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培育探究

时间:2022-10-22 12:38:00

导语:社会资本培育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资本培育探究

摘要:社区是城市居民的重要生活单元,在当代社会的功能日益凸显,因此构成了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点,而其中,社区社会资本培育又构成了主要的创建内容。本文试从社会工作的意义上对和谐社区的概念进行分析,然后以“社会资本”为切入点,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试图论述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及对和谐社区构建的最终促进。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和谐社区;平安社区

近来,和谐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各个学科都在论述和谐社会及其构建,从各个层面对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和谐、文化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等,而提及和谐社会,就不得不提到和谐社区的构建,因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如果基层社区不和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整个社会也就不可能是健康的。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在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中,社区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从某种角度来看,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其实是社区工作的开展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和谐社区的构建,中国社区工作的本土化也将得到促进。

一、和谐社区

要想给和谐下个确切的定义很困难,大致来分析,和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同时也可以这样理解,和谐包括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生物性的和谐主要集中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也即科学发展观角度的“和谐”,社会性的和谐主要集中于社会层面,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等各层面的和谐。

具体来谈,“和谐社区”是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社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社区民众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谐相处。在社会工作的意义上,和谐社区的创建过程其实是一种共处情谊的培育过程,共处情谊是一种人际协调相处、友好往来、互帮互助的理想共处状态,是社会工作致力达到的理想目标,无论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还是社区工作,都是从“人在情境中”出发,在利他主义理念的指引下,“助人自助”,解决个人、家庭、团体及社区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实现“共处情谊”。

从社区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和谐社区的创建过程其实也是社区工作的开展过程,这从社区工作的界定就可看出:“社区社会工作是以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地参与集体行动,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成员的潜能。”(王思斌,2004)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以和为贵”,这可体现在传统乡土社会的和谐上,传统乡土社会的和谐之处主要在于宗族的力量,是一种血缘性、地缘性的和谐,传统社会下的人们之间自然就有一种守望相助的传统。建国后,单位制社会中的人们因为单位而具有了另一种业缘性的和谐。现在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的价值规范受到挑战,新的价值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处于“价值缺失”的状态,这种环境下,许多社会问题出现,加之有效解决手段的缺失,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便会出现。具体到社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人们之间的陌生感增加,社区居民之间互为陌生,对社区也便缺乏归属感,因此也便少了和谐。

从传统乡土社会的“宗族性熟人社会”到后来单位制下另一层意义的“单位性熟人社区”,再到当代转型社会的“陌生人社区”,人们愈来愈感到陌生人之间的冷漠,也越来越怀念传统社会的守望相助。在这种陌生感的情境下,和谐社区创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消除社区居民间的陌生感,重新建构一个“熟人社会”意义上的社区网络,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归属感是一个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因此,社区归属感的培育便成为和谐社区建构过程中的首要任务。社区归属感的首要意义在于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联系程度,建立一个社区网络,促进居民之间的互识,增加熟识度,这就涉及到一个概念:社会资本。

二、社区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受到广泛关注始于1995年罗伯特•D•普特南的《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的发表,这本著作的发表给人们发出了警告: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有可能越来越孤立无援。(普特南,2000)

由于这一概念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人际疏离度,恰切地描绘了当代人的原子状态,因此正逐渐成为在社会学、政治学乃至经济学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髦术语。与此同时,社会资本也甚至成为社会学抗衡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标志性概念,成为社会学家拓展自己观点的一个独特理论视角。

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社会资本常被认定为是一套规范,网络和组织的组合,透过这些组合,人们得以取得权力和资源,进行决策和形成政策。具体而言,可以从个体视角与群体视角这两个角度去看待社会资本(桂勇,2004)。从个体视角而言,强调社会资本对个体获得资源的重要性;群体视角则主要关注社会资本对群体的重要影响,其主要体现为群体间的信任、凝聚力和互惠互助等,进而会在整体上推动群体的存续和发展。从后者来看,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共同体”便成为了社会资本伸展的一定空间,如果要给这种伸展下个界定的话,可称之为社区社会资本。

