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双导师制建设探索

时间:2022-11-26 03:13:32

导语:工商管理双导师制建设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商管理双导师制建设探索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践应用性特征决定了在培养上实行协同培养模式,双导师制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所证明的较为有效培养模式。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施双导师有其必然性,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以及培养理念、培养机制和实施效果上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通过树立协同培养理念、理顺运作机制、发挥高校和企业以及校内外导师的优势,可以提升双导师制实施效果,进而提升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在我国导师制最早应用于本科教育。1991年我国正式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快速。2009年起,我国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之若干意见》中提出“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要求,以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积极探索培养模式改革,双导师制在我国逐渐推广,有力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双导师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培养目标及定位要求。MBA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两者的结合,在培养上强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目标人群定位为高层次管理人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贴近企业,契合多元化市场环境,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协同。(二)培养过程的实践性诉求。基于培养目标实践性的需要,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和培养过程中的授课、实习实践、论文撰写等环节需要结合管理实践。而校内导师更多以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学术素养的师资构成,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来自企业的管理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介入,进行联合培养。(三)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大多数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已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在学习需求上,不仅关注系统的理论学习,还需要寻找解决他们在实际管理中遇到问题的方法,提升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校外导师的参与。

二双导师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双导师制实施初期,抽样调查的14所全国重点高校主要以单一导师制为主,实施双导师制的院校比例为29.10%。2013年以后,双导师制在全国232个MBA培养单位中普遍展开。双导师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培养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一)协同培养理念亟待更新。高校校内导师队伍主要在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他们更多以传统的重学术、轻实践的理念为主,在授课、实践和论文指导上与校外导师的实践性理念结合不强。大多数高校以校内导师培养为主,没有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协同培养的作用,缺乏协同培育理念。(二)沟通交流机制不畅。在双导师协同交流上,未形成科学系统的交流机制,校内外导师的沟通渠道没有完全打开。双导师在象牙塔和社会之间身份没有完全打破,双方的互动性不够。特别是在校内导师所带的学生存在多个校外导师交叉的情况下,校内导师匹配不同的校外导师指导不同的学生,在具体的协同培养交流上,增加了难度。(三)校外导师的积极性相对低。在双导师制度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条件下,校外导师以兼职受聘形式承担高校工商管理硕士实践指导职责。对于校外导师而言,由于本单位工作约束、合作高校在职责和时间要求、学生具有多元需求、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等阻碍,在课程、实践与论文的指导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容易错位和异化,造成校外导师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四)协同培养模式流于形式。双导师培养模式是一个高校-企业-学生与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之间建立的纽带,涉及多方参与。在实施过程中,任何一方的不作为势必造成协同培养机制无法形成闭环。在实际的运行中,有些环节不能完全落地实处,主要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难以参与到部分环节,易形成挂名的形式主义。

三双导师制建设策略

(一)树立双向协同培养理念。在其培养理念上,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通过企业参与课程授课、论文指导、实习实践和项目研究指导等,了解企业和学生需求。校外导师通过参与培养环节,将企业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系统的将理论成果与社会实践经验相结合,助推高校人才的培育,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端人才。(二)构建多元化沟通机制。1.合作单位定期开展交流。高校应定期与企业合作单位共建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协议,定期在培养方案的设计、具体课程的授课计划、学生论文指导、实习实践事宜上建立官方交流机制,依托单位间的交流,对所联合培养方面的问题建立长效交流机制。2.双导师间进行不定期交流。指导同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可以进行不定期交流,对共同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指导。构建交流平台促进校内外导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以学生为纽带开展活动。针对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交叉培养的学生,通过以学生为纽带,开展学术沙龙、专题讲座、校内外导师见面会等活动,以灵活的形式就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平台。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校内外导师与学生可以自由构建QQ交流群、微信群等。通过信息技术达到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交流,解决双导师培养因时空限制不能方便及时交流的问题。(三)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1.明确校内外导师职责。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双导师制度,通过培养单位与联合培养单位共建研究生示范基地的形式,构建教师共同体,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以及在指导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上的各自职责,建立科学的聘任制度。通过对校内外导师的各自职责分工,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责、权、利,理顺机制,契合校内外导师及学生的需求,鼓励校外导师积极参与。2.健全激励机制。对校外导师的荣誉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获得报酬权等做出明确规定,加强协同。通过专业学位副教授职称,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可以取得专业学位导师资格,激励校外导师积极参与到高校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在理顺制度及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实时动态调整,健全奖惩机制,沉淀适合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授予荣誉称号等,调动其积极性。(四)加强培养过程的协同合作。贯彻落实“遴选-管理-监督-质量评价”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协同联合培养单位,在招生录取、过程培养、实习实践和毕业生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按照培养单位及联合培养单位的程序及制度,推动实施“双导师”自动力教学模式。加强在这些环节指导,协同校内外导师研究制定培养计划及实施,通过多方融合形成最大合力,使双导师制度落到实处。

总之,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双导师制将不断完善,MBA教育作为与企业结合最为密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双导师制度,可以有效推进高校与企业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协同,实现共赢,完成教育之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若干意见[EB/OL].(2009-03-19)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

[2]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曹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01):103-108.

[3]胡楠,赵长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19):3-4+9.

作者:刘召山 李焕荣 张均燕 单位:1 广东财经大学 2 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