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三农"情况看农民收入的现实问题与政策选择(一)

时间:2022-02-19 06:28:00

导语:从苏"三农"情况看农民收入的现实问题与政策选择(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苏"三农"情况看农民收入的现实问题与政策选择(一)

--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江苏省信息中心前不久就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的全省范围的农户和基层乡镇领导调查显示,当前江苏农村总体形势基本稳定,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对通过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收入具有较一致的认识。但其中反映出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得到各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此次调查共收回农户调查问卷622份,基层乡镇领导调查问卷368份,农民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农户税费负担、家庭收支状况、结构调整、土地与城市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农村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等方面;对基层乡镇领导,则要求他们回答有关农户收支、土地与城市化以及农村政策等问题。专家们认为,此次调查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江苏农村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分析“三农”问题,并对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在本世纪前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据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的小康生活16项指标,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等三项指标尚未完成,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专家们认为,当前江苏农村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收入增长趋缓,农民对未来收入增长信心不足。2.农业结构调整盲目性有待克服。3.农业产业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尚不明显。4.城镇化缺乏基本生活保障支撑,加快流转等土地政策有待突破。5.子女教育、医疗、人情费用负担沉重。6.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亟需加强。面对农村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针对发展中的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1.坚持市场导向为主,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2.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3.建立健全农村劳务输出与土地流转机制,确保劳动力、土地有序流转。4.完善农村金融体制,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5.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6.围绕农村需求,千方百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7.加大农村“精神扶贫”力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8.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农村精神丈明建设的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有待克服

江苏省信息中心前不久就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的全省范围的农户和基层乡镇领导调查显示,农业结构调整是基层领导干部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尽管他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在加深,但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依然存在。调查表明,虽然44.2%的被调查基层领导认为,当地的结构调整对提高农民收入很有效果,但超过半数的乡镇干部却认为鼓励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对农民提高收入虽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不大。从对农户的调查来看,只有不到5%的被调查农户认为调整后经济收入有很大提高,62%的农户认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对经济收入有提高,但效果不大,还有5%的农户认为调整对提高收入有损害。造成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效果不大的主要原因,是结构调整的跟风与盲目性。被调查的乡镇领导在表示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几乎都瞄准水产养殖,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在选择项目时,是因为看到别的地方干了,就跟着干,显得比较盲目。农民更是缺乏自主意识,从众心理比较严重。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有24%的农户是看别人调整而跟着调整的,所以结构调整陷入“一种都种,都种就多”、“一多就调,一调都调”的怪圈,最后陷入“不知种什么是好”的困境。更值得注意的是,农民进行种养结构调整最主要驱动力来自基层政府与领导的要求与鼓励,这使得部分农业结构调整流于搞形式,讲排场,“路边工程”、“领导工程”、“形象工程”给农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这样出现“政府鼓励农民种什么,农民偏偏不种”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农业产业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

江苏省信息中心前不久就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的全省范围的农户和基层乡镇领导调查显示,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向和有效形式,但农业产业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尚不明显。调查表明,农业产业化对提高农民收入的效果需要辨证地看待。乡镇干部普遍认为农业产业化对提高农民收入有一定帮助,但选择很有成效和成效不明显的比重很接近,分别为49%和48%,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业产业化对提高农民收入的成效尚不明显。在农业产业化实施中,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占所有农户的比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本乡镇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占所有农户的比重在10%以下。调查发现,产业化对提高农民收入成效不明显或没有成效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目前农业产业化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优势产业,无法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农民经常因调整而受到损失。二是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因素制约,难以控制,即使产业化也不一定都能增加收入。三是技术缺乏,项目局限性大。四是农民思想意识保守,怕承担风险,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亟需加强

江苏省信息中心前不久就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的全省范围的农户和基层乡镇领导调查显示,农村社会治安不可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亟需加强,在解决温饱奔小康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农村治安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由于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对农民教育引导工作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漏洞,这样一些封建恶习就趁虚而入。调查发现,如今农户婚丧嫁娶的礼金越来越高,黄、赌、毒在农村开始出现,各种宗教甚至是邪教正逐步占据一些农民们的精神空间等等。参加此次调查的专家认为,如何加强农村治安环境治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把广大农民的精力和思想集中到富而思进上来,集中到发展上来,集中到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上来,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突出问题。

--坚持市场导向为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尽管我国农业还没有感受到入世后来自国际市场的严重冲击,但农副产品出口时遭受愈加严格的准入标准限制,已经显现出来自国际市场冲击的端倪。江苏省有关专家认为,现阶段在农民增收的途径选择和政策的确立上,要从农业内部和农业外部双管齐下,短期措施和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系统全面和突出重点相结合。重点就是要坚持市场导向,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以市场为导向,减少政府行政性干预。据农民反映,由基层政府出面,牵引着甚至强迫农民进行调整的情况不在少数。专家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指导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引导和服务为主,以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为主,减少行政干预。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拥有对结构调整的主动权,而政府的职责是改善环境,搞好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到位,但不能“越位”、“错位”。2.优化品种结构,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以新取胜;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以优取胜;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以廉取胜。就江苏省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现状而言,调整结构的重点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和提升传统生产项目,继续进行品种改良改造,提高现有农产品的优质品率,在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上,扩大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产品生产,使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优化,并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品。3.重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深化农业外部结构调整。目前,江苏农户的非农产业收入是增收的主要构成因素,在农民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从农业外部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江苏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因此,专家建议,一要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二要立足于本地人力和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展商贸、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