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与东部产业对接

时间:2022-11-19 01:44:00

导语:县域经济与东部产业对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域经济与东部产业对接

关键词:县域经济东部产业对接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布局分工的重新调整,推动了资金、技术的流动和转移。东部产业的“极化效应”,推动了产业向外转移、扩张,为落后地区的县域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创造条件。

产业转移的机理来源于产品发展的客观规律。产品的发展周期理论和附加值曲线理论揭示了产品成本的变化趋势。企业发生外移的根本原因在于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产品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附加值对产业资金技术流动起着关键的作用。产品由于生产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围绕生产、管理、营销所产生的边际成本使企业的支出成本不断上升,使产业转移不可避免。而处于生产环节的制造、装配和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外部竞争的挤压,造成利润空间的下降,加速企业整体外移。这就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

落后地区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调动了东部产业转移的走向。华南经济圈的地理特点和代工出口为主的经济内质,使处于区域周边的后发展县域成为接纳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落后地区县域接纳东部产业转移的必要性。自然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推动落后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利用外力,包括外来资金、技术的投入,通过超规模的生产和输出,利用区域贸易手段,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这是输出增长模式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广西和贵港都分别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贵港的优势包括区位、成本、产业、地缘等诸多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经济大战”中,贵港的县域经济有必要克服认识误区,寻求对策,以获得更多的外力支持。

以贵港港南区为例,县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增强经济区位的吸引力;二是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三是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四是优化承接服务环境;五是整合新优势,培育“软资源”;六是大胆承接大企业大产业。

(正文)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布局分工的重新调整,推动了资金、技术的流动和转移。改革开放20多年,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区域的经济规模和质量形成了“极化效应”。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东部沿海相关产业由此向外扩张,即“高技术资金地带”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转移。换言之,东部地区已大规模地出现了资金和技术向中西部流动和转移的现象。广西以行政区地理空间划分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仍然以区域内部循环和农产品、原材料输出带动为主要,已很难获得跨越式发展。而东部产业的资金、技术向落后地区县域转移和流动,为这些区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向外输出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不论是从经济学的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分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快速实现县域经济高速增长的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本文通过分析东部产业转移的机理,抽丝剥茧地研究探讨广西县域经济与产业转移对接的可能性和途径。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机理和落后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

产业转移是地区主要产业的资金、技术从一个地理空间转移到另一个地理空间的过程和现象。产业出现转移的外部原因,一方面是国际经济合作和经济全球化布局重新调整结果,另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东部产业转移的机理发现,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产品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附加值对产业资金技术流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任何产业都是由一个个产品构成,而产品的研发到成熟的生命周期所带来的成本波动影响着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扩张、成熟三个阶段。与前面两个阶段不同的是,在产品成熟阶段,由于生产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其技术密集程度会发生下降。一个地方类似的技术获得普及,因同行的竞争,围绕产品生产、管理、营销所产生的边际成本就会上升,出现了规模负效应。当这个边际成本上升到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时,产品的生产必然发生由高成本区转向低成本区的区间转移。就是说,基于追逐“利”的本性,客观上存在产业的资金和技术由成熟区的极点向低成熟区及其周边扩散与转移的趋势。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归纳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梯度理论。

同样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附加值也影响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产品制造过程各个环节的附加值随着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由起初的高附加值,再呈逐级下降的趋势,而随着品牌的运作、营销渠道的建立完善,产品附加值才得于逐渐上升,产品附加值的波动曲线就象“U”字型。“U”型左边是研发初期的高价值,右边是品牌营销带来的高附加值。而处于中间的制造、装配等环节因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在市场竞争下,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代替,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中最不赚钱的部分。这个曲线来自20世纪90年代台湾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描述个人电脑制造流程中各个环节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也就是“产品附加值曲线”,这个理论实际上都可以解释所有类似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和压力。

分析表明,产品生命周期带来的边际成本波动和产品制造、装配环节利润的变化,对以代工和加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布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东部产业主要指港澳台地区和广东、福建和浙江的产业。如果以空间地理划分,粤港澳台闽处在华南经济圈。浙江的产业发展模式和走向与前者相同,从经济地理发展的形态判断,一般都列入大华南经济圈的范畴。因此,研究东部产业,实际上就是研究华南经济圈的产业发展规律。

