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目标管理的理论剖析

时间:2022-12-03 05:28:00

导语:高校目标管理的理论剖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目标管理的理论剖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学校的合并和重组,学校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过程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效率和效益的需要。而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法逐渐受到高等学校的关注,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方面。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管理方式,从理论上弄清目标管理的含义,对于指导管理实践活动是有很大帮助的。目标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教育管理目的的最终实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目标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目标管理(简称MBO),是美国纽约高等学校教授杜拉克(PeterDrucker)1954年在其《管理实践》一书中最先提出并加以系统论述的。目标管理,是指人们通过确定目标、实施目标和按照目标的实施结果进行考评、奖惩的活动,是逐步实现“自我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目标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不断调整和完善,并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二是要求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方面的积极性,特别重视每个人在实现目标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目标管理,首先必须提出明确的总目标,然后确立为实现总目标服务的子目标或目标体系,说明目标的意义,以及采取的有关方针和主要措施。至于各部门如何去确定自身的目标,如何制订相应的工作步骤,如何具体行动起来,则主要由各部门自己做主[1]。

高等学校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引导行政管理部门、院(系)等共同确定学校工作目标及其体系,并以总目标为指针,确定各单位的分目标,各单位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自我控制,为自觉承诺的目标而奋斗,从而使学校的总目标得以实现的活动。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高等学校目标管理使管理中心下移,行政管理部门、院系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利于实现治事与用人的有机结合,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一般来讲,高等学校目标可分为两类:一是软性目标,也就是战略目标,即行为只有宏观指向,而且是弹性较大的目标。比如,“要使学校达到一流管理水平”、“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等。这类目标的量化往往较为困难。但是,任何目标都应依据不同的性质落实到相当具体的程度,即使不能量化,也要做到实化、具体化,否则将会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落实。二是硬性目标,也就是战术目标,即行为具有具体指向,基本没有弹性的目标。这类目标往往是硬指标、硬任务。比如,“要使学生英语考试合格率达到97%”、“要使师生比例达到1:10”等等。这类目标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易于操作和落实。

实施目标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应当特别强调软性目标,也就是战略目标。学校管理者必须有战略眼光、战略构想、战略部署,并尽可能把战略意图体现在具体的子目标中。现实中应该注意的是,第一,在总的战略目标体系中,不一定每一子目标都是直接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体系中的战略指向、战略构想、战略意图应当是其核心部分。第二,目标并非越空、越大、越高就越具有战略性。事实上,所谓战略目标主要是指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目标,目标的战略性与务实要求可以统一起来,而且也必须统一起来。

对于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来讲,目标管理的内容是有差别的。从学校上层、中层到基层,目标应越来越具体,措施与行为越来越明确。级别最低的管理者,其目标任务最具体,目标任务的硬性规定最多,可变动的成分最少。然而战略目标的含义又是相对的,从另一方面看,学校里的某个部门也可以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总之,从上到下,各个级别的管理者都有各自的全局问题、战略目标和战略要素,同时又有各自的具体目标和硬性任务。目标管理能够真正实现的关键之一,就是将战略目标与战术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在不同的管理级别上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二、高等学校目标管理的要素与路径

高等学校目标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循环系统,由制定目标开始,经目标实施、部门考评、奖惩到反馈,再到新的目标制定。这种路径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高等学校目标管理实际上包括了五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要素:目标制定、目标实施、部门考评、奖励与惩罚、反馈结果。

(一)目标制定

目标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校总目标的制定和各部门目标的制定。学校应根据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制定学校的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各部门确定目标要以学校的总目标为前提,但部门又必须依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将学校目标落实。此外,各部门在明确本单位目标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量化和细化工作,逐级将目标分解到教职工身上。

(二)目标实施

制定的目标必须通过实施才能产生效果。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授予相应的权力,保证部门职责的履行和任务的完成,还要给予相应的利益作为承担责任和任务的报酬,实现责、权、利相统一。

(三)考评与奖惩

考评是对实施目标的组织和个人所实现目标程度的衡量,也是对目标管理成果的评价。考评的依据来自量化后的目标体系,即考核指标体系。根据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打分,再根据考评结果予以奖惩。

