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
时间:2022-01-14 03:18:00
导语:略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应对经济危机已是大势所趋。从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成果导入机制和协同机制等角度,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应该从政策、金融、制度等方面为合作机制提供保障。
关键词: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
一、引言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多次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
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再次强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要措施之一还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2008年开始,随着美国华尔街投行巨头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次贷危机正逐步演化成“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振全球经济的根本解决之道仍在于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通过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社会经济向新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形成这样的共识,技术创新才是渡过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国内各界也充分认识到,当前正是我们大力提升自主创新的绝好机遇。变危机为契机,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自主创新,完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不失为一条从容面对经济危机的正确途径。
二、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分析。
2.1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①股权激励:企业和学研机构以产权为纽带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以企业内部技术市场取代缺少的外部技术市场。在这种合作方式中产学研各方将各自拥有的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围绕全部各方有效需求进行整合,并将合作创新活动完全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在产权和合作各方的责权利明晰、企业的法规健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合作成本主要体现在产学研各方利益在企业内部的分配上,只要处理得当,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贡献会最大。
②高校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高校科研人员对激励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员应获得相应层次的激励。激励要面向全体科研人员,不要仅仅注意对科研拔尖人才、优秀学术骨干的激励,也不能仅仅注重对资历较深的科研人才的激励。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成功的关键是通过调查发现每一种类型教师的动力和压力,挖掘其科研潜力,设定合适的目标,该目标必须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③政策激励。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有限,需要借助政府行为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策面的导向和支持,以促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信贷、价格、财政等经济杠杆,形成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倾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激励与引导作用,使企业随着产学研合作过程获得市场优势并尽快将其转化为竞争力,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获得创新资金用于科学研究,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政府应通过设立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建立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等办法激励产学研的深入合作。
2.2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
高风险、高收益是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创新的程度越高,相应的风险就越大。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影响创新的成功,对黑龙江省部分企业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产学研合作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排名前三位的为:技术风险(53.85%)、市场风险(46.15%)、战略决策风险(23.08%)。为了有效规避这些风险,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风险预警机制。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要从日常化层面提升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危机预警机制,使合作始终保持一个不间断的警觉状态,监控合作组织内部和外部所有可能引起危机的因素和征兆,收集、筛选、整理相关信息并对未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作出合理估计。技术创新危机预警机制的日常化管理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全面、系统、连续地搜集正在变化中的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信息,发现并预知一切可能的变化,不断修正技术创新的发展进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②经常对组织内外环境的信息进行同步跟踪和监测,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来自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市场、政府、媒体、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搜集、过滤、整理和分析判断,力图将各种潜在的创新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③坚持进行技术创新危机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开展危机知识的教育培训和危机应对的模拟演练对提高应急能力和防范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强化产学研结合主体的风险共担意识。
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科技成果转化高风险和高收益同时并存。在现阶段应当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谁投资多谁受益大,谁决策谁负责,谁掌握项目进展的主动权谁负责,谁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谁负责,谁承担风险大谁受益多。为了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实现,必须建立风险责任制度,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研制阶段的技术风险,主要由技术供给方,即学、研方承担;转化过程的技术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营销阶段的市场风险则主要由技术吸纳方,即企业承担。建立风险责任制度的基本目标应当是有效地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责任,并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技术创新项目的最终成功而合作到底。显然,这一重要制度应当由政府在广泛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制定。
2.3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机制是产学研之间利益关系的反映,影响着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产学研合作,是技术的合作,也是利益的合作,说到底就是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利益合作。在合作初期对利益分配就要做好清晰明确的预先界定。
