业、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要。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旅游+互联网”新技术应用能力,突出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特色。
(二)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
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校企合作的高度和深度。一是实施请进来,走出来的合作共赢策略。定期邀请高星级酒店的高级管理人员来到课堂,给学生讲座,与教师交流。同时输出我院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案例成果,指导地方酒店业提升服务、规范管理、高效运营;二是建立思想导师(辅导员)、专业导师(专业教师)、酒店高管三方导师制,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三是与酒店共建专业实验室,共上某些专业课程,如前厅与客房管理、酒吧经营管理等。另外,逐步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如选择知名酒店集团合作,鼓励学生在酒店集团内部的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酒店进行实践、实习;结合酒店经营中的现实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酒店市场调研和学年论文写作,这样的专业实践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提升教师队伍、扩展双语教学
多种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一方面,通过在职培养、攻读学位、外派访问学者和引进高层次专业教师,打造高素质的教学研究队伍,为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特点,定期、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或参与他们的经营和管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提供鲜活案例,使其更具吸引力及实用性。同时,高星级酒店,特别是外资酒店人才的一项最基本素质就是流利的外语听说能力。因此,应在已经开设的大学英语、酒店英语、酒店第二外语的基础上,尝试更多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如酒店管理概论、酒店市场营销、前厅与客房管理等。双语课堂上可以聘请酒店工作人员进行情景模拟辅助教学,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酒店英语的听说能力,从而增强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适应行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4]
(四)注重科研训练、强调团队合作
酒店管理的本科生相较于大、中专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较好,实践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在培养酒店管理复合型本科生人才时应特别注意扬长补短,既强化理论,又注重实践,二者互为促进,融合提高。除了必要的专业实践、毕业实习以外,对学生进行多类型、多层次、团队式的科研训练也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首先,支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行业竞赛和社会实践,如旅游或酒店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省、市和国家级创新、创意、创业“三创”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企业委托课题。通过市场调查、案例研究、头脑风暴、报告撰写等形式,活学活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体会理论指导实践的力量;鼓励学生团队参与。培养团队意识,注重团队协作,收获团队成果。
作者:黎宏宝 丁乙欣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剑锋,张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研究[J].科学时代,2015(9):284-285.
[2]霍明奎.管理类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研究,2015(5):173-175.
[3]孙坚.“互联网+”时代:旅游酒店业发展的新思考[J].旅游学刊,2015(07):11-13.
[4]臧其林.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6):96-100.
- 上一篇: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价问题
- 下一篇: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