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虚拟资源管理论文

时间:2022-03-09 11:26:00

导语:企业信息虚拟资源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信息虚拟资源管理论文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普及、科技迅速变化及顾客需要瞬息万变的极度竞争的环境里,企业为了更具效益和响应能力,必须不断地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虚拟企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得到普遍应用的。自从1991年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提出以后,由于其拥有的特有的、显著的优势倍受关注,被称为21世纪企业的主要组织趋势。虚拟企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企业的许多规律和特征,无法套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需要我们去研究。

虚拟企业理论的创始人,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名誉理事戈德曼、内格尔和普瑞斯1991年在他们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中指出:在市场变化加快、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单个企业仅仅依靠自己内部资源的整合已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报告首次提出了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的概念,并提出了以虚拟组织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即以竞争能力和信誉为依据,选择合作伙伴,采用动态联盟的形式,以增强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需求。

1994年,戈德曼、内格尔、普瑞斯发表了《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的专著,明确指出: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结合,使许多企业有可能将地理位置上和组织上分散的能力结合在一个“虚拟企业”之中,并在该过程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该书进一步扩展了虚拟企业的范围,认为“尽管技术是推动虚拟企业产生的重要原因,但是从长期来看,它并非虚拟企业的必须要求”。该书认为:无论从合作的观点,还是从运用的程度或合作的深度来说,虚拟企业都不是新鲜的事物。如对紧急情况和激动人心的挑战做出响应的特别工作团队,如亚洲一些公司为应对某一重大的商业机遇而组成的“虎队”、“狼队”式的多功能交叉并行工作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虚拟组织的特点。伴随敏捷化要求,旧的概念以新的形式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每一个虚拟组织都使用了一个或多个现有的组织机制,如合作关系、合资企业、战略联盟、供应商-转包商、特许经营或许可、外包网络。在所有这些

组织形态中,只有网络是一个新的概念。

第一章:虚拟企业

1.虚拟企业内涵

虚拟企业是指两个以上独立的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结成的动态联盟。美国的耐克(Nike)、康柏(Compag)等公司是虚拟化运作的典型代表。

下面将众多研究者关于虚拟企业的几种典型的定义列举如下:

定义一:(虚拟企业)是指建立在信任基础上,连接消费者、制造商和供应商的任何一种新的、广泛的组织间的形式。

定义二:虚拟企业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供应商、消费者,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建立的临时网络,它通过信息技术相互连接,以实现技术共享、费用分摊或进入对方市场。

定义三:虚拟组织是为了迎合明确的市场机遇或预期的市场机遇而产生的由各种企业形成的企业集团,其中人员和工作过程都来自于这些企业单位,他们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

定义四:虚拟企业是以通信网络为基础而存在的一种临时网络,目的是实现技能和资源的共享、成本的分摊和利益的分享,来积极地回应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机遇,以实现更高的经营目标。

定义五:虚拟企业是一种临时或持久的,地理位置上分散的,来自不同企业或实体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组成的集合,依靠电子网络技术的连接来完成生产。

定义六:虚拟企业在物质意义上是不存在的,它仅在电子网络中以伙伴关系的形式存在,其具有模糊的商业组织形式,仅为抓住市场机遇而存在。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对虚拟企业认识主要分歧在于认识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一致的。例如:定义一、二、三强调虚拟企业的形式特征,从组织的角度来定义虚拟企业。而定义四到六则侧重虚拟企业的技术特点。虽然我们很难从这些定义中得出虚拟企业是什么的准确回答,但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构成虚拟企业的基本特征,以便我们清楚地界定虚拟企业的本质内涵。

2.虚拟企业特点

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运作方式合作化,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形成强大、完整的功能,以任务和目标为中心,一旦目标实现、任务完成,则自行解散。(2)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和柔性化,因为虚拟企业是根据某种市场机会构建的跨越组织内外边界的企业网络,所以它变传统的刚性直线式组织为柔性扁平式组织,变静态结构为动态结构,使企业联盟对于市场信息的反馈更为灵敏。(3)以彼此的合作和信任为基础,虚拟企业变传统企业间的输赢关系为双赢或多赢关系,其成员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共同的利益以及作为保障其利益目标实现的措施:协议和合约。虚拟企业的灵魂是合作,而合作的基础是信任。

