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发展趋势
时间:2022-04-02 09:05:48
导语: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发展趋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本科工商管理学科由于扩张快,存在着严重的教育质量下滑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丁•特罗认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依然会以各种方式存在。但不无忧虑地指出,“在平等主义的风气超出对机构和部门高质量的承诺的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伴随扩张出现整体水平下降,而不是本能地对扩张加以限制使整体水平上升。[1]在我国一些高校中,这种情况在不同程度地发生。高校精英教育的衰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一、精英群体与精英教育
在不同的语境中,“精英”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美国时代周刊编辑威廉•亨利在《为精英主义者变化》一书中认为,即使在美国许多人也厌恶精英这个字眼,“在当今玩弄辞藻的人看来,只要给对手扣上精英分子这顶帽子,就足以置对方于死地。”该书的译者也介绍,当《洛杉矶时报》影评家杜伦对《泰坦尼克号》有所批评时,导演卡梅隆就怒称杜伦为“最恶劣的狂妄自大型精英分子”。精英主义者们所标榜的精英,往往是那些拥有高阶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人群。正如威廉•亨利引证的:《兰登书屋大词典》把平等主义描述为“主张、源于或其特点是人人平等”,给精英主义下的定义是“笃信或实行精英统治”,或次义项:“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认为,提倡精英主义是为了充分奖励成功的人,大力提倡曾经导致社会进步并可能有助于今后进步的种种思想,从而使整个社会获得成功。[2]精英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主要是宣扬精英统治的合法性,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学者帕累托、莫斯卡等。精英主义早期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精英的界定方式:既可以按照社会阶层划分,也可以按照能力划分。如果按社会阶层划分,精英阶层就是指那些握有权利、享有财富的社会阶层。如果按能力划分,精英则是指那些知识、智慧、个人魅力卓尔不群的人。例如,帕累托认为,精英应兼具“高度”和“素质”两方面的要义。“高度”是某种可以客观判断的成功的标准,如职位、财富、得分、声誉等;“素质”是指人的才智、才干、内涵等。[3]迄今这些“精英”群体的界定方式依然为许多学者所遵循。虽然精英主义作为一种反民主的思想潮流已经消沉,但是社会精英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些学者对现代中国的精英群体进行了划分,他们认为我国现在至少有三类重要的精英群体:一是经济精英群体,是指中大型民营企业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中大型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一些群体当中的高层人员。二是政治精英群体,是指政府部门的中高级公务员、部分准政府组织———社会事业单位中的中高级职员。三是知识精英群体,是指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4]我国教育学家王建华认为,“精英阶层”代表了一个社会最优秀的头脑,而高等教育机构是精英的主要生产地。他引用马丁•特罗的话对精英教育作了进一步解释:“在当前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精英形式不再一致,不再以试图使人们获得一种普通道德与文化观念,努力形成智力与情感、态度、品质为标志。它可能仍旧尝试传播技能与知识,但那不是我们已用来定义一种教育和正经历这种教育的一种学校的‘精英高等教育’的形成原因。”“在这个意义上,精英高等教育机构是专为提高抱负及实现抱负提供社会支持及智力资源而安排的。”[5]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则指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包含了一定数量的精英教育,两者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都是“科教兴国”战略必要的组成部分。[6]研究性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目的当然是培养管理精英,这一点在许多高校管理学院的使命陈述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例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创造知识,培育领袖,贡献中国,影响世界”为使命。复旦大学管理学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又深谙中国国情的管理专才、学术精英和社会领导者。南开大学商学院的使命则确定为:引领创新,服务社会,培养允公允能的管理精英。这些使命陈述明确表达了这些学院教育工作者对工商管理教育事业本质的认知和办学的理想,也是他们设计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依据。
二、精英教育与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培养精英是许多高校的理想,但大学生并非一走出校门就会成为社会精英。无论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才能,将来可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当他们走出学校时必须能够适应一定的工作环境。工商管理学科的本科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企业,因此,高校对管理精英的培养必须考虑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对于管理人才,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为标准,从就业或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的角度,归纳出的人才。简单的网络检索就可发现,我国对专业管理人才如财务管理、物流管理、项目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细分专业的人才,都有着强劲的需求。因此有学者建议,高校应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有些高校也在探索专业细分化的方式。二是人才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高校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过程。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强调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7]大学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绝不是成为那种完全定型的、高度专业化的专家,而是在进入社会后,凭借自己的独立判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社会需求,继续学习、提高,从而成为能够担当其社会责任的人。基于这种认识,可认为高校(至少是高水平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指针。