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2-01 09:10:16
导语:“工学结合”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工学结合”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是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的,以实践为主要宗旨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当前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就“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发展,为工商管理专业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专业化标准的培养,并明确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教育。现阶段各大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成为了整个工商管理专业较为重要的教学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对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一些院校在实践环节中由于设备、资金、师资、环境等方面的设置不够逼真,使得实践教学未能达到预定效果。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工学结合的模式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未来职业规划。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工学结合的成功教学经验,普遍应用于我国的高职院线中,该模式的培养人才教育形式可以归纳成工学交替、2+1、订单等。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一些企业业务内容有明显的季节性、时段性的需求,使得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而学校方面课程安排都比较固定,想要配合这些企业的实践学习就必须打乱已经预先安排好的教学计划,使得学校和学生陷入两难境地。一些企业为了配合政府和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但由于客观原因企业提供的实践职位往往只是一些基层空缺职位,工作内容繁杂、薪水较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进入企业实习的期望值下降。面对日益丰富的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模式渐渐暴露出了其弱点,没有健全的工学结合制度、校企合作机制,使得校企合作变得徒有其表,企业仅仅提供实习岗位,而学生实习的目标却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并未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思路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需要不断对模式中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优化,一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评价总结、创新发展、再评价总结,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评价总结是创新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高校方面需要对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性的认识和分析,理解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再对过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尝试打破旧的模式中的形式结构、制度等方面,这一阶段中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已经形成的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非常熟悉,他们不愿承担创新发展带来的风险责任,要创新发展就需要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较为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入手,从实际教育工作中进行客观证据的搜集,不仅是教师和管理层意识到创新发展的必要性,还可以加快创新实施的进程,所以在这一阶段可以建立良性的沟通渠道,开展教师和管理层之间的对话,相互传递信息和意见,消除心中的抵制情绪。创新发展是第二个阶段,即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展开的工作,这一阶段需要相关负责人对高校管理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趋势的阐述,再指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得到高校管理层的认同,再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全体教师的智慧设计出适应于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操作细则,形成新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过程需要多部门和领导的通力协作,若有一方持反对意见,创新发展的进度将遇到阻碍,所以这一阶段可以在顺应相关部门的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听取工商管理部门教师的相关意见,综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进行合理、科学的制定,鼓励教师和管理层积极参与,避免个人主观意见专制,从多重角度对创新策略进行检验和选择。再评价总结是创新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不仅是对第二阶段的巩固和强化,还是对第一个阶段的重复,这一阶段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变化导致新模式中结构和管理中的不稳定,这些问题都可能致使创新发展失败,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及时对实际运营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正,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稳定性,增强教师和管理层参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的信心。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策略
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可以从实训的真实情境化和协同互动能力培养着手。对实训设施进行完善建设,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申请相关教学优惠政策,引进实践教学相关的师资力量,建立应用型课程的研发小组,确立实施项目负责人,对模拟实训的地点进行建设和规划,逐渐形成相关实训基地群。需要建立必要的企业内部工作环境和模拟实训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工作关系环境,通过模拟企业组建、运营等过程,对实训内容进行开发,建立企业实际运行流程,将所有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包括企业的注册登记、组织机构构建、运营规划、项目计划、企业相关制度建立、管理等多项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经营可能会面对的各种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建立起工商管理意识和全局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达到深刻认识企业运作流程的目的。在实训中将每个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模拟岗位中,并进行模拟实训操作,实训中的每一个模拟岗位都是相互关联的,若其中一个岗位发生纰漏则整个模拟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这种互动式的实训方式让学生懂得团队协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实训教学中的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从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过渡,最终提高学生工商管理的能力及综合素质。除实训课程的建设外,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模式的典型教学方式,将校企合作的程度进行深化,杜绝表面意义的仅提供岗位形式的合作。学校和企业应该构建完善的实习机制,其中需要明确学生实习的管理安排、专业是否对口,对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准入审核,审查企业经营范围的合法合理性、社会声誉和实习岗位提供的人才培养可行性等,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在遵守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前提下,安排合适且固定的管理人员,对管理办法进行权责划分,制定科学、合理且符合学校教学目标的实习计划,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可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还能有效地获得专业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学校的每个学年之间都会存在假期,从自愿原则出发,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学生假期实习岗位,形成工学交替,并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形式,以此惠及每一个学生。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可以加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从学生入学开始,将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进行细致划分,将学生基础理论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一学年或延长至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到第二学年下半学期开始则主攻实践性强的课程,这样既不会与企业安排相冲突,也不耽误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还能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年帮助他们较好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终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结语
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研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人才培养要求提高的必然趋势,通过合理地、科学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确保学生能顺利从学校过渡到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朱庆华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傅宏.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6,(18):165.
[2]雷大刚.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2):22-23.
[3]刘洁灵.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