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生学习变化与对策

时间:2022-06-07 09:38:25

导语:公共管理学生学习变化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共管理学生学习变化与对策

摘要:“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针对这一模式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现状,通过文献查找、问卷调查、走访跟踪以及实际学习中的切身体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大类培养过程中学习的变化与问题进行剖析,并且根据现实情况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完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公共管理类人才。

关键词: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公共管理类

为了迎合依法治国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国高校普遍推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实践过程中,该模式对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扩宽专业学习路径以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之后,原有的固定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建立起的“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课程培养体系,并不能满足对大类学生灵活培养的需要,专业分流前人才培养的碎片化以及专业分流后未充分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了大类学生的学习负担,违背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初衷。为了充分了解“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大类学生学习变化与问题,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探究了学生专业分流前后的学习状况。2015年起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开始探索“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前四个学期按照公共管理大类培养,后四个学期按照具体专业培养,其中具体专业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

一、研究设计与调查结果

(一)研究设计。本研究基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背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A、B两种问卷,A问卷面向大类招生政策的受用者——学生,侧重于调查大类招生政策实施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认知情况等,B问卷面向大类专业学生的施教者——教职工,侧重于调查大类招生政策对教职工的教学管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A、B两类问卷各设计10道题目,采用线上调查方式,所得数据均导入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二)数据采集情况。本次调查的样本均来自于安徽财经大学。A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各个年级本科生进行调查,B问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对全校教职工进行调查。在2017年10月至11月共回收有效问卷375份,其中A问卷249份,B问卷126份,有效率均为10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样本基本情况(表1)。(三)调查结果。社会上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抱有较高的期许,在部分院校摸索和试行了多年之后,目前这项改革仍处于探索和推广的阶段,其核心及实践模式尚待深化和完善[1]。A问卷分析结果显示67.47%的学生表示对大类招生政策并不了解,13.25%的学生对大类招生政策完全不了解,仅有19.28%的学生对此项政策相对了解,33.12%的学生表示减少了专业选择时的迷惑、符合志愿者专业选择意向,但46.28%的学生表示专业选择迷茫、学习压力增大。B问卷分析结果显示61.82%的教职工对大类招生政策比较了解,但是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比例占到了38.18%。在专业学习调查中,学生选择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单方面原因尤为突出,43.89%的学生是调剂进入的公共管理类专业,17.28%的学生是在父母家人的建议下选择的此专业,仅有14.31%的学生是因为兴趣与理想等因素选择的公共管理类专业。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宣传失位,内部出现分歧。公共管理类专业是为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培养专门人才。较之传统的“专业招生、专业培养”“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更体现了“通才教育”的培养方向,这样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常适合公共管理类专业[2]。但是关于是否支持公共管理类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在教职工内部出现巨大分歧(见表2)。由此可见,大类招生政策并未深入人心,这种情况与国内诸多学者的论证背道而驰,反思其根本原因要归结于政策宣传的失位。由于政策宣传失位,导致大类招生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实施者的理解程度出现偏差,因此关于此项政策是否有利出现内部分歧,进一步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此时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之后,政策的受用者学生便处于被动状态。(二)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教学管理模式僵化。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施行之后,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模式应及时跟进,以适应大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在国内一些重点高校进行大类招生模式改革之后,大类招生之风迅速席卷全国,各个普通院校纷纷效仿,但是由于普通高校在学科基础、生源质量、资金供给等方面的先天性不足,导致在大类培养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强能力、高素质”,忽视了“厚基础、宽口径”,导致政治学取向逐步淡化,管理学取向受到青睐,实际上“厚基础变成了薄基础、宽口径变成了窄口径”[3]。以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在实施大类招生之后,实质上依旧以“专业招生,专才培养”方案进行大类人才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增加与教师教学管理模式的僵化。(三)违背学生学习意愿,加剧了专业的结构性失衡。在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大多完全取决于学生个人意愿,因此可能会导致大多学生选择所谓的优势专业,加剧了专业间的结构性矛盾[4]。2015年起安徽财经大学宽松的转专业政策的实施之后,公共管理类学生多数转到学校所谓的“热门专业”,2015年共招公共管理类学生119人,在两个批次转专业之后,至2017年专业分流之时仅剩49人,鉴于20人以上才能开班的规定,故只开设行政管理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其他专业因此停开,但是,也有小一部分同学选择了被停开的专业,由此可见,大类招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意愿。同样原因2016级公共管理类专业共招生148人,至今仅剩下45人(不包括一名赴台交换生),人才流失率高达69%,学生即将面临的专业选择窘境可想而知。

三、优化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培养的对策

(一)充分论证大类培养优势,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基于实践调查中超过50%的师生认为大类招生弊大于利这一事实,这与国内诸多学者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得出的结论相悖,这表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这一模式在现实操作过程中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实施大类招生之时并没有进行系统充分的研究探索,而是匆忙地跟进国内重点院校的步伐,从而导致公共管理类人才的流失问题严重。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而导致的教师不知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如何培养,公共管理类学生不知如何学习,因此必须充分完善信息沟通制度,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够清楚地了解何为大类培养,怎么进行大类培养,从而使得“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这一模式深入人心,从而为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二)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高校办学的一种新模式,它不仅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与改革。所以,高校在现代积极发展形势下,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科学、规范地建立“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5]。未来完善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需要充分考虑公共管理类专业特点与学科属性,构建“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分段组合与层级推进的课程体系。(三)优化专业分流依据,合理安排专业分流时间。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他们刚进入大学后普遍缺乏理性的自我认知,由此容易造成学生在专业选择过程中盲目跟风,一昧追求所谓的热门优势学科,从而导致相对冷门弱势学科招不到学生甚至专业停开,但是有些分流进热门专业的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发现对此专业并不感兴趣,为此学校应给与学生二次专业选择机会,同时在专业分流之时应该成立专业导师小组,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既开始专业解读答疑,第三学期初进行第一次专业分流,期末根据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了解给予其二次专业选择的机会,减少因盲目冲动而犯下的错误。从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来看,“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构建必然是一个反复权衡、不断打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肯定“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综合学生兴趣、学校资源以及学科特点等实际情况,学习创新国内外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经验,充分发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优势,不断为社会输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晓波.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郑克岭,颜冰,王威.关于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思考——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3]宋永涛.从招生模式的变化解析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

[4]陈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

[5]徐强,周扬.大类培养模式下本科高校专业分流制度优化研究——以H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J].天中学刊,2016(05).

作者:闻 荻 吴晨 汪凤钊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