著名教育学家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一书中指出:“大学应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大学也不是风向标,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8]这里所说的需求,应是社会的根本需求,即对有志向、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的需求。我国的工商管理学科的精英教育,也应服从这样的专业目标。为了解企业对“985”学校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我们采用焦点小组方法,于2014年对四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以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参加调研的企业代表为中粮集团、用友软件、大通集团、天士力集团的现任或前任人力资源总监,他们都直接参与过对“985”学校学生的招聘工作,非常熟悉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从这些大型企业对国内知名高校学生的要求,可看出其主要观点。(一)中粮集团在天津招聘大学生,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是首要目标。整体看,南开大学的学生素质不错。企业更多看重的是学生的基础素养,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反而没有太多的要求。企业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少,对学生的要求是有兴趣、对商业有感觉,这是前提;然后,要有较好的素质,如喜欢与人打交道,有亲和力、协调和组织的能力。从近三年招入学生的发展看,较灵活的学生成长得更快,也更容易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同。(二)用友软件北京总部负责研发,以研发人员居多。总部招聘以专业性人才为主,定位于“985”院校专业对口的学生。地方分公司更看重复合型人才,因为地方公司定位是专业服务机构。近两年,在天津财经大学招聘的学生更多一些,因为用友是财务软件起家。从2015年开始,招聘开始控制规模、提高要求,宁可花更多钱招一个素质更高的。对人员要求的排序:第一是基础素质,宁可薪酬5000元招一个南开大学的学生,也不愿薪酬2000元招两个“三本”的学生。第二是专业,在财务、供应链等某个领域起码有专业性的知识。第三是灵性、可塑性,因为要与人打交道。第四是韧劲,希望他能待得住。(三)大通集团该公司的文化特点是书卷气较浓、重文化。在招聘时,一是看重学生的人品、修养、层次,要好读书。二是学生要有灵气,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对自己想干什么很清楚。学生在校期间,最好考虑好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把未来想清楚。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学生的期望是成为公司未来的中坚力量。三是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己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担心的是陷到专业里拔不出来。因此,学生必须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处理问题要能变通、有悟性、能灵活运用理论。(四)天士力集团该公司认为,从本科生到企业的表现来看,学校不能再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从本科教育上看,应提高情商、逆商。学生入学选专业的迷茫,被分数绑架,不可能学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爱好的孩子成长的快。现在,大部分人不能按照爱好选专业。根据统计,大学毕业后60%—70%未从事本专业,因为学生一开始就未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专业。20174/这几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的共识:一是企业到“985”高校招聘学生,是因为对这些学生有着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企业未来的骨干;二是企业希望招聘有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三是高校的基础素质教育比专业教育更重要。例如,大通集团的高管特别提到香港大学的课程设置,他说这所大学50%的课程都是通识教育,专业课的数量并不多,但毕业生很受社会的欢迎。为了验证这些观点,课题组又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力资源专业的教师(其中一位兼任上海大飞机项目的人力资源副总监)进行了交流,他们的看法与企业表达的诉求完全一致。我们可进一步推论:综合素质(包括基础素质、人品、情商、修养等,成为复合型人才)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获取的。综合教育家的观点和当前商业实践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得出结论:基于通识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是工商管理精英教育的核心,也是所有本科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中亟需加强的方面。
三、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际上,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正在发生转变。一些“985”院校忽视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深化、素质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导致学生缺乏探索意识、理论基础薄弱、社会阅历不足、缺乏独立创新精神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培养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许多高校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对复合型人才的定义,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一种认识是,把复合型人才解释为一专多能,或者说以多种专业知识叠加方式培养出的人才。按照这种理解,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让学生选第二专业、第三专业,这势必导致专业教育的极端化。另一种认识是,如《人民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所述———《培养复合型人才需加强通识教育》。这篇文章的作者强调:“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让人在学到各种知识的同时提高心智,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具体来说,通识教育更侧重于提高人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判断能力、价值辨别能力。有效的思考一般从逻辑思考开始,同时包括更广泛的智力技能,如对复杂多样、变动不居的世界的理解,以及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想象力。通过有效的思考,人们能全面、准确地体察周围的世界和人性的幽微,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健全人格。”[9]可以说,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学科本科教育发展最重要的趋势,是近10年来一批高水平高校对本科通识教育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通识为本、专业为用的新模式。