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管控论文:校园内部管控改革透析
时间:2022-02-14 02:35:45
导语:内部管控论文:校园内部管控改革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作者:王荣辉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纷纷开始实施“政府再造”计划时,也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新的高等教育改革路径与管理体系,建立了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英国高等教育领域全面实施了以市场为基础的改革,1988年、1992年分别颁布了《教育改革法》和《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加强了质量和外部监督,推行了与评估结果挂钩的拨款政策和缴费上学的成本分担机制,引发了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从整体上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革以回应民众对高绩效管理的诉求,建立了开放性市场化运行模式,树立了“学生就是顾客”的教育观念,于1981年成立了国家教育卓越委员会负责调查教育质量,并于1993年通过了“质量承诺法案”,形成了公立、私立学校相互竞争的良性态势。我国香港地区则从1989年随着《公营部门改革》报告的拉开了行政改革的序幕。高等教育扩张引发了政府和院校之间关系的变化,政府开始减少公共财政的投入并通过引入市场力量来追求高等教育的低成本与高效益运行,以分权或授权的方式将权力分散,教育中介组织在院校治理中担任重要角色,政府本身则负责对院校的监控与评估。
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剧烈冲击,学校作为一个“自组织”,不断地在结构和程序上进行调整来适应它们周边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改变组织结构、建立多中心管理机制我国公共管理水平受到的制约突出的表现为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陈旧与管理方法落后。因此,改变组织结构,建立多中心管理机制,实现校内各机构之间职权转移与分担是改善高校管理水平的有效举措。高校管理中,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工会、学生代表大会等机构职能发挥的缺失,导致了行政管理权力的过分聚集,高校多中心管理机制有助于理性选择与合理决策。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按照《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规定,高校法定代表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以及学校董事会(理事会)的企业代表和校友代表,均需在章程中明确其相应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和议事程序。不同的团体组织参与学校事务决策,既能提高重要决策过程中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也能有效规避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更好地执行各利益群体在学校公共管理中的监督权力。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集权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集权制度充分地发挥了优势。集权制度有利于发挥集体决策的优点,避免在决策过程中由于个别主观因素而与正确决策偏离,保证权力的统一,规避不恰当的行使权力的行为发生。而在当前现实背景下,集权制度导致决策速度慢、效率低的缺点逐步突显,提高决策效率的压力不断地冲击着决策系统。因此,在管理方式中采取授权或分权式管理体现了其推行的历史必然性。其一、教育分权代表着一种不可逆转的学校组织范式的历史性转变,将带来现代学校制度的创新[6]。高校事务中,高校组织建设、行政事务及学术管理属于不同的管理领域,其业务性质、发展规律及管理方式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因此,在高校内部权力配置中要将不同的权力职责划定给不同的权力系统,由党委机构负责学校组织建设,保证各机关部门在思想战线的高度统一;行政权力负责学校机关部门按照规章制度行事,保证学校办学的有序开展;学术权力负责学校学术事务的控制与决策,保证学术活动的运行。三者共同构成了学校的多元管理结构,在各自权力范围内相互支持,而不能相互替代。另外,高校管理中也可采取授权或者委托的方式将权力进行下放,获得授权或者委托的基层组织能够在响应外界变化时及时做出反应,这可以增强事务处理中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更好地调动基层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层级管理组织。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论重视市场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充分认识市场机制是改善政府绩效的一个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1]。高校内部管理中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采用企业化考核方式,实施绩效目标控制,各校属机构按照不同职能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与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情况接受学校的工作考核;各岗位按照不同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与目标,根据计划完成执行情况接受学校的工作考核。
实施绩效目标控制,将校属机构的资源配置及各岗位的薪酬奖励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逐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多元的考核评聘机制;在不断完成个人工作目标与部门工作目标的过程中,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促使教师形成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升华为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的团队精神。在公办院校办学中引入社会资本,建立社会投资通道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实现教育资源的多元供给,形成竞争性服务选择,能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体制应当尽快从单一主体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构建多元主体并存的高等教育供给体制[8]。当前,公办院校发展仍然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高的中坚力量,虽然在各省市教育基金、有偿读书及外延式扩张政策已经实行,但办学经费不足仍然是制约公办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结构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性,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在公办院校办学中引入社会资本,作为政府资源配置的有益补充,既能调动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的社会责任,更有助于为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体制创新提供有效途径,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在办学水平、内部管理、学科建设等领域的良性竞争,逐步完善我国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
- 上一篇:公共监管论文:公共监管中政府利益透析
- 下一篇:林木经营论文:林木结构化经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