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管理的强化与发展
时间:2022-01-11 11:33:00
导语:传统管理的强化与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技能培训是提升员工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重要措施,可是,近年来许多企业不断增加培训投入,却无法获得明显绩效。现代管理理论在传统管理基础上,逐渐从“激励管理”转向“内心管理”,管理重心从满足物质需要逐步过渡到全面满足内心需要,研究方向从绩效效果趋向于绩效潜态。已有的研究表明:员工素质是驱动员工产生高绩效的关键因素;提高内心和谐程度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根本措施;管理创新需要综合性管理模式。可是,研究内心和谐与绩效相关性的文献并不多见,尤其定量研究不足。
本文尝试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研究内心和谐、睡眠质量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
一、内心和谐管理变量描述
内心和谐管理是管理者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行为符合客观实际,以实现管理效益和社会幸福最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心和谐是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调控主观思想行为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生管理能力。这里的“主观”是指思想意识,动机行为;“客观”是客观实在,客观规律、大势力量。“符合”就是顺应、适应、合适。
从管理学意义上说,内心和谐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管理效益和社会幸福最大化,不断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行为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生管理能力。其可分为思想能力和行为能力。
思想能力是指个体建立在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基础上并在精神层面体现的内心和谐能力。包括知智能力和情志能力。知智能力是指主要由智力因素(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谋划、智慧等)产生的思想能力;情志能力是指主要由非智力因素(如爱、想、理念、愿望、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信心、意志、志气、决心、价值观、人生观等)产生的思想能力。
行为能力是指个体在思想意识支配下,通过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体现的内心和谐能力。包括效率能力和效益能力。效率能力通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绩效体现;效益能力则是通过权力、金钱、财物、名誉和感情等形式体现。
从内心和谐概念可以看出,内心和谐不是简单的心态,而是一个系统化概念。该概念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一是内心和谐的本质是能力,是人生管理能力,包括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生管理能力,由管理效益和社会幸福来检验;二是概念外延分为思想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是和谐的核心是主观符合客观;四是内心和谐的主体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五是内心和谐的客体是客观实际,包括人、物、时空条件及客观规律等。表明要自我和谐,与他人他物,与时空环境和发展规律和谐;六是内心和谐超越认识心态,不仅要求知道怎样合适,而且知道合适程度,还要知道在什么时空条件下用什么方式方法才能做到合适程度,更是在现实上做到了合适程度。表明内心和谐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是思想与结果的统一,是内心知道与现实做到的统一;七是内心和谐的根本要求是与大势和谐。大势是客观规律的力量,从社会角度来说,是人心民意的力量,从利益方面来说,是社会利益最大化。要求管理者不仅站在个人和企业立场,实现个人和企业效益最大化,更要站在社会和国家立场,通过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幸福最大化实现个人团体利益和幸福最大化;八是内心和谐超越时空局限——贯穿于计划、组织、决策、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当中,体现在各个工作环节和生活层面;九是融合各种管理理论一以传统管理理论为基础,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各种理论解决问题。
内心和谐的结构模型由5项指标构成:身体和谐、欲望和谐、心态和谐、处事和谐、与人和谐。身体和谐指个体调控认识行为避免病痛,保持健康活力的身体管理能力,包括工作能力、病痛程度、健康水平3方面内容;欲望和谐指管理者认识和调控主观符合客观的心理管理能力;包括对岗位工作、社会现状、目前收入、愿望实现程度4方面满意度内容;心态和谐指管理者认识和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态度和情绪行为等心理特征处于良好状态的心理管理能力。包括对烦恼、不安、内疚、敌对、沮丧5方面管理内容;处事和谐指个体恰当处理各种事情的方法能力,包括对失望时沮丧、遇到麻烦时急躁、如愿时激动程度3方面内容;与人和谐指管理者认识和调控自已和他人的思想行为相互协调符合现实的人际管理能力,包括与家人、同事、朋友的和睦程度3方面内容。
内心和谐有5方面特征:
一是客观性——强调主观符合客观,一切思想行为符合实际需要。具体内容包括对象合适——知道合适的组合对象,如谁与谁配合,谁与何物组合,何物与何物组合;方法合适——知道用什么方法实现合适程度;功效合适——知道达到什么功效合适;实现合适——现实上实现了合适程度。具体细分,“和”的含义有4个方面:为何要和——和的目的;和的合适程度——和的本质;与谁(何物)配合——和的对象;怎样合适——和的方法。“谐”的含义也有4个方面:和到什么程度合适——如何实现目的;做到了合适程度——实现了目的;用什么方法最佳——方法选择;实现了各自功效愿望——各方满意。因此,内心和谐不仅是心态和谐,而且是结果和谐。
二是主观性——源于心,归于心。心是人的主宰,一切方法行为皆出于心,所有成败福祸都是内心所生,主观思想行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往往凭主观评价。所有行为结果,不论善恶,不论好坏,皆要问责于心。只有从心找原因,才能找到问题根源;只有从内心解决问题,才能抓住问题根本。
三是整体性——一是个体的意识、欲望、方法、行为和结果等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如果认识正确,就会采取合适方法实现期望;如果认识不当,就会产生不和谐行为。二是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个体内心和谐有利于促进他人和谐,他人和谐会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会促进个体和谐;相反,社会不和谐会影响甚至会破坏个体内心和谐,个体内心不和谐的蔓延会导致社会不和谐。主张提高绩效,构建和谐社会应从个人开始,从内心开始,从认识开始。应强调个人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前提,社会和谐是实现个体内心和谐的外部条件。
四是动态性——个人内心和谐水平随时空条件和对象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内心和谐水平经过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后天努力可以弥补先天不足。
- 上一篇:全州财政工作大会讲话稿
- 下一篇:当前政府流程的塑造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