例如,2005年,复旦大学设立了复旦学院,负责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2006年,南京大学将匡亚明学院的招生规模扩大到500人,开始由试验班模式转向“2+2”(两年通识教育、两年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模式。2009年,中山大学开始在全校推行新设计的“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方案。201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公布了该校的通识教育长期规划。2014年9月,清华大学新雅学院正式成立,学校明确该院作为清华的通识教育实验区。与通识教育实践探索同步,国内学者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课程体系、实现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也日趋深化。复旦大学教务长在说明该校通识教育新方向时指出:“既然知识的宽度不能完全满足当下人才培养的需求,那么更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包括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发问。”由此可见,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是把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0]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通识教育尤为注重对理性思维的培养,希冀在学生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的方式,能够识别出偏见和逻辑错误,能够宽容地对待和理解不同的观点,能够对“自我”进行反省。具体讲,“完全人格”要求人们理性地认识当代世界,要求大学生具有比以往更为深刻的历史认知能力、文化认知能力、科学认知能力。(一)历史认知能力历史认知能力就是要学会历史地看问题,从历史演进的趋势中洞悉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现代世界虽然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形态,但是事物的变化并非全无规律可循。人们只要正确地认识过去、认识驱动变化的力量,就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的未来。对工商管理学科学习来说,历史认知能力同样重要。仅在管理学理论中,就不难发现一些通过历史认知而归纳出的理论观点。例如,阿贝纳西和厄特拜克通过对一些产品百余年的发展演化,提出了“主导设计”的概念。加里•哈默通过对历史上管理方式演化的回顾,对管理创新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了界定。(二)文化认知能力文化认知能力就是要通过把握人类文明的内涵,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共存时代,保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无论是无端的文化自卑或文化自大,都是无知的表现。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种无知都会遮蔽人们的视野,使人无法认清事物的真相。(三)科学认知能力科学认知能力就是通过提高科学素养,学会区分科学与迷信、伪科学的知识,理解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在知识爆炸且飞速传播的时代,真相与谎言、科学与迷信混杂在一起,有些谎言披着华丽的科学外衣,有些对科学成果的宣传因为夸大而变成谎言。为了认识现代世界,人们比以往更需要科学知识,也更需要坚守科学精神———合理怀疑,独立思考,尊重事实,探求真知。通识教育不仅是对完备人格的培养方式,也是专业教育的基础。这一点在工商管理学科表现的尤为显著。例如,著名的科层制理想型,其实是来自马克斯•韦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工商管理学科讲授的组织理论,也是建立在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又如,埃尔顿•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实际上受到了人类学的启示。这些事例表明,通识教育与工商管理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加强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更扎实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努力方向
(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在信息多元化、科技高端化的现今,社会多数活动依然是在人的主观支配下完成的,理性思维对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愈发重要。理性思维要求人们掌握一组认知当代世界所必须的、具有融通性的、可以支持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即通识教育中传授的能够提高人的历史认知能力、文化认知能力、科学认知能力的知识。理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在美国通识教育中表现为“经验推理”(Empiricalreasoning)、伦理推理(Ethicalreasoning),占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八大模块中的两个,其内容是逻辑及其应用。属于“经验推理”的课程主要有统计学、可能性理论、数学、逻辑、决策理论等,其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认识人类易犯的推理错误,将逻辑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之中。“伦理推理”是重新对现代社会中的自由、正义、平等、民主等基本概念进行审视,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检验,探索、发展政治和道德方面理性决策的方法。(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对新事物的学习力和接收能力随着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的快速更迭和发展,未来的管理者将面对高度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环境。因此,较强的吸收能力、学习能力是适应和应对这种环境的有效保障,而这种学习能力应基于宽广的知识背景和各种基础技能的熟练掌握上。(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形成与团队成员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协商共进的团队意识,能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快速融入团队集体,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具有将团队凝聚在一起的强有力的领导力,从而在未来有效开展工作。(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主要是由批判性思维驱动、以科学精神支撑的对创新性见解的追求。(五)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学生具有积极心理品质,就能够在高强度的紧张环境下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消解负面情绪,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作者:王迎军 王 革 单位:南开大学商学院
- 上一篇: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 下一篇: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构建课建设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