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管理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15 10:25:00
导语:冲突管理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分析组织内发生的冲突,为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激励机制提供了契机,但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在组织中维持一定水平的冲突,提升组织绩效往往比较困难。本文尝试借助博弈论观点,对给定理性局中人即组织成员在冲突中通过其最优选择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最终达到博弈均衡加以解释,并以Morgan解决模式为例,对组织冲突行为给出最优冲突解决方案,即强制下并给予民主行为。关键词:组织冲突;博弈论;最优冲突管理;Morgan模式一、前言全球化和战略联盟使得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压力和资源重新配置问题剧增。技术压力在组织内外产生了诸如丧失隐私、信息泛滥、缺乏面对面沟通、技能窘迫或知识匮乏得不到晋升等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庞大的集中控制的组织随之与分散的、变幻莫测的市场之间的冲突愈加频繁。这些发生在组织结构内部和战略层面之间的冲突,极大地影响组织的决策。(一)国内外理论进展现代管理科学对冲突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巴纳德和西蒙都认为组织冲突长存企业内部。“在一个大型组织里要所有人为其自身的个人利益工作而采取合作的方式不大可能。”J•klly,H•Assael都认为,组织中存在冲突对促进目标显露有积极作用。之后对组织冲突产生原因及处理研究开始获得进展,学者们开始发现压制冲突的传统管理思维和方法的不合理性。LouisR•Pondy认为,压制冲突的组织剥夺了自我调节和稳定成长的功能。60年代后,在组织管理和行为理论的研究中,都把冲突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关注。如RossA•Mebber于70年代完成的《组织理论管理》、GaryJohns的《组织行为学》、Derslergary的《组织管理》和JohnM.Ivancevich和MechaelT.Martteson的《组织行为与管理》等著作,都对冲突的性质和形成原因、影响解决冲突问题的因素和解决冲突问题的途径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相比西方管理学者的研究,国内管理学界对企业或其他组织冲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80年代后期港台学者开始相关研究,从创新角度得出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观点。如“缺乏冲突的团体容易陷入群体思考模式的陷阱。”“企业领导应该刻意维持良性冲突的产生,利用冲突激励组织进步。”等等。赖明正对组织变革中利益冲突和组织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在追求竞争力提升的同时,原先企业内利益均衡的态势也随着组织的变革而有所不同。胡文琦、范庆玉从分销渠道的角度对冲突关系进行了分析;张继征对企业转包过程中的冲突行为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法;张勇、张玉中分析了企业组织间冲突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李霄、徐中和则利用博弈论对冲突管理的策略方法进行了推演等等。(二)对冲突理论演进的简要评述冲突(conflict)是指两个或更多相关联的主体,因互动行为所导致不和谐的状态。是个体对外部环境做出的过激反应,体现了决策意愿的个人化。按照西方冲突理论,冲突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认知和个性、行为意向、行为和结果。第一阶段也称为冲突的成因,一般概括为三类: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认知和个性化阶段是指个体对冲突有知觉存在,并且个体有了情感上的投入。行为意向介于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外显行为之间,它指的是从事某种特定行为的决策。行为阶段则是冲突双方公开地试图实现各自的愿望。结果阶段就是冲突对组织绩效影响的最后结果,即是功能正常还是功能失调的结果。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是冲突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冲突出现的时候谈判是解决冲突比较好的办法。组织内部成员之间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依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成果的过程构成了博弈论决策个体的特征。发生在组织内部的冲突则是由对立的目标、态度、行动所导致的组织内部或组织间的非合作博弈行为。本文试图引入博弈论观点,对给定理性局中人即组织成员在冲突中通过其最优选择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最终达到博弈均衡的现象加以文本解释,寻找冲突管理各方合理策略下博弈的解,从而建立最优冲突管理方案。