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材料成本管理论文

时间:2022-03-05 09:44:00

导语:企业材料成本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材料成本管理论文

在生产企业中,材料成本是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材料的核算与管理,对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加快资金周转,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防止违纪违规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中存在材料采购不按操作程序审批,不把验收关,采购的材料质次价高,在保管、出库中失职、监控不利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1、材料采购价格透明度低。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市场的开放,某些权力环节的监督尚未跟上,一些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中的人情价、关系价普遍存在,还有些权力失去监督的企业集权领导人在材料购销过程中,大搞权钱交易,形成了材料采购的权力价,人为加重了企业的生产、建设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材料的采购与保管不衔接,采购员、库管员对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不重视。很多人只是将其作为一项简单的购买和分发、保管工作,忽略了其中的联系和复杂性,这样的结果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和资金上的使用不合理。

3、制度不健全,工作程序不规范。由于原材料、物料用品在企业中使用量大,品种繁多,领用频繁,因而更加容易出现工作程序不规范,或者即使规范也不会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操作的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必须从采购、保管、领用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方能对各个环节实行有效控制。内控制度是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企业的材料内部控制必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是企业管理机构强制执行的行为准则、程序,并且它还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有可具体执行的行为标准和方法。

一、材料的采购环节

材料采购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加强其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必要性。一般来讲材料采购业务的整个流程是:材料采购的起点从采购需求开始,营销部门与需求单位签定产品销售合同后,工艺部门按设计部门设计的图纸编制材料清单及材料消耗定额,计划管理部门按汇总之后的清单向采购部门发出采购命令单,采购部门按程序进行招投标采购,通过对至少三家以上供应商比价、议价方式确定材料供货渠道,签定采购合同,对所需材料的材质、数量、单价以及付款方式、运输方式等条款一一加以约定。然后材料到厂进行质量检验,最后入库办理库房登记,以及到财务办理付款结算手续。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是为了经济合理地进行各种采购业务,保证采购的物资及时、足额入库,保证采购物资的安全完整,同时及时支付各项货款,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营。

从采购需求的确定来讲,就要求在项目设计图纸出来之后工艺对材料定额的计算准确,并实行复核制度和执行授权审批制度,计划管理人员在编制采购命令单后,审批人员应严格按照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越权审批,对于重要的大宗材料采购及付款应实行单位领导集体决策和审批。另外要加强采购业务的预算管理制度,实行限量采购管理,节约资金使用。从材料采购合同来看,供销合同中必须做到要素齐全,权利与责任划分清晰,避免发生法律纠纷。合同中的基本要素如合同标的、价款、数量、质量、履约期限、地点、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的约定,还有根据法律规定或经济合同性质必须具备的条款。签定合同时要注意付款方式的约定,涉及大宗采购的项目可以约定部分预付款,余款待材料入库后支付。从材料采购付款来讲,要加强岗位分工控制,不相容职务包括请购与审批,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等必须相互分离。对采购人员与办理付款的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并尽量防止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人办理采购环节中任两个不相容职务的工作。另外,要加强请购手续,对采购订单、验收证明、入库凭证、采购发票的审核工作,检查其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财务部门也应加强与供应商往来账的核对工作。

二、材料的保管环节

1、要建立健全验收制度。在材料进厂进行材料质检分析,检验材料的数量、品种、规格与采购计划是否相符,合格后方可正式入库。这一工作必须由专门的材料质检部门负责。材料采购进厂时进入库房登记(这时实物已入库,物资台账并未上账,为“虚入库”),大批量的购进材料按程序取样,在材料检验部门经过检验合格后开具质检分析报告,物资保管部门签收由采购部门开具的入库单,材料才正式入库登记台账。如果材料检验不合格,就由采购部门办理退货出库手续,并到财务部门办理购进材料退回的结算。另外,验收环节必须建立验收与入库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物资保管部门、材料分析检验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各岗位的工作,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2、建立健全定期盘点制度。在对库存材料管理中,财务部门应与物资保管部门协作做好材料的盘点工作,做到账实相符。尤其是物资保管部门应掌握最新的存货数据,为采购材料提供依据,为生产投料做好准备。

