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中的教学秩序管理思考
时间:2022-02-16 04:06:00
导语:学校中的教学秩序管理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各地中学校园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引发的各种问题不断增多、日渐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已引起社会的深切关注。因此,研究探讨中学校园暴力原因及对策,对预防和扼制未成年犯罪,维护校园正常的教育和教学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秩序校园暴力德育工作
一、校园暴力概念及其类型
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发生在学校及周边,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学生学习生活的侵害行为。校园暴力的类型按照行为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暴力;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暴力;校外人员与学生在学校发生的暴力行为。本文重点研究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
二、原因透视
(一)个人方面
1.就施暴者而言
(1)表现自我或发泄情绪。青少年处于特定的心理和思想的发育期,认识社会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喜欢表现自我,得到认可,但情绪不稳定,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在学校现有的评价系统内,以成绩作为学生主要评价标准,一旦在学习上遭遇挫折,不能成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无法表现自我而赢得尊重,就会感到不被认可,或自己情绪不稳定时,很容易用暴力来表现自我或宣泄情绪。
(2)自暴自弃。由于学习太差且有很多不良行为,而容易被老师和家长放弃的所谓的“双差生”,他们很容易自我放弃,在不对学业报任何希望也不怕校纪处理的“无所谓”心态支配下,出现打架、寻衅滋事、欺负他人等暴力行为,他们并非表现自己,只是“破罐子破摔”。
(3)模仿帮派或黑社会团伙。模仿影视作品上的帮派或黑社会团伙,用暴力解决人际摩擦或打抱不平,或以帮派为靠山欺负他人,从而获得快感和满足。
(4)享乐主义。花钱一贯大手大脚,追求享乐,一旦家庭不能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便使用暴力或偷盗的手段获得金钱。
2.就受害者而言
学生本身的弱保护性为校园暴力行为滋长提供了条件。学生自卫能力弱,自救能力差。大多数学生被欺负时不知道大声呼救,也不会巧妙周旋,事后不能记住对方的相貌,因害怕对方报复而不敢向老师、家长报告。尤其是那些低年级学生、体弱的学生和心理上封闭,交往上孤立的学生往往成为被侵害对象。
(二)学校方面
1.德育工作的落后和流于形式
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很多中学重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教育,重集体宣讲轻个体辅导,重灌输轻引导,德育工作常常流于形式。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善良、正直、同情帮助弱者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力度不够。德育工作的落后和流于形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尤其不利于“后进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而且降低了学生对暴力文化的分辨力和抵抗力,使其盲目模仿暴力行为甚至崇尚暴力。
2.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的竞争和压力,使得现行的学校评价机制以学习成绩为主体,评价标准相对单一。成绩好的学生集荣誉,机会,老师的宠爱,同学的尊重于一身;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很难得到老师的重视。在以学习成绩为主体的评价机制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如果经努力仍无法取得好成绩,赢得相应的尊重,其挫败感就会加强;如果学校又没有及时疏导这种成长中的挫败,他们会寻求别的途径来赢得尊重和荣耀.很多学生就会采取暴力方式。有的学校和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缺乏应有的措施和耐心,甚至歧弃或放弃他们,又更加促使他们放任自流,自暴自弃,结交不良友伴,习得暴力手段。
3.管理工作的漏洞和安全教育的不到位
学校对防范校园暴力缺少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具体工作中存在疏漏,也为学生行使校园暴力行为提供时间和空间。同时,安全教育工作的不到位,使得学生不敢也不知道如何去防范和面对侵害,而受害者的胆怯和无知,则无形中助长校园暴力滋生和蔓延。
4.学校同伴团体的压力和彼此感染
很多的案例显示,青少年发生破坏学校公物、上课捣蛋、下课打架闹事,打群架等行为,常都受同伴压力的影响或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同,而盲目的跟从別人从事一些攻击行为。或是彼此感染、彼此学习模仿一些不良暴力行为,并以此为乐。
5.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当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将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而一味以强迫甚至以体罚的方式解决师生之间的冲突,则学生从这种教育方式中接受的是“谁用暴力谁就赢”的信息,就会使学生将这种方式应用到他所能应用的一切领域,当然,校园是最容易使用的场所。
(三)家庭方面
1.家庭结构的不合理
家庭结构的不合理主要指破碎、单亲家庭,根据以往研究,自幼失去父或母亲,会造成缺乏性别认同之人格发展上的困难,不论国內外的调查均发现:暴力青少年属于破碎家庭的比例较一般家庭为高。
2.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如有的家长过于严厉,有的过于溺爱,有的家长教育思想不一致,棍棒教育、分歧教育、溺爱教育扭曲了学生心灵,使他们产生暴力倾向,寻找发泄对象,进而发生暴力行为。父母以讽刺或刻薄的口气责骂孩子,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很大的杀伤力,孩子容易经由模仿使用相同的语言暴力对待同学,极易引发人际冲突。
3.亲子关系疏离
在冷漠、拒绝的家庭关系中,子女情感的舒解与进化、处理情绪问题的行为模式,将受到不良的影响。如与人保持距离、以冷漠猜忌的态度对待他人,如此与人很难建立亲密的关系,将使其一直生活在不快乐的阴影下。
4.夫妻关系失和
夫妻常久不和会造成子女紧张不安、阻碍其正常情绪的发展,促使其向家庭外寻求补偿,往往因结交恶友或忌妒或攻击他人以为补偿。
(四)社会方面
1.传播媒体的泛滥
宣扬凶杀、绑架、犯罪团伙等暴力文化的各种书刊、画册、音像制品大量泛滥,很多电视、电影节目不但宣扬哥儿们义气,而且有过多的殴斗场面,让青少年在英雄崇拜的过程中,错误的相信:暴力是解决事情的最佳途径。并在现实生活里,有机会模仿(大哥)、认同与实现英雄崇拜的错误信仰。使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争强好斗、动辄暴力的暴力心理,使他们成为这种暴力文化的直接受害者。
2.重权重利价值观的冲击
在社会大变革、商品经济大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当代社会,价值观有多元化的趋势,但就目前我国社会来看,重权重利的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不可小觑,为权为利而采用暴力手段的社会事件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对青少年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的选择产生不小的冲击。
3.黑道势力的猖獗
因治安的败坏,青少年学习与模仿到以黑道来撑腰,认为只要有后盾,什么事情都不用担心,并可在金钱及他人的畏惧中获得甜头。
4.青少年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现象有增无减,而且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但在立法惩罚犯罪和立法保护受害者方面,却相对缺乏。只有在刑法上的减刑、免刑。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力量相对较小的少教所、劳改所远远不能应对当前形势所需。同时,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普及法律,让社会上每个人都认可法律对于现实社会来说还是重大的挑战。很多人还缺少法律观念以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包括实施侵害的青少年、老师和受害的学生。而这种社会背景就导致弱小的在校学生成为缺乏制约暴力行为的受害者。
三、对策探析
学校方面
第一,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杜绝德育的“假、大、空”,千篇一律,流于形式。成立法制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做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开设心理健康和性心理讲座,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 上一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探索
- 下一篇: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