3.虚拟企业原理,运作过程

BauerandKoszegi(2001)认为,虚拟企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在法律上独立的公司形成的暂时性的、松散的网络。它可以通过结合各个公司的核心能力面对一些特殊的商业机遇,使价值增值过程最优化。

由于虚拟企业运作方式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导致其各成员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能获得比独立运作时更大的利益是它们参与虚拟企业的主要原因,这就使得利益分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是导致虚拟企业中途解体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在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时需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双赢原则,即保证参与方获取利益时不以其他参与方利益损失为前提;二是风险匹配原则,做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三是投资匹配原则,即收益分配应与虚拟企业建立之初和运作过程中各成员企业付出的投入相匹配;四是满意度决策原则,即利益分配方案由众多成员企业群体决策,不断改变满意度,寻求最佳方案;五是科学分配原则,即以科学的合作利益分配理论为基础,而不是完全凭主观判断。

现实中,众多虚拟企业的成功运作表明其合作关系至少是相对稳定的。往往将这种稳定性归之于共同远景、相互信任这些概念之上。但是在经济学视野中,合作双方是否有诚意或有多大的诚意不是一个人性问题,而是一个成本问题。那种缺乏个人理性基础的合作关系或者说相互信任在经济学的分析中无法将稳定持续下去。换句话说,虚拟企业松散而稳定的合作关系背后必定存在着基于利益得失比较的机制。虽然普若斯(1998)认为,虚拟企业的组成和运作并不简单,虚拟企业的一些优势也带来了最为明显的合作上的困难,但本文在合作经济学最新进展的基础上,认为稳定的虚拟企业合作关系恰恰建立在区别于一般实体组织的特点之上。

虚拟企业的伙伴关系在本质上是利益关系。按照普若斯(1998)的看法,合作带来的利益主要有:共享基础设施和研究开发;为顾客提供一个独立公司无法做到的服务,从而抓住一些市场机遇;通过并行工程缩短“观念———现金”的时间;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和实现规模经济的统一。实现这些利益的一个基本条件是选择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伙伴的选择一定要基于利益的标准,合作利益的大小自然会影响合作的稳定性。

任何一个企业如想参与到虚拟企业合作网络中,它要走的第一步是定义自身专长的功能,并成为较为单一的核心性单元组织。在参与到合作网络中后,结合其他的企业功能,共同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服务。因此,虚拟企业合作时,专业知识和核心能力的相互利用会产生出更大的价值,这说明虚拟企业是更深入分工层次上更广泛合作的产物。这种分工是企业能力上的分工,这就决定了每个参与的个体企业的努力程度对合作组织的总体绩效影响非常大,个体间的依赖性更强。

虚拟企业是以机会为基础的动态联盟,与一般企业采用的组织结构不同,建立虚拟企业是为了抓住经营机会,目标达到后虚拟企业就应被解散,这样才能发挥虚拟企业的速度优势。对于虚拟企业中每个合作伙伴来说,由于其不能单独给消费者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与外部的合作在组织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合作的长期性,但对于某个具体的合作伙伴来说,合作关系又是暂时的,是以市场机会为存在基础的。当机会消失后,伙伴关系就会解散,下一次机会来临时,以往的合作伙伴能否再聚在一起,却是不确定的,这是合作关系的暂时性。

实践中的虚拟企业是在企业能力层次上的分工,一般有明文契约确定关系和指导行动。然而,在这个急剧变化、高度分工的社会中,由于人类固有的有限理性,个人乃至单个组织所掌握的信息相对于社会总体的信息量总是越来越少,契约总是不完全的,事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事前契约所规定的内容往往难以对应。由于缺少标准,来自第三方的判断就不能合乎真相,造成了第三方执行的困难。同理,由于信息的缺乏,加上空间的距离,合作者之间的相互监督也不可能充分,而虚拟企业本身没有产权关系做纽带,自然也就没有一个委托人作为监督人出现。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虚拟企业协议的执行只能是依靠利益的自我力量。