华南经济圈的产业特点是以港澳台为中转平台,形成了以代工、加工制造、装配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具体说,港台把境内以及来自日本、美国的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运进东部沿海地区,而把从那里生产出来的产品运出来在发达国家销售。“两岸四地”区域一体化的本质特点是,港台的国际贸易是它们对东部地区投资的组成部分,东部地区成为生产环节的重心所在,是港台国际贸易的产品主要“原产地”。数据表明,东部地区粤、闽、浙三省以出口加工为主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占据全部社会总产值的很大比重。2006年广东对香港出口1072亿美元,增长28%,对香港加工贸易出口额为830亿美元,增长27%,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5%。按行业的划分,以生产加工出口为主的行业包括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等近15个,2005年,广东省总产值超过30,00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35,000亿元的86%左右,福建省同类行业产值达到5,500多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10,000亿元的一半以上,而浙江省也达到16,60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30,200亿元的55%左右。发展证明,华南经济圈这一经济体系成就了这些地区经济的繁荣。

东部地区经济区位吸引力的提升与周边市场区的形成和发展,加剧了区域内外的竞争。一方面,东部经济的极化效应,更多地吸引投资,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的集聚。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成熟发展,企业的集聚效应明显,边际成本逐渐提高。如,珠三角、闽三角和杭州湾地区产业的带状分布所呈现的规模效应,在达到产品成熟期后,企业的边际成本会逐渐上升,比如,劳动用工、水电消耗、土地和其他商务成本上升,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加剧了企业规模负效应。尤其一些中小规模加工、代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根本无法继续在原地生存。

表一:广东部分城市与广西部分城市劳动用工工资的比较(单位:元/月)

城市

最低工资标准(8h/d,21d/m)

工作时间

10-12h/d

(含加班费)

合计

(含加班费)

备注

广东城市:

佛山

700

1200

1450

中山

700

1250

1600

东莞

700

1200

1600

广州

780

1100

1500

深圳

关内:810

关外:700

1500

1200

1800

1500

广西城市:

贵港

435

925

925

南宁

500

1020

1020

柳州

500

1020

1020

桂林

500

1020

1020

玉林

435

925

925

注:广西城市的加班费大体与广东相同,本表采纳的数据即广东平均数加权而得。

另一方面,东亚各个加工区间的国际区域性竞争因素,对作为港台产业的后方生产基地的华南地区产生了挤压。国际区域性竞争因素就是国际资本的转移投资带动境内各个地区间的竞争。2004年和2005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606.3亿美元和603.3亿美元,其中80%投向了我国东部地区。华南地区与东部其他地区一样,大量吸纳了国际产业转移中较高层次的产业,对其内部的落后产业产生了“挤出效应”。

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客观上加速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以劳动力密集型、能源资源型为主的加工制造业是东部产业转移的主力军,而港澳台资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以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为例,2005年以来,港南区承接东部地区引进项目46个,总投资额达到8.68亿元,已实际利用资金5.23亿,其中投资额超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24个,占总项目数的52.2%;24个项目投资额达7.8亿元,占总投资额的89.86%。

东部地区产业区域专业化布局,为产业分工协作和资金技术向周边转移创造了条件。东部加工制造业以出口为导向的特点,形成了区域内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在区域规模负效应的压力下,企业通过产业整体转移或者专业化分工的形式来降低成本。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通过推进国际分工与合作,以专业化分工资实现金技术流动,而不是系统整体的布局转移;相反,以代工生产为主的制造业,许多资本较弱的企业无法通过部门分工来降低成本,只有依靠区域内产品各个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来抵消同行竞争所带来的成本上升。在华南经济圈内,由于产品以输往区域外交换为主,产品的消费地依靠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专业化产品生产成本在区域内与运往消费地的运费之和远低于消费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成本,而我国又存在极差地租和劳动用工、水电价格从沿海到内地逐级递减的阶梯分布状况。在这样的条件下,东部沿海无论大小企业将部分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或者将企业的整体往商务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搬迁转移都有利可图。尤其诸如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以及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向外转移才能有效控制利润空间不断缩减的局面。港南区目前引进的东部电子加工产业如建玮电子、东森科技、嘉龙电子、甘昌电子等企业;化工饲料产业的如鑫益矿物饲料、三路饲料、东荣化工华瑞塑业等;木业加工产业的如贵江木业、品佳木业、星阳木业、成锡木业等企业;服装业如从浙江萧山转移而来的六个羽绒深加工企业,等等,就是大区域专业化分工和产业梯度流动的典型事例。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东部制造业绝大多数都处于产品发展成熟期,基于其原有的专业化规模效应,到承接地以后,往往很快就显现出集群集聚的积极作用。

