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创新体制完善创新政策论文
时间:2022-05-18 04:48:00
导语:优化创新体制完善创新政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家创新系统综合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国家创新系统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国内外国家创新系统绩效实证分析;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科技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越来越成为决定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完善国家创新系统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含义、国家创新系统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创新支持能力类指标、创新效果类指标、指标数据标准化、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的评价值较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企业对技术创新不重视,造成创新投入不足、产学研缺乏协同,科技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国家创新系统作为提升一国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敏感时期,发展国家创新系统也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在构建国家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对象分层构权法,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给予评价,并与各国创新系统绩效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绩效评价熵值法
进入21世纪,人类已悄然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越来越成为决定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国家创新系统作为提升一国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近年来,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引导下,我国在完善国家创新系统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但要客观了解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目前的发展状况,则需要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进行评价。本文在对各国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合理化建议。
1国家创新系统综合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1.1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含义
绩效原为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概念。鲍曼和穆特威德鲁将绩效分为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他们指出,行为是人们工作时的所作所为,这些行为对个人或组织效率具有积极或者消极作用;结果是因为绩效而改变的人或事的状态或者条件,有益于或者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绩效的含义可包含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可理解为行为主体实现目标的能动性,客观方面可理解为目标的实现效果。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绩效应包含系统对创新的支持能力和创新实际效果两方面的含义。
1.2国家创新系统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含义,本文在参考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将指标分为创新支持能力和创新效果两类,第二层则将指标细分为6类,第三层再分解到34项具体指标上。具体指标为:
1.2.1创新支持能力类指标
(1)资金投入能力。全社会R&D投入总额、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例、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R&D投入比例、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比例、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企业技术引进吸收投入比、政府R&D投入占财政收入比例、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比例、基础设施投资额。
(2)人力资源投入能力。研究人员总数、研究人员总数占社会劳动力总量比例、硕士以上研究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比例。
(3)创新环境服务能力。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产学研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技术中介组织营业额、基础设施使用率、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完善程度、创新政策执行力。
1.2.2创新效果类指标
(1)科技成果。专利授权量、每万名研究人员专利授权量、国内外数量、每万名研究人员国内外数量、三系统收录论文数量、每万名研究人员三系统收录论文数量。
(2)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率、国内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外技术贸易额。
(3)经济结构优化效果。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万元GDP单位能耗、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万元GDP废气排放量、万元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由于资金投入能力和人力资源投入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着国家创新系统对创新的支持能力的强弱,在这两方面投入越大意味着创新产出可能性就越大。同时,良好的创新服务环境可以保证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技术扩散和全社会创新成本的降低,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创新支持能力类指标主要包含资金投入能力、人力资源投入能力和创新环境服务能力三方面内容。
创新效果还可分为科技和经济成果两方面,其中经济成果由包含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优化效果两项内容。评价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效果不但要看科技成果的产出数量,而且要关注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别是科技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效果。因此,本文将科技成果、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优化效果纳入创新成果类指标中。
2国家创新系统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的设计特点和评价需要,本文采用算术加权平均法构建评价模型。权值的确定采用对象分层构权法,底部指标层的权值采用熵值法确定,中间层各指标分类之间,由于在重要性上无明显差异,因而权值的确定采用直接构权法,对同一大类之下的小类指标分配相同的权重。设某一指标分类下共有m项指标,评价对象有n个,则采用熵值法确定该指标分类下各指标权值的具体方法为:
(1)指标数据标准化。采用以下公式:
yij=*×100+1
其中,xij代表第j号评价对象的第i项指标值,yij代表指标标准化数值。上式末尾“+1”是为了保证后续运用熵值法计算时不出现自然对数真数为“0”的无意义情况。
(2)将标准化数据转化为比重值Pij。计算公式为:
pij=*
(3)计算各指标熵值ei。计算公式为:
ei=-K*PijlnPij,其中K=*
(4)推算权重wi。计算公式为:
w′i=1-ei,wi=*
得到了各指标分类下不同指标相对上一层指标分类的权重后,即可逐层运用算术加权平均方法得到各评价对象的评价值。
设评价体系中共有h个指标分类,每个类别中的指标数目为m(h),评价对象有n个;第j号评价对象中,第k号指标分类下第i项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为ykij,该项指标相对上层指标分类的权重为wki,第j号评价对象的评价值为zj。具体评价模型为:
zj=**wkiykij
3国内外国家创新系统绩效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西班牙、波兰和我国为评价对象。由于,受数据来源限制,上述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在作国际比较时,不能达到数据的完整和统一,因此,本文在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数据的情况下,整理出7项指标及其数据(见表1),用于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评价。