社区社会资本是一种群体视角的社会资本,它涉及社区居民间的交往频率,社区居民的交往越频繁,对其社区的归属感便越强,便会在整体上提升全社区的社会资本,从社区工作的角度来谈,会有助于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社区社会资本的特点

具体而言,城市社区的社会资本具有以下特点:

1、网络性。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伸展形态便是网络,当社区居民之间构建了一个交往网络,便有了种种资源流动的可能性,社区网络的构建实质上是为社区居民搭建了一个交往平台,在这个交往平台上,居民之间可以进行资源的互通,从整个社区来看,居民之间的资源互动越频繁,社区社会资本也越具有生长性。

2、资源性。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本身就有潜在的资源性,在城市社区中,社区居民交往网络的每个节点都潜存着一定的资源,这里的资源是每个社区居民本身所拥有的,譬如说居民甲可能会修电脑,居民乙可能会针灸,修电脑是甲所拥有的资源,会针灸是乙所拥有的交往资源,如果在社区交往网络上,甲和乙的交往便有可能进行资源的互换。

3、组织性。如此的社区交往网络并不是杂乱的、无中心的,它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这里的组织性便是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居民之间的交往可能都是以社区居委会为中介的,如果没有社区居委会的力量,没社区交往网络这一平台,居民之间便会是原子状态的陌生人。同时,这里的组织性还包括社区各类组织间的交往促进了社区居民间网络的形成。

(二)社区社会资本的功能

社区社会资本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功能:

1、增强贫穷社区居民间的互助。近来,随着高档住宅区的涌现,出现了住宅的贫富分化现象,有愈来愈多的贫穷住户生活在某一社区中,贫穷居民有愈来愈集中的趋势。贫穷和失业令贫穷社区中居民的社会网络解体,而社会网络的解体又反过来令贫穷人士长期处于失业和贫穷之中,贫穷与社会网络解体互为因果,令贫穷户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同时,贫穷社区居民的社会网络又出现了严重的弱化,其熟悉交往的也多是失业贫穷的一个群体,没法透过有关网络寻找工作或借钱,而这又反过来令贫穷人士长期处于失业和贫穷之中。因此,要消除贫困社区的种种问题,就必须要重建贫困社区中的社会网络,加强对社区社会资本的构建,促进贫穷社区居民间的互助。

2、养老社会化程中的社区照顾问题。从21世纪开始,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愈来愈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社区照顾也开始成为人们寄予很大希望的解决途径,要想很好地达致社区照顾对养老问题的解决,首先要以社区居委会为中介,将邻里互助的功能发挥出来,这里就有一个前提,即要首先构建社区居民的交往网络,利用这一平台,需要护理的老人才有可能找到同一在单元居住甚至在其楼上或楼下居住的拥有护理技巧的居民,这时,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便首当其冲。

3、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社区居民间的交往网络增加了居民间的交往可能,扩大了每个居民的交往网络,其从社区网络获得社会支持的可能性也增加,邻里互助便有了伸展可能和伸展空间,最终必然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4、促进社区其他事务的发展。随着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社区居民间的交往网络构建出来,社区其他各项事务也会逐步得到促进,包括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增强、居民自治的逐步实现。综合而言,通过以上社区社会资本的功能发挥,最终会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那么,在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过程中,社区工作者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三、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

从社区工作的角度而言,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包括建构社会信任和社会关系网络、促进组织发展等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综合来看,这三个任务都可以归结为一项任务——即消除社区居民之间的陌生感,建构一个“熟悉社区”,因为只有消除了居民之间的陌生感,才会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性信任,才会促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同时,社区居民关系网络的形成也会最终促进社区居民间信任感的增强。促进社区组织发展也是为了消除居民之间的陌生感,因为各类社区组织的培育也是为居民建构各种交往平台,通过居民对组织活动的参与最终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为了达致这一目标,促进社区居民间的交往,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便需要各种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

