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本科生应用能力培育
时间:2022-08-03 11:25:06
导语:工商管理本科生应用能力培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在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820所普通本科高校中,就有超过60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而且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培养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身处就业市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却常常有这样的纠结:对于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面对需求量很大的就业市场却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不愿去设想今后的专业发展;而对于急需管理人才的用人单位,又很难发现既拥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又具备上手快、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同样的问题也在困扰着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由于国内高校实践环节的普遍薄弱等客观原因,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国内企业的现状了解不足,也正是这种原因致使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以后工作的适应期过长。鉴于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相对于“科班”出身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大多企业更青睐于从生产、销售等工作一线逐渐成长起来的“半路出家”式的管理人才。因此,不可否认,当前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学校教育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第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定位模糊。理论界对于工商管理教育目标的界定主要有精英说、职业教育说和通识说。精英说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在于培养具有高度经验理性、职业道德和职业品格的工商管理人才;职业教育说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在于提供职业教育或职业训练;而通识说则认为工商管理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应当是一种通识型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直接影响了高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1]。
第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从各专业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整体教学情况来看,理论教学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部分,实践型课程和实践教学诸多环节是培养工商管理执业者基本素养的理念尚未得以确立,实践教学地位较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在规划、投入上与实际需要脱节。实践教学规划往往是缺乏整体观念,需要什么建什么;实践课学时相对于理论课学时略显不足;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毕业设计选题理论性较强,偏离实际;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形式单一且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不足;等等[2](P.163)。
第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集中体现在:一是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进而导致课程体系僵化雷同、千篇一律;二是课程结构不完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比例不合适,限制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三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的实践脱节[3]。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里过多地强调了课程体系自身的完整性,专业性不突出,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数量不足,针对性也不强。导致学生对学科发展和建设缺乏必要的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完成本科学习任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难免在就业市场上遭受冷遇。第四,师资队伍自身的局限性。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素养,特别是教师的应用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引进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时,由于受到当下流行的大学排名、教育评估等要求的某些指标的影响,通常注重的是引进的人才是否拥有高学历、高学位,而对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工商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却并不在意。有些应届毕业的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掌握的管理知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基础上,对于企业实际需要的应用能力,他们也只能是雾里看花、纸上谈兵了。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应用能力的紧迫性
1.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的应用能力强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来自于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的调查结果表明: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总体来看,意愿仍然较强,91%的单位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有招聘意愿。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意愿更为强烈”。从长期潜在需求来看,这一需求量将会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并发生裂变,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对各个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正在迅速增加[4]。这些首先要归功于伴随我国保持了30多年来快速增长的GDP,而在不断进行的一系列的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营模式的改变的进程中,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持续增加的需求;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近年来国内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也迫切需要专业化管理的助推;第三,专业化的发展,促使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从事新型农业经济的职业经理人,他们这也拓宽了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空间。
2.提高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就能力结构而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运用科学的立场和观点来观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5]。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正在从原有的“以教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以学为主”的阶段。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成现实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并熟练地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成为现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高等教育应该对学生进行重点引导与培养的一个方面。在今后的工商管理教学中,应加大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主动转化成相应的技能,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平台进行实际应用,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提高应用能力的思想意识。将应用的学习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理念当中,从思想上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6]。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
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因此,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2](P.163)。这一培养目标的明确,不但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而且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2.强化实践教学在应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和薄弱环节。教育部于2007年签发的教高(2007)2号文《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并对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提出具体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这也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目前,已有不少院校针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并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具备较高水平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赖以生存的根本。去除传统的、过于宽泛的理论教学中冗余的理论灌输,代之以实践性、职业性强的开放式的现代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3.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
培养具有较高应用能力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强调侧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密切关注行业发展的趋势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科学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满足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第二,充分了解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修订和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具有灵活性;第三,不断完善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以提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效率,缩短学生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第四,课程体系设置应包含足够的以学生自我锻炼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打造理论知识渊博、应用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师资发展并不均衡,其中不乏高学历、高学位者,也有业界实战高手,当然也存在少数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打造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首先是要重视骨干力量培养,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在学术研究、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成为培养师资的重要力量;其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研究和交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验,倡导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第三,要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鼓励教师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从管理实践环节中了解和掌握企业运行及经营管理的最新信息;第四,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使教师了解和掌握有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 上一篇:工商业人才素质培育方式
- 下一篇:本地化实践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