二、织内冲突的博弈特征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称博弈论。如果一个博弈存在一个战略组合,任何参与人要改变这一战略组合都可能导致降低自身的效用水平(或只能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因而任何参与人都没有积极去改变这一战略组合,这一战略组合称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冲突之所以发生可能是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对若干议题的认知、看法不同,需要、利益不同,或是基本道德观、宗教信仰不同等因素所致。冲突发生在复杂的组织内部,存在组织战略行为中的冲突加剧了博弈频次。Libby认为,组织是成员之间存在心理上相互依存关系的非简单个人集聚。组织具有相互依存、协作、分工和权威阶层的特征。[1,2]博弈论中的决策个体与微观经济学中的个体决策相比,博弈中的决策是相互依存的,即考虑了各个决策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基于事物矛盾性的认识,组织冲突假设辨证表现在:(1)冲突是不可避免的;(2)冲突对变化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要素;(3)只要对冲突进行很好的管理,其对全局效用的促进是正相关的;(4)充分利用冲突为对于集团组织结构和战略目标实现是有利的。冲突使组织内部产生了问题,但也为组织兴奋提供了必要的激励条件。在组织冲突中,决策个体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其他决策个体的选择,各个决策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博弈决策中被充分考虑,个体的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其他决策个体的选择,个体最优决策μi(S),是他人效用函数的函数μ3i(S)=μ(μ1(S),μ2(S),…,μi-1(S)μ,μi1(S)μ,…,μn(S))(设i为博弈中的局中人,i=1,2,…,n;si表示局中人i的策略,S=(s1,s2,…,sn)表示n个局中人的决策向量,μi(S)记为局中人i的效用函数。从一定意义上讲,博弈论研究的是存在相互外部性条件下的个体决策问题,组织冲突同样是一次或多次相同外部条件下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组织与外部环境间博弈的最优策略选择。[3]三、一般性组织内冲突的原因及影响Creighton,Moore,Amy,Bisno分别探讨冲突的根本原因,并归纳为:(1)程序冲突(proceduralconflict)。流程上发生问题,在责任权限模糊时可能发生角色冲突。[4](2)资料或资讯冲突(dataorinformationconflict)。争夺稀缺资源引发冲突。(3)价值判断冲突(valueconflict)。随着组织不断扩大,交流机会和次数减少,成员对所在组织的归属意识得以增强,组织内竞争和文化相斥成为冲突的原因。(4)利益冲突(interestconflict)。报酬体系公平性导致的冲突。感觉到报酬体系中存在着不公平或发生偏离的情况,小集团间或人际关系上可能出现冲突。(5)关系冲突(relationshipconflict)。工作中的依赖关系导致的冲突。(6)情绪冲突(emotionconflict)。源于心理承受力、能力差异导致的冲突。研究和掌握容易导致冲突的原因的考虑方法,比防止非生产性冲突发生或者把非生产性冲突限制在最小化范围内更重要。[1][2][][]冲突结果是长程的,回避冲突和掩盖冲突同样能导致消极和懈怠的状态产生。Kast和Rosenzweig即强调不应忽视冲突在促进改革的积极的角色与功能。而冲突管理则是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来消除认知与价值差异等障碍,以达成协议的过程。其目的在冲突过程中减少可能的或是不必要的伤害,以促进有利冲突双方的结果。[5]冲突管理的目的也是在均衡博弈不利于解决冲突困局情况下,采取合作态度寻求最优解。四、组织内冲突管理——对Morgan模式的一个博弈理解运用博弈观点阐释组织冲突管理的难点就在于局中人所参与的每次博弈或多次博弈的得益。理性行为人往往从自身最优策略选择出发以实现自身利益为目标参与博弈。(一)Morgan的五种选择GarethMorgan在其《组织印象》(ImagesofOrganization)中,说明在组织管理者在面临冲突时,可进行的五种模式选择(见图1)。冲突的消除从自我主张与协调性两维度考虑。自我主张性是指当事人使自身利益关系得到满足的意图;而协调性则是使他人的利害关系得到满足。据此可以把解决冲突的方法分为五类:(1)强制型:为利益坚持竞争,并以自身最优策略完全实现为目的,显示威力和强制力;(2)和解型:放弃自身利益做出让步,重视双方关系维持而不是竞争,也许不得已唯命是从;(3)回避型:双方都不轻易将其真实意愿外露的对策,没有信息交换;(4)姑息型:相互妥协处理冲突,即与其唯命是从,不如择机达成共识;(5)合作型:完全理性行动,基于充分合作双方共同决定寻找最优策略并采取行动。合作通常被视为解决冲突的最佳方案。Morgan解决模式构成了非合作博弈的条件。博弈的过程就是各个理性的博弈方(当事人)选择自己决策的过程,当各博弈方都不愿或不会单独改变自己策略的策略组合存在时,或者说为了极大化自己的盈利(或效用),每一个局中人所采取的策略一定应该是关于其他局中人所取策略的最佳反应。[6]纳什均衡说明冲突管理也必须符合这样的规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但只有基于他们也必须按同样方式行事。(二)冲突博弈的困境解释现实组织内冲突发生时由于缺乏互释的沟通,当事人双方处于对立面时必然表现为一种“囚徒的两难选择”。