虚拟企业兴起的背景之一就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组织中的广泛应用。ChristianScholzc(2000)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虚拟企业的三个特征之一,应用信息技术使虚拟企业合作的视野可以放大到全球。由于技术的约束,传统的合作组织大部分都是面对面的合作,而伙伴的选择面比较窄,沟通也是面对面的,因此,在虚拟企业的合作中,享受了较宽的选择面之后,如何进行沟通就是一个新的课题。

从表面上看,由于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能降低企业间的协调成本,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数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实证的研究却发现情况相反。事实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虚拟企业间的合作更多表现为隐含契约,监督总是不足,第三方执行也有其固有的困难。因此,BalosandBrynjolfsson(1997)指出,虚拟企业合作激励的重要性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上升。这样,将合作伙伴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合作伙伴事后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对各方有一个更强的激励。这就决定了观察到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数量总有一定的范围。

第二章:信息资源的过程管理

1.信息资源基本概念

信息资源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成为关键的战略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决定因素,获取信息成为个人和组织的基本生存方式。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在2004年、2005年两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即“34号”文件)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我国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信息资源的获取则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信息资源的研究对象

信息资源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们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产生和使用的信息的总和。它既包括各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信息,也包括与各经济社会活动相关的信息。信息资源超越了传统沿用的文献、情报、知识、数据等概念。从信息内容的表达方式看,信息资源具有文字、数值、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存在形式。从信息表达的内容看,信息资源既包括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文化信息等社会人文信息,也包括空间地理信息、气象信息、动植物物种信息以及人类遗传信息等自然信息。[3.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无论是人、生态系统,还是技术和企业,在各自的生命周期内,都要经历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败的不同过程。信息同样有着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信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一个循环,经过收集、复制、访问、迁移、删除等多个步骤,最终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周而复始。数据刚生成时,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这个阶段的数据被频繁使用,需要昂贵的存储技术和方式来保护数据。如RAID磁盘、复制、定时拷贝、多级备份等等。随着数据“年龄”的增长,访问频率逐步降低。这时候,应该将这类数据从昂贵的磁盘迁移到较为便宜的存储设备上,不必再进行磁盘卷以及保留几份数据快照等。最后,当数据“老化”到不再被访问时,就要考虑将其删除或迁移,采用最便宜、最安全的存储方式,方便需要时的调用。这就是信息所经历的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只有在不断的流动过程中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为了让信息更好地有序地流动,就要对它进行必要的管理,于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nformationLifecycleManagement,ILM)这一概念就应运而生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不是一个新的存储解决方案,也不是某个硬件或软件产品,而是评估和管理信息的存储方式,是一种信息管理模型,贯穿信息整个生命对其进行管理,从创建和使用到归档和处理。ILM理念的推出基于数据的使用频率,以及数据所产生的价值。

Legato公司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7个阶段,包括了数据从产生直至灭亡的全部过程。具体为:业务需求、采集/组织、保护/恢复、复制/镜像、共享、迁移/归档、删除。

由于是一个“周期”的管理,因此,在这个周期的每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产品来满足需求,包括系统咨询、信息采集、数据保护、迁移、归档等等产品。在一定的时期,用户可能只会应用到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但是,把整个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ILM的核心是理解信息在其不同生命阶段中的不同价值,以适当的方式存储适当的数据,从而帮助信息中心从战略高度来管理信息。从管理设备的角度出发,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信息总监)会不切实际地期望不断降低存储费用,同时要求高性能。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可用的磁盘容量不断减少,企业不得不无计划、被动地增加存储,导致系统环境越来越复杂,难以管理。从管理信息的角度出发,企业会根据信息生命周期的特点,将其存储在与自身价值相符、并与拥有者所需要的交流方式和服务方式相符的不同层次的架构里,通过有计划、主动地增加存储,不断降低复杂性并增加整个存储系统的可用容量。