二、县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县域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依靠传统的自给自足方式逐步扩大经济总量,同时,通过输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一方面带动区域内部经济有限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输出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均收入不足的问题。这是一种低级的增长模式。第二种方式是在有待继续发展的区域内,大力引进资金技术,通过快速扩张超过本区域的消费需求数量的产品和服务输出,形成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基础,由此引起的收入提高形成资本积累,又进一步推动产品和服务数量的增长,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后一种是解决后发展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的最快最有效方式。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制造业主要以初级的羽毛加工和一些化工企业为主,经济结构中工业短腿的特点很突出。传统的农产品输出和少量工业品输出并没有对经济增长带来明显的效果。利用招商引资大力上项目的做法,能够很快的解决经济增长幅度过慢的问题。

根据产业转移理论,位于华南经济圈周边区域是东部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地区。一是区域性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各个企业之间的关联性更强。企业转移分散不会导致边际成本增加,相反可以减弱由于企业密集地带来的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同时,企业间的相互协作也可能增强。二是产业转移与产品的消费地无关,避免由于生产地消费不足带来的生存危机。传统的区位理论解释企业布局与产品和原料运输费用大小有关;而中心地理论则把市场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布局的最佳条件。实际上,由于华南经济圈以加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为主,企业的布局并不以运输费用大小和区域内消费市场成熟与否作为主要依据。围绕降低生产、装配环节的成本,大多数企业尤其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选择转移地更多注重劳动力价格、水电价格和土地使用价格因素;而以资源型为主的企业,更多考虑资源禀赋和区位交通状况。换而言之,只要转移地资源条件、劳动力、动力配给、基础服务配套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在原产地产生的成本,都有可能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作为东部和中西部的结合地带,广西是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最佳的承接地之一。表现在:一是具有地缘优势。广西与广东比邻,传统上属于华南经济圈范围,具备了交通优势、和空间地理位置的优势。同时也是东部沿海经济向东盟国家辐射的中间连接地带。二是处于东部产业增长极的周边,容易获得区域化效应的辐射和影响。三是具有丰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由于区域经济政策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在当前的条件下,作为省(区)行政辖下的县级行政区域,其对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更加明显。

就广西贵港市而言,在下面几个方面有着比较优势,在承接华南经济圈内的东部产业转移上面临着良好机遇。

第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贵港背靠大西南,直面粤港澳,连通东南亚,是华南地区水陆联通的交通枢纽、大西南地区东向出海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交通条件优越,西江贯穿于城市各县市区,西江航道一年四季可通行千吨级船舶,到粤港澳地区仅用30个小时,贵港港居全国内河港口13强,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特别是城市中心正好处于南广快速铁路沿线经济区域的中心部分,快速铁路建成后,贵港到广州也就2个小时。按照产业最优布局的原则和运输费用最小理论分析,贵港都是东部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

第二,综合成本优势。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投资的主要目的。贵港市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水、电、气、土地等充裕,物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这是大多数外商企业考虑投资的最大吸引力。据了解,贵港与广东发达地区相比,厂房租金比广东低一半左右;工业用地价格仅为广东的30-80%;工业用电价格是广东的40-60%;工业用水价格是广东的70-80%。贵港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人均工资仅为上海、浙江和广东等地的65-80%左右。根据“微笑曲线”揭示的产品附加值理论分析,作为生产加工和装配环节的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在县域内获得比转移地更低的成本优势。

表二:广东部分城市与贵港厂房租金价格比较(元/平米)

佛山

中山

东莞

广州

深圳

贵港

厂房租金

7-15

8-10

10

9-15

15-18

6

注:表中数据根据港南驻广东蹲点招商小组调查整理。

第三,资源优势。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掌握资源,意味着控制相应的产业和产品的价格主导权。东部地区资源不足和企业外部负效应,促使以资源型产业不得不往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因此,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成为东部企业争夺的对象。尤其冶炼业、建材加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东部相关产业的焦点。贵港市各地有着丰富的石灰石、铝土矿等矿产资源及农副产品资源,这些优势犹如一道道强“磁力”,牢牢吸住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目光。

