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优生学发展与展望
时间:2022-12-05 04:21:02
导语:社会优生学发展与展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社会优生学作为优生学的分支学科,是优生学在社会领域方面进行优生研究,从立法,政策,宣传等方面加强优生。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给优生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深刻影响了优生学发展。同时,生物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国内外全新的人口形势以及新媒体时代的进入,为优生学在社会领域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变革。
关键词:社会优生学;政策法规;计划生育
优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个目标,社会优生学是优生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广义的环境优生学的一个部分,与狭义的环境优生学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生殖过程和生殖结局的影响不同,社会优生学则是关注社会领域中对优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促进优生立法,实施优生政策,开展优生宣传教育,以提高人口素质。此外,进行优生的健康教育与大众传播等优生宣传以及对其效果的评价和推广,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优生研究[1]。
1社会优生学的出现
人类很早就注意优生问题,优生实践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直到1883年,英国学者高尔顿才首创了“优生学”(eugenics)这个名词。优生学的建立是在生物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曾经,优生学被种族主义利用和误导,甚沦落为法西斯主义作为种族主义统治的理论工具,因此,优生学的发展历经曲折[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国际优生学发展的分水岭,其中一部分国家如日本,优生学的发展延续了以前的方向,但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则由于期间优生学的“错误”使用,大家对优生学敬而远之,无人再愿提及,相关的研究仅部分在人类遗传学等纯生物领域开展。同样我们国家二战后优生学发展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重建起来[3]。与国际优生学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优生学1883年到1949年期间是民族主义与精英主义主导的优生学,中断了三十年后,1979年重新提出了新优生学,并且,随着生命科学与人类基因组各领域的发展,优生学的科学基础得到了拓展和发展1986年优生学划分为基础优生学、社会优生学、临床优生学和环境优生学四个领域[4]。其中社会优生学也进一步完善与细化到社会学,人口学,法学,伦理学,政策学,经济学等相关研究领域。人类的优生是通过个体的优生来实现群体遗传素质的提高。因此,采取有效的社会措施,使优生措施社会化、普及化,惠及到每个个体,才能真正实现优生,提高人口素质。目前,社会优生学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社会宣传等,因此社会优生学是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同时还需要基础优生学、环境优生学、临床优生学其它三个学科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数据来进一步推动优生立法、贯彻优生政策、进行人口预测。
2社会优生学的发展及现状
2.1优生立法的发展。优生立法是国家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推进优生工作,以法律手段予以保护,使其得以顺利实现。最早立法是1907年美国颁布的《优生法》,法律禁止某些遗传病患者结婚和生育。日本也于1940年公布了《国民优生法》,1948年对其进行了废止并制定了《优生保护法》,同时1996年将《优生保护法》更名为《母体保护法》[5]。优生立法的实施,大大减低了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出生率。同时杜绝了不良基因的扩散,达到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我国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该部法律首次体现了优生思想,禁止了部分有遗传问题的患者结婚。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对优生进一步要求,先后于1980年和2001年对该法进行了修改。同时,各地政府也先后制定了相应的优生法,以保证优生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执行。并且,1993年,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优生保健法草案。最后于1994年修订为“母婴保健法”,旨在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6]。之后,我国为规范管理母婴保健技术管理,先后制定实施了计划生育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产前诊断技术、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孕产期保健技术等技术服务管理办法,对技术开展的机构、人员、服务监管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同时,为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规范地开展,出台了系列母婴保健技术规范和标准,切实保障了母亲和婴儿的健康,大大降低了不良生育的发生,逐渐实现了在生育全过程的医疗保障,以此达到优生。此外,“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为健全高危病例救治体系,制定了危重孕产妇以及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和管理指南,以提高高危病例的救治服务质量。绝大多数国家与优生相关的立法都包含于婚姻法、民法、人口法、生育法律之中。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病因学研究发现,除了遗传因素以外,母亲在怀孕期间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有害因素(包括疾病、用药、环境等)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胎儿畸形,因此,在各国的妇幼卫生保健的法规中,都具有关于孕期保护方面的规定。此外,环境保护、劳动卫生、公共卫生等法律中的有关内容也是优生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7]。2.2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变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特色。其主要目的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数量和质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优生优育作为计划生育具体内涵的延伸,体现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方方面面。也为优生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计划生育政策从确立至今,一直都在调整与变化,达到使我国人口增长和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目的。总的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4个阶段,分别是鼓励生育阶段(1949-1968)、宽松计划生育阶段(1969-1979)、严格计划生育阶段(1980-2010)以及放宽计划生育阶段(2011-至今)(表1)。优生的最终目标是联合优育来提高人口素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在不到半个世纪时间内,人口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15岁以上成人识字从1982年的65.51%上升至96.38%;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增加到2017年的9.3年。高等教育机构的入学率从1978年的0.72%上升到2016年的48.44%。略低于中高收入国家50.74%的平均水平。人口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也进一步达到中高等收入国家水平,正逐步接近美、英、法等高收入国家[8]。这些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升,计划生育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尽管最初的一胎政策为我们现在带来一些新的人口问题,如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等,但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有效控制人口使得中国在充分利用人口资源的同时,减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有利于保证出生儿童的全面发展,获得更优质充足的教育资源和生存资源,从而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公平发展,以提高人口素质,并且每个阶段的人口政策目标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国家行政资源状况相适应。面对全新的人口形势,我们需要制定相应合乎发展需求的人口战略,与时俱进。2.3我国的优生宣传。科学技术的进步,优生立法和政策的制定是优生的重要方面,但是这些只有每个个体理解并接受后,才能做到真正的优生,因此广泛深入科学的优生知识普及是提高群众的优生意识,进而做到优生的重要保证。回顾中国优生学工作的发展历史,自1980年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国家在优生学的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地计划生育部门、卫生部门等采用电影、录像、报刊等各种传统媒体形式进行大量宣传。同时普及书籍、画册、海报等,来向群众宣传优生知识。在社会各个部分协力帮助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计划生育的实施和优生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今,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下,新媒体的出现,能够更加有效、广泛及时地宣传优生信息,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依托新媒体平台,让大众更加快捷便利地了解优生知识,树立优生意识,做好优生优育,为子孙后代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社会优生学的展望
优生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医学遗传学、人类遗传学、医学实验生物学、胚胎学、畸形学、妇产科学、围产医学、儿科学、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等多学科,进行协作研究。而社会优生学,从社会角度进行优生研究,主要为了推动优生立法、贯彻优生政策,开展优生宣传教育。这不仅需要基础优生学、环境优生学、临床优生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进行支撑指导,还需要综合考虑当前的政治体制、政治文化以及基本经济情况,结合时代背景,不断与时俱进,使优生宣教全面化、普及化,优生措施社会化、群众化,进而实现优生优育,保证国民人口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芬,王和,主编.优生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2]张慰丰.优生学发展述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54-58.
[3]蒋功成.新旧优生学的区别及其社会建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2):172-178.
[4]严仁英.实用优生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陈明光.关于优生立法的历史发展[J].中国社会医学,1988(5):47-49.
[6]王贵松.我国优生法制的合宪性调整[J].法商研究,2011(2):34-43.
[7]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和改革探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8]苏杨,尹德挺,黄匡时.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J].ChinaPopulationToday,2008(5):7-18.
[9]谭乐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完善研究[D].
[10]尹德挺,石万里,张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口素质的时代变迁[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8,255(11):32
作者:谢家磊 王晓莉 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上一篇:低碳经济下林产品贸易发展分析
- 下一篇:低碳经济外墙保温防火与节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