社区工作的方法大体分成两大类:策略模式和实践模式。其中,策略模式包括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区照顾等,是技巧的组合;实践模式包括探索与准备、计划执行、撤离评估和反思,是不同阶段的技术。在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社区工作的不同模式,例如策略模式的三个具体模式的具体应用可为:地区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以民众自身的力量,增强社区居民间的团结,依赖社区共识,倡导民众参与社区事务,在此种模式下,工作者是充当一种协调者、教育者的角色,建立社区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维系社会稳定,并从思想和行为上进行革新,以建立社区正常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社会策划即用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来确定问题解决方案,这一模式强调专家意见的重要性,强调民间机构同政府之间的合作,工作者采用的是一种合作式的实践取向。

同时,要想达致社区居民彼此接纳、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社区工作者还要不断地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的种种事务中来。另外,社区工作者还要采取各种方法技巧加强不同社区间的联系,达到社区间的资源互通。

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中,除了借鉴社区工作的专业理论、方法及技巧,传统的本土性工作方法也不容忽视,在延续本土性工作方法及模式的基础上,融合专业的社区工作理论方法,在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中,会逐步促进本土社区工作的发展。

四、和谐社区的构建与本土社区工作的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作为三大社会工作方法之一的社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日益紧迫。本土社区工作是中国社区工作本土化后的最终模式,它既延续了传统的本土性社区工作的实践模式,同时也吸收了源自西方的被认为具有专业性的社区工作理论、方法及技巧,是适合中国实际情境的社区工作模式。本土社区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行政性,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行政一直是社会主导,社区也是一样,行政力量始终是动员社区居民的主导力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行政主导性使社区居委会获得了一种权威性,在获取资源、动员社区居民、协调各种关系方面具有相应的优势。

当前,和谐社区的创建过程也是社区工作的开展过程,是中国社区工作本土化的过程,在创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需要社区工作的理论、技巧作指导,同时在延续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又对现有的社区工作专业理论进行改进和创新,最终形成适合本土实情的社区工作模式,促进本土社区工作的发展。

首先,和谐社区的创建过程其实是社区工作的开展过程。

和谐社区蕴含了社区工作的“共处情谊”,和谐社会整个创建过程,其实也是在社区工作价值理念的指引下,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最终达致社区工作目标的过程,因此,和谐社区的创建为本土社区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空间。

其次,和谐社区的创建离不开社区工作理论、方法及技巧的运用。

一个比较成熟的社区又该具备哪些条件呢?最主要的条件是,这个社区中应有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社区内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程度较高,社区规划良好,社区内的居民生活环境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居民对社区有强烈的归属感,社区管理民主化,社区内有居民认同率很高的社区领袖,社区资源丰富,社区管理者和管理机构与政府关系协调,可以充当居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社区有很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当专业社会工作者退出社区后,社区仍然可以以良好的状况正常稳定的想前发展。这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社区,它的实现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建设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社区建设也在迅速发展,为了更快地实现成熟社区的创建目标,社区工作势必发挥其功能作用,即在其理念的指引下,运用其理论、方法及技巧,最终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

最后,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和谐社区的创建会促进本土社区工作的大力发展。

目前,针对和谐社区的创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各项工作目前都处于逐步摸索过程中,各社区只能根据本社区的具体情况,结合以前的工作经验,同时借鉴社区工作的专业理论,探索和谐社区的创建模式。

但是,和谐社区的创建引起各行业各部门的重视,以济南为例,近期的“十大和谐社区”评选活动、济南市民政局举办的“和谐社区”专题调研,都体现了政府对社区建设的重视,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工作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借鉴社区工作专业理论的过程中,结合现实情况,也有可能对理论进行改进,甚至进行理论创新,最终促进社区工作的理论发展。

五、小结

和谐社会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个层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工作的密切配合,还要能够落实成具体的实践形式来展开,即和谐社会的创建构成了一个大的指引方向,而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则需要每个阶段具体实践目标的完成。,无论是具体实践目标的完成还是和谐社会的最终创建,都离不开对社区功能发挥的关注,随着大量城市居民从“单位人”到“社会人”身份的转变,社区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单元,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社区就成为和谐社会创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实践领域,而在这个实践领域中的工作开展又需要多层面工作的共同配合,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便是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

[2]普特南:“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载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普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载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桂勇:《直接选举:城市社区的"社会资本"与基层民主》,智识学术网,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