第四,产业优势。经济发展成熟区域更容易获得产业布局的新一轮选择地。改革开放以前,贵港是广西国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糖、造纸、建材、化工、饲料、羽绒等产业体系。这几年,各县市区也相应发展壮大了一批优势产业。产业成熟区对于吸引同类的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中国羽绒之乡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是我国重要的羽绒生产和销售地,浙江杭州萧山和广东吴川羽绒制品业所需求的羽绒,绝大部分由港南区供应。从港南工业结构来看,已经形成的羽绒行业和食品、饲料、化工行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从2000年至今,这几个行业的产值占全部地区工业产值的70%以上。尤其形成的羽绒加工基地,对东部羽绒深加工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正是看好这一产业优势,近年来,萧山和吴川等地的羽绒企业纷纷进驻贵港市港南区投资建厂。仅去年以来,就有了六家大型羽绒企业到港南投资羽绒深加工项目,投资额达2.87亿元。

第五、地缘优势。贵港市毗邻粤港澳地区,是承接这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贵港和珠江三角洲同属岭南地区,同属珠江水系,同饮一江水,其地理、历史、文化、习俗和语言相近及相通,有着极大的关联度。与中部地区及云、贵、川等其他西部地区相比,广西贵港在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辐射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优势。

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误区与应对措施

后发展地区构建良好的积极的外部形象,以吸引外部经济活动到一定地区,并通过外部经济活动的落地发展,提高一个地区作为经济区位的吸引力。也就是说,通过经济活动的集中化,产生积极的集聚效应,从而达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当前,积极应对东部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后发展地区各级政府的共识。但是,在如何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普遍存在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饥不择食,照单全收,没有前瞻性。县域经济缺少工业支撑的现实,使区域经济决策偏向于对任何转移过来的企业都不加区别的照单接纳。二是无原则的优惠政策,不仅未能解决地方政府财政紧缺问题,反而产生了新的债务。比如“零地价”政策和无限制的抵投资强度,土地大量的集中在投资者手中,有的还出现了闲置现象,造成适宜开发的土地浪费。三是等靠要的思想,认为只要有投资就万事大吉,没有为外来投资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没有建立相应的发展平台。有的认为只要送土地、送政策,一切由外来资金自由发展。四是招商引资的重点只是停留在中小项目,对大的企业大的产业不敢引进或持着悲观思想。实际上,这些误区对外来投资不仅没有带来吸引力,相反,由于政策缺乏前瞻性和统筹规划,县域经济无法形成正的内部效应。也就是说,进来的企业可能因短时间的低成本而获利,但是,由于影响边际成本上升的因素大于降低因素,从长远看,对新的产业转移和落地带来负面效果。

贵港县域经济在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是心理准备不足。表现在一些地方对承接东部产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思想和行动上准备不足,在软环境治理上与对接产业转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仍存在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工业园区建设滞后、生活设施不完备、信息流通也不方便等现实情况。三是自有优势发挥不足。如有着西江黄金水道优势,但未能充分挖掘发挥这一优势,航道通航能力还较低,港口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专业技术人才、熟练劳工偏少,且大部分熟练工人在发达地区务工;有着地缘优势但周边地区在交通、产业等方面与之关联对接程度不高。四是面临着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一些中部地区及周边地区目前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和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东部地区各省市政府,努力推动本省市发达地区产业向本省市欠发达地区转移,如广东省政府2005年出台了《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鼓励和推动珠江三角洲产业积极向广东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这些都对贵港市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县域经济以输出产品和服务方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围绕输出增长模式,主要抓好形成产业规模效应的政策对应,包括税收政策、土地开发政策、劳动用工政策和其他基础配套政策等等。但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西部各地出台了许多优惠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吸纳外来资金技术。因此,同样的税收优惠条件、劳动力资源条件、企业用地条件,已经无法成为县域吸引投资的优势。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形成县域经济对外的吸引力,应根据县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并对照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特点,围绕降低生产、装配环节的成本,营造产业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形成产业正的集聚效应应对东部产业转移。

