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研究

时间:2022-12-18 09:59:45

导语: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研究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尤其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不同专业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多方关注。其中,工商管理的教学改革尤其显得特别紧迫,这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为企业输送人才这一特性所决定的,而企业作为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前沿阵地,是最能够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并推动整个社会创新转型的领域。换而言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专业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必然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阵地。然而,国内的大多数研究成果均是围绕国家级重点高校对“高精尖”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而对于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应用型高校和民办高校,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显得望尘莫及。由于办学定位的差异,使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则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人才培养理论素养上不如211和985高校,在应用性技能上比不上职业院校,这对地方高校形成了巨大挑战。因而,对于在夹缝中生存的地方高校而言,如何培养具备创业创新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就成为急待解决的难题。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分析

当今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存在两类不同的目标:一是培育企业家;二是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态度、行为和技能。从国外知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的形成无不是受其所在地区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交互影响,并结合各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学生需求特点而形成的。国外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化已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定位,其定位路径如图1所示。根据以上定位路径,我们以西部地区的应用型高校为例来说明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如何合理定位。首先,应正确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个体的力量被放大,所有社会成员微小的改进和创新所形成的互动便可以使得社会出现重大的变革。因此,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所有学生一毕业就走上创业的道路,而是无论他们是否会选择创业的道路,他们都有能力在今后任何快速变化的时代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通过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促使学生将精神文化内化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当社会成员均能够在日常点滴的行为中贯穿创新,那么这将足以推动巨大的创新洪流的涌现。从这个角度看,国家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是仅仅盯住那些完全革新的、“高大上”的创新领域,而更重要的是将整个社会的“大创新”融入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每一个“小创新”当中去,形成一种创新型社会的氛围。从地区经济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入和产业升级换代的过渡时期,市场变化十分迅速。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较东部落后,市场中仍以传统型的商业形态为主,高新科技企业相对匮乏。西部企业的创新模式大多以引进、模仿和跟进发达地区的经验技术然后加以改进应用,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仍处于萌芽阶段。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意义还在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创新创业精神、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转变以求“铁饭碗”、“终身保障”为导向的择业观和僵化的办事理念,为地区培育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新社会成员,提升地区经济效率。从地方高校的定位来看,西部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主要定位于为本地区输出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培养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相较于国家重点大学而言,地方高校在前沿领域的创新领处于弱势,创新创业教育应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对领先技术的应用和改进、运用创新思维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管理方法和制度进行思考和改革的能力,力求应用型的创新,力求务实,服务于地区经济。从培养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来看,地方高校的学生理论素质上不如重点大学的学生,对“不实用”的知识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实践性的工作和参与社会活动,乐于接受新思想、突出自我价值,并渴望了解未来的职业环境。这就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体现出对所有学生“有用”这一特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传授能够解决专业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创新技术和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当今社会由于创新而正在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综上所述,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立足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意识、技能和素质,以培养内部创业者和革新者为首要目标,采用“创新追随者”策略,学会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引领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模型的构建

胜任素质模型(CompetencyModel)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等一系列要素的组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它将个体素质划分为漂浮在海洋面上的冰山,分为面上的显性素质和面下的隐性素质。显性素质便于测度和调用,较容易通过短期培训来获得;隐性素质不容易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难以觉察但却更为关键,并且隐性素质决定了显性素质。冰山模型至上而下的层级依次是知识、技能、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其中知识和技能属于显性素质,其它属于隐性素质,越往下层的素质越稳定、越不容易在短期培训改变。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教育最早是加拿大教育家提出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育模式。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对素质模型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改革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杜岩、王鹏通过统计分析构建了包括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力四个维度的工商管理类专专业胜任力指标体系;米传民、张婷从学生能力需求的角度,通过因子分归纳出工商管理专业需培养的九个能力模块;周勇、戚靖通过访谈法、关键事件法等总结出包括知识、能力、人格三个维度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素质模型;黄爱华、柯燕飞构建了包括知识、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内在素质为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综合素质模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标上的研究主要有:美国创业教育协会与就业和培训局制在2009年制定的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涉及所有职业领域的创业胜任力模型,共包含3个部分9层能力指标;周伟、黄祥芳提出包括创新创业人格特质、认知和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刘有升、陈笃彬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的冰山模型;李勇提出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模型。文章参考了国内外一批较高质量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以及创新创业人才能力模型,经过与企业人员、校友、专业人士进行访谈,经归纳分析,整理出创新创业理念引领下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冰山模型构成要素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创新创业理念下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模型与传统的、处于稳定环境中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模型相比,对一些素质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这些素质包括对动机中创新创业内驱力、冒险精神,人格特质中的洞察力、想象力,能力中感知创新能力、商业创造力、激发团队激情、冲突解决、知人善任、总揽全局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改变是为了能够适应在创新创业浪潮下不确定性较高的商业环境。

三、创新创业引领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面归纳的素质模型,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显然比较缺乏培养创新创业素质相关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加入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显得十分关键。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知名高校比较常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名称和主题进行收集和概括,这些高校包括麻省理工、斯坦福商学院、百森商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整理如表2所示。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原本的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在内容上本身具有重叠,很多课程没有必要另外开设,而只需要将体现创新创业的内容增加到相应课程中、或者是通过在课程中增加专题的方式,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即可以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例如创业财务的内容可以融入财务管理课程中,创新战略可以在战略管理中讲授,创业营销与竞争可以融入市场营销课程中,领导者团队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或者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作为专题,而创业计划书写作可以融入经济应用文等等。所以,从课程体系上看,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必要新增很多课程,少量新增课程可以是创新创业导论、创新思维与技术、企业咨询或者特许经营、新技术创业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显然,显性素质的培养和隐性素质的塑造往往是分不开的,在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重要的是怎样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中反映学科新热点、专业领域中的新问题、新方法,如何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教师以创新精神和方法来传授专业课程,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往往比课程体系重塑显得更为奏效。创新创业引领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显性素质的培养比较容易通过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得以实现,而隐性素质,即角色、价值观、自我认知和动机的塑造则需要通过贯穿四年的实践性环节才能得以实现。根据前面对隐性素质分析,地区高校围绕对商业实践的创新者和改良者、内部创业者这一角色定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的行为和意识融入学生的点滴生活和学习中,包括各类商科类的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企业调研与实习、各类社团和文体活动、实验教学和专题专题讲座等方式,将学生课堂学习的创新能力通过课后实践得以磨练,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基础素质和技能。学校应积极组建跨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特定项目,并配备跨学科的教师指导团队,以增强学生对不同专业的理解能力,扩展视野。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必须协同配合来保证实施效果。另外,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科涉猎面广而不精的问题一直存在,而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又更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应当在强调学生综合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个体在某个专项职能管理上的优势。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应当考虑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的意愿,另一方面应结合目前地方经济的需求特点来灵活设置不同方向。以广西地区为例,该地区由于制造业不发的,企业多以商务贸易类型为主,市场需求较大的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可考虑在大三之后开展面向此三个方向的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由于分方向的培养模式较为灵活,可及时根据地区经济需求来适时调整培养方向,真正体现工商管理创新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相结合,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作者:王秋璐 杨宇 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