困境中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组织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7]双方在合作与抵制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陷入回避。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或者相互合谋时,才可以得到最完美的和解。组织内集团利益冲突中,局中人心态构成博弈困境。前者希望冲突解决以部门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后者想打破这样的均势,博弈的结果可能出现Morgan模式,诸如强制推行,单方和解,双方逃避或相互妥协几种解决方案。那么通过怎样的渠道才能在冲突人之间建立合作的基础,使局中人一定程度上能够站在对方的视角考虑问题,从而走出囚徒困境,最大化实现双方利益。而客观上,正当的逐利心态构成了人们正常与主要的行为动机。当冲突管理试图通过法律或者道德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时,必须正视这种心态在各种博弈过程的深刻影响与具体作用。(三)最优冲突管理——强制下民主配合制度创新组织冲突多是个人目标实现与组织强调经济决策者的个人理性,强调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分析,强调决策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等外部性,强调通过规则、机制和制度的设计和优化在个人理性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达到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一致。根据有关冲突的研究,无论是业绩优异的公司管理者,还是业绩差的公司管理者,解决冲突的考虑首先均为合作型。然而次优方案的选择就差异很大,前者多采取强制姿态,而后者多采取姑息对策,由此可以导出最为有效地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强制的并以合作型为支持。由于合作型是采取基于民主解决问题的开放交流形式,可以说强制力下并给予民主的行动是解决冲突的最为有效的方法。[8]这也说明经济的博弈均衡并不一定是帕雷托最优的,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可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对于这种矛盾和冲突,不在于否定个人理性,关键是通过设计一种制度的创新,建立起一种新的使得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基础上能够达到集体理性的机制。Rummel认为冲突过程从平衡与不平衡中间移动,达成一种平衡。同时冲突关联利益人的关系也未必是全然相互竞争的,在运用冲突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时,反而通常存在竞争与合作的混合关系,贯穿如:(1)对事(或问题)不对人;(2)重视利益而非坚守立场;(3)寻求互利的方案;(4)兼顾主、客观评估标准等态度,追求整合协商谈判(integrativebargaining),所谓的双赢(win-win)才有机会。[4]但纳什均衡博弈论由于仅关注个体行为的合理性。不可避免的是它在解决组织冲突中的局限性,博弈论描绘出困境,却难以解决困境。纳什均衡博弈论也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博弈各方的利益,博弈不能带来共赢,却可能造成共输(simultaneity-loss)。[9]参考文献:[1]DEBORAHM.KOLB,JUDITHWILLIAMS.Breakthroughbargaining[M].HarvardBussinessReview,2001:89~97.[2]STEPENIEOVERMAN.Makefamily-friendlyinitiativesfly[M].HRFocus,1999:14.[3]莫燕,周建中.基于博弈论的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2002(7):10-12.[4]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王垒,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5]汪明生,朱斌妤.冲突管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6]刘仁军.组织冲突的结构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1(4):30-33.[7]张维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武田耕一.人与组织[M].王艳萍,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LEIGHTHOMPSON,ERIKAPETERSON,SUSANE.BRODT.Teamnegotiation:anExaminationofintegrativeanddistributivebargaining[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6,70(1):66-78.
- 上一篇:经济开发区二期开发建设的意见
- 下一篇:区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