运用上述评价模型,经过数值计算得到中国的综合评价值为19.97,在上述8个国家中排名第六。排名第一的是美国,综合评价值为67.73;第二为韩国,综合评价值为50.50,第三为日本,综合评价值为50.06;第四为英国,综合评价值为32.32;第五为德国,综合评价值为31.69;第七为西班牙,综合评价值为17.93;第八为波兰,综合评价值为11.56。
从以上结果中可以发现,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的评价值较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这一差距不但体现在创新支持能力上,也体现在创新效果上。可以看出,我国R&D经费支出及占GDP百分比均较低,只有“研究人员人数”一项数值较大,但研究人员占社会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仍很低,且人员绝对数量大也并未引起创新效果的提升,“每万名研究人员中三系统收录科技论文数”和“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两项指标在被选的国家中均表现最差,“每万名研究人员专利授权量”也排名倒数第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3.1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企业对技术创新不重视,造成创新投入不足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企业已逐步成为了R&D活动的资金投入主体,如2007年,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额占全社会R&D经费总额的比例已超过70%,但我国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仍显不够积极。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总体小于销售收入的1%,而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达到3%。同时我国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资金投入也不足,消化吸收资金比平均在1:0.07,而日本、韩国的该项数据都在1:5~1:8之间。由此而产生了我国企业对跨国公司技术的高度依赖,大多数企业利润微薄,缺乏加大创新投入的能力。另外,行政执法不力、民事赔偿不足、地方保护主义和腐败等因素,导致了我国目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强,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我国企业R&D投入的积极性。
3.2产学研缺乏协同,科技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造成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率不高
我国现存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均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创新资源难以有效配置,严重阻碍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尚未吸收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指标,大学和科研机构往往只重视自己的学术地位,缺乏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力。另一方面,企业也缺乏参与科研机构和大学承担的国家科研任务的渠道,难以保持产学研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再者,公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尚遗留较为浓厚的行政机关烙印,机制不够灵活,创新意识不强,而因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民办中介机构又受到限制,使得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务难以有效开展,造成整体中介服务能力不强。
3.3教育投入不足,人才培养体制僵化,造成创新人才缺乏
我国目前教育投入不足,2005年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是2.16%,而1995年世界平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水平是5.2%。教育的长期低水平投入,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僵化,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因而教育系统难以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3.4社会文化不符合创新要求,造成全社会创新氛围不浓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庸思想盛行,人们多安于现状,思想保守。此外,传统文化突出上下贵贱的等级观念,造成人们唯上是从,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建议
我国应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的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创新有关政策和法规,以此促进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主要措施应包括:
4.1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政府应加快建立以法人财产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以独立法人财产制度为基础成为自主经营、自主创新、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加大知识产权方面政策的执行力度,扶持和加强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强化研发活动的资金支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向有条件的创新项目发放贷款,扩大融资渠道和数量,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充实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4.2促进产学研合作交流
各创新主体之间应采用合作研究、重大任务引导等方式交流信息、共享人才和基础设施、实现功能互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公益性研究机构,加大对转制的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投入。改变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科研人员薪资发放制度,促使科研人员更加致力于技术创新研究。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国际交流活动,支持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究中心。
4.3壮大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应改革公办中介机构管理体制,在中介服务领域引入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和扶持骨干科技中介机构,把培训作为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出明确要求,增强中介机构的专业化的服务水平。
4.4改革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机制
改变目前教育投入预算模式,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办学,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完善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到方面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创造创新人才顺利成长并脱颖而出的优良环境。制定吸引高级人才的优惠政策,充分全球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
4.5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从中西文化的精华中提炼创新文化内涵,树立现代创新价值观,大力倡导创新促进发展的理念,弘扬学术民主,培养科研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培育既竞争又合作的现代团队精神,加强国际交流,在竞争中实现中外优秀文化的融合,形成促进创新的良好国际文化环境。(转自:科技创业月刊)
参考文献
1杨青.投资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2008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王海燕.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科学管理研究,2001(4)
4贾建闯,金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
5石晓梅,胡珑瑛.高新区创新体系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4)
6徐建国.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9)
- 上一篇:学校普法宣传工作计划
- 下一篇:办公室主任党性学习分析心得体会
精品范文
9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