3、仓储与保管控制。首先,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再次,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全部存货按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ABC类,分别管理;对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危险品等重要存货采取特别控制措施。第四,建立健全存货的防火、防潮、防盗和防霉变措施。最后,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如有盘亏和盘盈,应分清责任,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4、领用发出与处置控制。建立领用审批制度;销售应符合内部的有关规定;处置时应明确范围、标准、审批权限和责任;存货取得、验收、保管、领用发出、处置各环节凭证资料需妥善保管。

三、加强物资消耗管理

制造企业生产活动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加强材料消耗管理,控制材料消耗,是成本最直接、有效的管理途径。

1、消耗定额管理是材料消耗管理最主要的管理方法。材料消耗定额是指针对一定条件所规定的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合理消耗材料的标准数量。在制定消耗定额时要按材料的自然属性,如钢材、木材等进行分类,本着节约、实事求是、平均先进、综合效果的原则,采取技术计算法和经验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消耗量大、资金额高的材料制订了消耗定额。先进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是考虑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等因素制订的,因而它的执行不仅能降低材料消耗、提高材料利用率,而且能够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制订了材料消耗定额,从制度上明确规定了消耗材料的数量标准,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以保障其有效实施。(1)根据消耗定额和生产计划计算材料需要量,及时组织材料供应,以保证生产并防止材料闲置积压。(2)根据消耗定额编制成本计划,并对各生产单位下达月、季、年材料成本指标,并严格进行控制。(3)材料发放按定额限额发料,如有特殊情况,须经领导批准。(4)材料的使用上严格按定额标准进行现场控制,基层管理人员要使材料消耗向规定标准靠近。(5)在定额管理工作中,群众管理与专业管理密切结合,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推广各种节约材料的先进经验、处处精打细算。(6)建立、健全材料消耗定额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对材料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定额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兑现。(7)加强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工作,各车间定期向材料供应部门报送《主要材料收、消、存统计报表》,材料管理人员要对材料消耗实际情况与定额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超、降原因。

3、积极推进材料回收复用。在某些生产中所消耗的材料并不构成产品实体,并且很多材料并不是在生产中一次消耗掉,因此还存在部分材料可以回收复用,这时如果企业材料消耗管理的好就可以做到多次重复利用。推进材料的回收复用主要是广泛开展综合利用、节约代用、回收复用、修旧利废等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为了加强回收复用与修旧利废管理工作,企业应制定材料物资回收复用与修旧利废管理的标准,规定哪些物资属于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物资,要求建立、健全回收修旧网点,并设立专(兼)职人员负责回收和修旧工作,开展群众性“收旧”活动,搞好经常性与集中性回收工作。

四、材料控制的辅助措施

制造企业的材料内部控制是溶于整个企业之中的,因此材料控制不仅仅是采购、保管、生产部门的事情,而需要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控制度,实现降耗增效。

1、建立现代企业的领导班子。企业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所在企业的人、财、物等企业资产的使用、处置及分配的权力,是企业资源所有者的代表,这些权力与企业的内部监督权明显不在一个层次。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经营者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一些经营者损害国家和企业利益的事情常有发生。许多企业的经营者往往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于一身,既是董事会的决策者,又是经营班子的领导人,同时又控制了监事会,权力过于集中,使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公司财务也只能起到报账、记账的“工具”作用。因此,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董事会的建设,董事会与经营班子分离,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并建立健全好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监控制度。

2、加强员工的法制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法制学习教育,提高全员法制观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企业领导人的约束机制,并防止企业内部监督流于形式,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思想,使企业管理走向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3、加强内部人员考核制度的执行。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考核。定期考核是对目标控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行考核,比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使产品的废品率得到控制。另外,对人员的考核不仅仅是进行工作任务量的考核,还包括采购物资质量,工作态度、责任心等,每月都必须对员工素质进行综合评价。不定期考核是内部管理人员对详细的内部控制程序或执行工作所用的方法随时进行核查,并及时指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随着企业进入开放的经济时代,新经济、新业务、新的购销方式的不断出现,只有把内部监控寓于企业生产、建设的各环节,真正发挥好财会人员的监督作用,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才能防微杜渐,确保实现企业的降耗增效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