产学研结合的可分配利益不仅指利润及其合作产品的分配,还包括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专利权、商标权、技术诀窍、信誉和著作权等,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也成为产学研可分配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利益分配提供依据。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指合作各成员作为利益主体对合作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利益进行分配的制度安排。基于以上内容,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框架图。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分配方案要体现技术创新联盟各成员为合作组织的组建和运营所做贡献的大小。在设计利益分配方案时要体会责、权、利对等的原则,不能打击参与成员的积极性。②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要大于结合之前单个成员的收益之和,才能保证各成员在结合之后所获取的利益大于其不加入时的利益,体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先进性。③不能忽视无形资产也是利益分配的重要来源。可供分配的无形资产是指技术创新过程中在原有无形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全新创造的无形资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的分配。④采用公平分配原则,即采用同一尺度决定各成员参与分配份额。
2.4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成果导入机制。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的导入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直接决定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根据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流程图。
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机制主要是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而设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导入切入点分析。成果导入部分可以作为整个合作创新过程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进行,由合作初期各方商议确定。首先,学研方要重点了解企业对成果导入的需求、程度和预期效果的信息;其次,搜集企业相关信息,为导入工作做好信息准备工作;再次,分析企业独立导入项目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最后,通过分析确定导入的具体方法。一般情况下在得到企业的认可后可以对企业相关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培训为切入点开展导入工作。②设计详细的导入方案。成果导入方案主要包括导入项目的起止时间、主要工作内容、项目小组人员构成,项目预期效果等。③成果导入控制。为了更好地完成成果导入工作,配合成果导入方案制定导入控制方案,以监督各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导入控制主要报告成果导入控制节点的设置、导入质量控制标准及项目检查与调整措施。④成果导入效果考核。在完成成果导入工作的同时完成对成果导入效果的考核工作,作为对成果导入成员工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激励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
2.5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以上分析的各种机制都应该在协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从全面创新管理的角度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进行技术创新[2]。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能力越强,创新绩效越高。合作各方有效协同,增加技术创新知识的供给数量,增强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知识开发的可能性和创新实现的可能性。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合作创新的绩效水平,构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从技术创新过程协同和要素协同两个方面来分析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协同机制的构建首先应体现合作创新的战略需求和价值创造的支配动力,其次应体现技术创新协同是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技术创新过程协同来实现的。要素协同为过程协同提供基础与背景支持,并贯穿与技术创新过程的始终;而过程协同促进了各要素协同的改进与发展,并为其提供技术、结构、流程上的支持,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当合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合作主体就要从合作技术创新绩效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根据总结和评价的结果,合作关系可以形成系统创新有序结构或者在各方同意下进行适应性调整。要素协同和过程协同的有效融合将共同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
三、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的保障。
(1)政策保障。
对于具有深远产业(行业)影响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来说,仅有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导向下的产学研结合共同攻关。政策对产学研结合的作用是重要的、长期的,也只有政策才能真正调动产学研各方投入合作技术创新。中央及各地方政府要采取各种合作措施提高技术、知识等创新成果的应用、开发与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共享程度。
对于产学研结合而言,有效地学习和创新要求将独立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教育政策等整合在一个整体框架内,任何政策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合作创新政策逐渐从部分科技政策、经济政策演化而来,但并不是各方面政策的简单组合,而是政府以推动产学研结合活动为目的构建配套、协调的政策体系。公务员之家
(2)金融保障。
科研往往需要先进的设备,并且面对很大的失败风险,必要的资金是科研的经济基础。金融保障主要表现在政府的金融政策与各种金融机构结合后,各种金融手段、金融工具及金融市场体系等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活动,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功能的实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需要针对创新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形式的资金支持,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形成合理的风险投资体系。这些是推动并保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关键。目前,各国政府在这方面均做出了多种尝试和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一些较稳定的资金渠道。如“风险基金”、“匹配资金”、“科学基金”等。当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看中了科技创新成功时带来的巨大收益,他们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产学研各方的结合。
(3)制度保障。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的滞后,如产权关系不明晰、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制度的变迁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一种效益更高、交易费用更低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较低、交易费用较高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要求对合作系统内相应的制度体系进行调整,营造良好的合作技术创新环境。另一方面,合作技术创新涉及到不同主体间的协调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依赖相应的机制与管理方法,这就要求各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平衡分配资源,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完善联盟的制度体系,以保证其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德成,唐小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构建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7):9-10.
[2]许庆瑞,郑刚。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科研管理,2003(5):1-7.
[3]郭斌。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段瑞春。产学研合作创新:机遇与挑战(下)[J].中国科技产业,2008(5):14-17.
- 上一篇:财务战略影响因素的特征透析
- 下一篇: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