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24 05:56:00

导语: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管理论文

摘要: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深化了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多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科学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入研究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虽然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真研究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和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改革和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即发展目的、本质、要求、模式、路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1、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的有了更清醒的把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价值目的的明确回答。

2、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和本质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义,离开了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发展不快不是社会主义,发展不好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硬道理”。对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此后不久,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表明我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个词序的变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认识的深化,是对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更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

3、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更全面的概括。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实施“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以及主要任务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这些科学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要求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举措。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它既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又可以体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举措。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安居乐业,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才得以充分体现,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才得以巩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系统回答了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怎样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重大问题

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对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上的阐述和实践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阐述,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

1、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党的生命,先进性建设是执政党最根本的建设。不仅在理论上论述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总结了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建设的经验,而且对新形势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提出了六条具体要求。在实践上,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在全党范围内普遍进行了一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对于能否长期执政至关重要。为提高全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总结了党的执政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不断提高我们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等五种能力。《决定》提出的“五大执政能力”建设,不仅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是我国建国以来领导思维和执政路径的一次飞跃。

四、深化了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认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科学回答了我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重大问题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和农民的和谐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决议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突破和战略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要求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概括为五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即农村生产力要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要得到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要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要得到发展;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推向前进。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体现了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思路,涵盖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生动地展现了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重大问题

荣辱观是指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工作。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荣辱观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要求,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涵深刻,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它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它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和荣辱观的新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