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高职工商管理论文
时间:2022-02-22 09:26:09
导语:人才培养高职工商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偏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具有较高人文素养,能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然而随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呈现层次性和阶梯性的特征,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朝硕士或博士生转变,高职院校处于较低的层次,人才培养定位应与社会行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2.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从课程设置来看,大部分是理论教学。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教学安排上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实践环节很少。国内很多的现行管理方面的教材都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然而,外国的教材引进国内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国内院校的部分教材还是国外很陈旧的知识,当代国外最新的管理理论知识,并未及时传播到国内。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这些理论知识,是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3.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完善理论教学的不足。但与院校合作的企业,基于经济角度的考虑,责任大于回报,导致合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多数校企合作属于短期的,不规范,靠人脉资源维系较低层次的合作。学生去企业实习,只是仅仅了解企业的工作形式,未能真正深入了解企业的全面工作运作流程,导致学生在企业未能得到有效地锻炼,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4.专业设置毫无自身特色。工商管理专业不同学历层次间的培养目标设置没有明显区别,从而导致培养人才的特点不够鲜明,没有层次性,缺乏自身的特色。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看,范围很广但不集中。一般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都要学习:公司理财、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等等,即什么都要学,但什么都学不精,缺乏知识的纵向深入。很多学生求职非常迷茫,感觉什么都懂一点点,但具体到某一工作岗位,往往无所适从。因此,专业设置没有自身的特色,这样培养的人才也毫无特色可言。
二、完善现有培养模式的若干建议
当我们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由包分配转变成自主择业时,如何培养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高职管理类人才,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
1.界定高职类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也在明显下降。高职学生是高招最后批次录取的,分数较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有区分,把曾经培养目标为高素质的高端管理类人才,转变为与实际的生源,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来适应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即高职培养目标应界定为在工商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连锁经营、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及管理咨询等中基层市场或销售类岗位。这样培养目标,能够为高职管理类毕业生指明了就业方向,同时能够更好的与本科教育及本科以上层次教育区分开来。此外,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详细,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相符合,从而使我们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更切合社会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把高职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
2.教学方法的创新。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不同课程,交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层面是课堂教学层面,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角色演练、专题式研讨、演讲、辩论、情景设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学习环境,突出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角,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互动。第二层面,课外教学层面,把专业课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例如,在《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专业课程第二章选址与设施布置教学中,有课外实践训练模块。假定你所在学校的旁边有一家小餐厅需要改进它的布置(自己观察并选择一家),请收集相关数据以帮助这家小餐厅出谋划策。实训的目的:通过参观小餐厅的服务状况,来规划小餐厅的整体布置,以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周末的时间,做这项实践活动。通过在小餐厅,对其客户资源、服务状况进行客观调查,然后画出一张布置图,完成之后,将布置图放在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这项实践活动,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岗位,为将来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信息平台、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等媒介与学生建立互动桥梁,加强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并随时指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第三个层面,打破传统课程各自为政的格局,加强各个专业课程的良性互动,使管理类学生能更好掌握整个企业运营管理的过程。
3.进一步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应改变以往传统的应试考试模式,突出体现本专业实践性的特征,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试和评价体系。首先,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改变以往以教师评价为重点的模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班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动态性、过程性。评定的指标尽量做到细化又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评价的内容应体现综合性和专业性,尽量避免考“死知识点”,既要考核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测试。再次,考核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开卷和闭卷结合,笔试和口试结合,平时作业和期末测试结合的综合性考评体系。此外,要改变学生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应结合具体专业课程,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自身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考核,使专业课程与企业实际运营有机结合起来。
4.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就业率。随着大学生就业从计划走向市场,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学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占主动地位,建立一批相对稳定、不断发展的就业基地。基本做法: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寒暑假,大三学生,不少于两个月,鼓励学生去实习单位实习和锻炼。和实习单位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努力促成和建立,实习、就业一条龙的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同时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和理念,运用到学生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企业培养适应性人才。此外,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主动邀请用人单位前来学校参观交流、实地考察、洽谈合作事项、召开招聘会等,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作者:杨蕾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 上一篇:消防安全管理烟草企业安全生产论文
- 下一篇:经济发展工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