第一、营造积极的外部发展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区位的吸引力。产业转移具有周期性,机遇性很强。东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估计5年左右完成。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良好机遇,树立起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思想上、观念上、行动上全面对接,积极主动地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全面宣传推介地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优惠政策、投资环境等情况,展示良好的发展形象,提高地方知名度。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多地采用行业招商、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蹲点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以县域为单位,积极开展小分队、多批次的招商推介活动,不断增强招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因地制宜,利用资源的优势,努力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任何产业对县域而言不可能具有承接的普世价值。产业转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应认真分析研究东部产业转移的规律、特点和县域承接点。资源禀赋是县域经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最有利最有优势的条件,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可以形成县域独特的经济优势,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以贵港市港南区为例,强大的水路、陆路交通优势,有利于吸引东部资金技术在县域内发展交通运输业尤其水路运输业,以及相关的仓储、物流业等,促进临港工业带、临江产业群的形成;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加快引进服装、电子、制鞋、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复合型加工产业。港南区作为全国重要羽绒生产基地,具有资源的稀缺性和大区域的唯一性特点,有利于加快引进浙江、广东的羽绒深加工企业以及全国知名的羽绒制品企业。利用资源禀赋,是解决同样的政策环境下县域经济吸纳外来投资能力不高问题的重要手段。

第三、解决用地瓶颈,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设工业集中区有利于快速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东部产业转移的显著特点是中小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较多。这是区域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定单生产模式必然出现的结果。针对这样的状况,提供充分的企业用地,建设具有前瞻性和工业集中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是吸引这些产业转移的最有利因素。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受国家土地政策调整的影响,县域现有可用的工业用地不多,应采取各种灵活方式着力解决用地瓶颈问题。一是收集、盘活城区及周边乡镇的国有存量土地,加快标准厂房的建设,收集和盘活闲置厂房。二是坚持集约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对范围内企业、项目进行适当调整,科学布局;三是花大力气调处纠纷地,多渠道筹集资金,把一些潜在工业用地按政策要求迅速转变为可用的工业用地;四是采取利用集体荒地、旱地自办项目,鼓励村集体建设标准厂房出租,与国有农场合作利用土地等灵活方式解决好项目用地问题,把盘活新增工业用地主要用于工业集中区建设。运用政策和市场的手段,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内的道路、水电设施和相关服务设施和机构。利用省级工业集中区的政策,以“园中之园”的模式,建立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园区。如港南区可以依托江南工业园,建设羽绒工业集中区、木业综合加工集中区及电子产业转移集中区等。

第四、优化承接环境,切实服务东部产业转移。环境建设实际上就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和服务配套。产业发展周边外部环境优化,有利于企业降低边际成本,而边际成本的下降反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承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对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另一方面对已经进来的产业而言,可以降低因基础配套的不足带来的管理成本提升问题。就贵港而言,与中国-东盟贸易区及北部湾经济圈等经济区域相比,无论是从经济联系还是从地缘相近角度来说,贵港与泛珠三角地区的关联度更高,联系更为密切,因此,针对东部沿海产业的特点,应积极配合自治区做好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柳州至肇庆铁路经贵港至梧州走向的规划建设;整治西江航道,加快建设贵港港二期,做好三期的筹划开工工作,完善港口设施,扩大港口规模。同时要继续完善城市的供水供电、交通、金融、娱乐服务配套设施。加大投资软环境建设,着力营造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成本较低的经营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创业环境。

第五、整合新的优势,抓好人才教育培养,培育“软资源”。相对于资源禀赋,自然资源是“硬资源”,而包括围绕产业发展的各种服务则是“软资源”。东部产业转移的一个基本因素是竞争条件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压缩了企业利润的空间,而转移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低廉的劳力成本。在一定意义上,哪个县域拥有充足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哪个县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战中就占据优势位置。中西部既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劳动力素质不高的问题,因此培训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县域对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的途径。据初步统计,贵港市可从农村转移出来务工的人员达100多万人,其中已在外务工人员达86万多人,另有近20万农村劳动力可转移出来。贵港市是劳动力主要输出之地,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培训劳动力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没有劳动力就无法承接产业转移。因此,将劳动力的培训作为“软资源”的开发,对吸纳东部产业转移,具有关键的作用。在保障劳力用工方面,可以通过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政府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采取“政府买单、社会承办、订单培训”的方式方法,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如支持民办和公办职业学校,培训专门人才;三是完善工业集中区周边的生产、生活、娱乐等设施,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吸引劳务回流。

第六,大胆承接大企业大产业。尤其具有国际化背景的电子生产装配业、羽绒服装业,由于其本身的产业优势,产业集群效应有利于形成新的增长极。县域大胆引进类似的产业,容易在本区域内形成规模化的集聚效应,对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县域经济对接东部产业转移是输出增长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县域经济区位和资源禀赋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东部产业输入,有利于解决县域经济投入不足、外向度不高、无法形成积极的集聚效应所带来的低增长、低收入的难题。在较长的时期内,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