(四)反馈

反馈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校以事实和数据为载体,向各部门反馈考评结果。二是学校针对部门考评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一些不平衡指数作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将研究和分析后得出的指导性意见反馈给各部门,指引和督促其改进工作,使学校高效地向总目标迈进。

不过,反馈并不是目标管理的终点。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学校和部门要根据反馈的信息,结合新的变化情况制定新的目标,再进行新一轮的目标实施、考评、奖惩和反馈,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实现高等学校目标管理应具备的条件

高等学校目标管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一)学校管理者自身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较高的管理能力

它包括:管理者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对目标管。理充满信心;对学校的历史、现状有深入了解,不仅要对教职员工和学生有充分了解,而且要对学校文化、观念、传统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准确;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与特点有清醒认识,具有实际运用这些规律和特点的能力与办法;具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在师生中享有崇高威望等。

(二)目标或目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即所确立的目标或目标体系具有适时性、先进性、可达性、完整性

适时性指在适当的时间提出适当的目标。适时性还包括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都是属于“将要”实现的,是必然向着将来的,所以适时性实际上是不同程度的超前性的表现。先进性是指目标优于现存的客观存在,是更加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未来。目标没有一定的先进性就不可能唤起人们的激情,不可能起到鼓舞作用。可达性是指目标最终可以实现的程度,目标既要超前和先进,又要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不能实现的目标是假目标、空目标,假大空的目标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整体性是指目标要形成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除了总目标外,还应有各主要领域的目标,各不同层次的目标,各发展阶段或重要时期的目标。

(三)目标管理所需要的物质、技术、资金和人员保障

要实现目标管理的最终目的,使之持久运行和发挥作用,不仅仅需要领导者观念的变化,也不仅仅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完善,还要求有充足的物质保障,有先进的技术保障和足够的资金保障,这是目标管理得以实施的基础。由于高校目标管理尚在探索之中,高校管理者应在购置相应的计算机设备、文件柜等方面,在建设计算机房、档案室等方面,在设计目标管理的软件、数据库等方面,在配备数据录入、统计和分析的专业人员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指导和支持。

四、实现高等学校目标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一)激励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即制定的目标不以“维持现状”为宗旨,要保持目标的激励性,同时也不忽略其现实性和科学性。从长远看,人们总是期望进一步的发展。没有发展和进步,只将“维持现状”作为目标,难以维系人们的热情,起不到激励作用,目标更难以实现。同时,目标也不能过高而导致其屡屡落空。过低或过高的目标,都将使目标管理难以奏效。因此,我们必须将欲制定的目标准确定位,为贯彻实施打下基础。

(二)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统一

即制定的目标不能朝令夕改,保持其内在的稳定性与连贯性,同时也不忽略其可调性。目标管理的有效与成功和师生员工对学校的信任密切相关,而这种信任又是与学校历史、现状及领导者威信等密切相连的。朝令夕改的目标显然不容易形成师生员工对学校的信任。有效实施目标管理,目标体系的稳固性和连贯性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是,目标确定之后,局部的、微小的调整或修改常常是难免的。必要的调整,若做得恰当,不仅不影响而且还有助于稳定性的加强。

(三)系统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即制定的目标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一个丰富完整的体系,要保持目标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应使目标具有多样性、多层性。目标管理要落到实处,必须首先保持学校总体目标的高度统一化。在学校总目标的指导下,各部门应相应制定出各自的子目标,使目标管理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这里,系统性首先是总目标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子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将总目标、子目标向下一级组织进行分解,体现出目标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四)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即制定的目标不能随意降低标准,目标任务具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要保持目标任务的严肃性,同时也不忽略特殊条件下目标的灵活性。目标和目标体系必须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如严格的质量标准、严格的数量要求、严格的时间限制等,使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不能随意更改。但特殊情况下,比如出现不可预见的偶然因素,则应该允许目标任务的执行具有一定的弹性限度,使目标具有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目标管理最终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目标管理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