ILM通过存储、保护、管理、集成四个组成部分实现信息管理费用与业务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降低信息中心的风险和费用的目的。因此,ILM使信息中心实现了“适当的信息,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费用,存储在适当的设备上”。

第三章:对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分布研究

1.虚拟企业信息需求

•全方位。不同行业的虚拟企业业立足自身特点,对信息的需求因为网络而无限扩展,涵盖了虚拟企业的方方面面,从生产销售到员工客户,大到决策信息,小到产品零件信息,特定需求信息的不全面将使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对信息资源的全面和广泛拥有是首要的需求。

•特定性。虚拟企业对信息的需求目的明确,特定的信息资源用于特定的虚拟企业运作,或用于革新,或用于生产,针对性直接影响到信息是否能给虚拟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时效性。商场如战场,虚拟企业对信息讲求新颖,不同时期不同运作阶段需要不同的信息,过时的信息会误导虚拟企业的操作,同时经济上要以最低成本、最快效率获取最具价值的信息。

2.信息资源的采集

在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提倡用户信息获取自由具有现实的、时代的意义,对公众信息获取自由的保障就是从知识、信息的角度,对建立民主、和谐社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用户信息获取自由受到普遍关注,“开放”、“平等”等理念不断渗透到信息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服务机构虽然不可能绝对地满足用户的一切信息资源需求,但也在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一些国际组织也纷纷发表声明,支持读者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2002年国际图联连续发表《格达斯哥宣言》和《IFLA因特网声明》,声称“国际图联宣布不受限制地获取、传递信息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公众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依法、公开、公平地获取信息资源,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众知情权(RighttoKnow)的体现。也就是说,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其自身条件如何,在需要或适当的时候都有权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

但是,用户获取信息自由的权利是相对的,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障。用户在享受信息获取自由的同时,不能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有责任保护现有的信息以供他人方便使用,也要遵守法律所规定的自由范围。要使用户信息获取自由得到真正的保护,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作保障,对信息获取自由权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清晰的界定,防止概念的泛化和抽象化。

3.信息资源的转换和传递

4.信息资源的组织

虚拟企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的有效运行是构建在各成员企业基础之上的,各成员企业是这个完整系统中相互独立的子系统。而虚拟企业各子系统都是在信息集成环境下,通过子系统内部和(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完成企业各种活动的。因此信息的畅通与及时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交互,使整个虚拟企业范围的信息得到正确有效利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的三层体系结构,即:信息管理层、数据转化层和网络处理层,如图2所示。

(1)信息管理层。信息管理层是这个三层体系中的最底层,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层,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与虚拟企业相关的信息,包括虚拟企业内部各成员企业的信息,如成员企业的技术能力,资源状况等;也包括虚拟企业外部环境的信息,如虚拟企业竞争对手的状况等。同时把所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数据转化层,它主要由核心层的企业来完成。

(2)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是此三层体系的中间层,它的主要任务是把信息管理层发送过来的信息进行抽象、整理,用数字或符号等系统内通用的语言来表达信息,同时把信息进行分类,如分为市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等,同时把信息发送到网络处理层,数据转化层是连接信息管理层和网络处理层的桥梁。

(3)网络处理层。网络处理层是此体系中的最高层。它的主要任务是接收来自数据转化层的信息,并把信息于网络上。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可通过登录网络处理层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5.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

一个高效的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成员企业间的相互协作。虚拟企业业务逻辑大都是基于部分约束或全局约束的多边协商决策过程。

(2)动态性。如虚拟企业的工作流是经常变化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合作伙伴也有可能中途变更。

(3)整个组织应具有一定自组织、自适应能力,是一个柔性化的系统。虚拟企业随着市场机遇的变化,能自动选择相应的成员组成虚拟企业,每个企业能根据自己分担的任务,自动选择相应的功能参与虚拟企业集成。

(4)各成员企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各成员企业地位平等,可以自主决策,脱离联盟后也可以独立运行。

(5)各成员企业间的信息交互性。各成员企业间的信息能正确及时流动,同时语义要一致。

(6)原有信息系统遗留问题。各成员企业原有的信息系统是企业的宝贵财产,应采取有效手段将其融入新的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