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刊的工商管理年度述评
时间:2022-02-26 12:47:00
导语:管理学刊的工商管理年度述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11年《管理学刊》工商管理栏目刊登的文章虽然种类繁多,但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研究,三是金融证券管理研究。
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发表的文章,有家族企业接班人培养机制研究,也有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有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研究,也有区域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还有用人才测评的基本原理以及用数学模型对私营企业招聘选拔员工进行分析。
在家族企业接班人培养机制研究方面,徐志坚和曹圣认为,“在家族企业的继承制度中,‘子承父业’机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且占主体地位,有其存在的坚韧性与必然性”[1],并从培养机制、协调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显然,在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培养方面,对家族中思想素质好、经营能力强的人员进行培养,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问题在于,在我国,并不是所有家族企业都有合适的接班人。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就需要另寻路径。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就有把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先例,这种经营模式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当然,把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虽然经营成本高了些,但是总比经营能力差或没有经营能力的家族人员去经营强得多。另外,在寻找职业经理人时,必须对其是否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行考量,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在家族企业没有合适人选情况下做出的最佳选择。
梁誉对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大力开发我国老年人力资源,不仅可以填补我国高技术岗位的空缺,而且可以发挥老年人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如果对老年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必将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2]。20世纪末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为了让老年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余热”,国家和社会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发挥“余热”的条件和营造发挥“余热”的环境。但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时,应该注意3个问题:一是老年人要有健康的身体,并能胜任自己选定的工作;二是老年人要有高级技术职称,并且企事业用人单位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前业务培训,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三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使老年人就业有法可依。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各个领域缺乏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工,而非低层次的普通劳动者。目前我国呈现的“就业难”状况是由于人力资源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匹配引起的,这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并不矛盾。
云鹏从宏观层面对我国新时期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并且认为“观念更新、教育创新、科学评价、事业吸引、待遇匹配、环境优化在人才资源开发中至关重要”[3]。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6月6日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从宏观层面“科学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重大举措,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为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4]。
张志元和郑吉友则从中观层面对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研究。他们主张在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时,要搭建科学合理的实践平台、积极推进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再造、促进劳动力在东北地区的顺畅流动、合理使用人才,为“东北制造”注入新的元素[5]。我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东北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2003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要振兴我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就要有人才,就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而张志元和郑吉友在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除了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进行研究外,余斌和张国玉、王庆锋和王沛还分别从人才素质测评,私营企业招聘选拔员工的数学模型方面进行了研究。余斌和张国玉认为:“人才素质测评……是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必不可少而且又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其实践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其理论性却仍然是不充分的。”[6]
因此,他们运用贝叶斯法对人才素质进行测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人才素质测评理论。王庆锋和王沛用数学模型对私营企业招聘选拔员工进行分析,他们“设定了忠诚度、能力、约束系数、损益系数与要素成本5类变量与常量,构建了企业招聘选拔员工的模型”[7]。但在改变员工招聘选拔的关注点方面,他们认为“对应聘者忠诚度的检测并非是必要”,而“对应聘者真实能力的检测很有必要”[7]。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对招聘者的要求应该是德才兼备,而不应该有所偏废,如果偏废了任何一方,就会损害企业的利益,甚至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涉及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发表的文章,既有从中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研究区域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旅游发展创新、研究发展旅游事业的,也有从宏观方面研究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
李伯兴运用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原理,对开发广西红水河流域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发红水河生态旅游资源的具体对策:坚持原则,确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强宣传,促进生态旅游产业信息的搜集与传播;加强引导,大力培植生态旅游龙头企业;加强协调,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环境[8]。朱晓翔对康百万庄园景区的旅游发展现状、创新发展优势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战略目标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形象创新、旅游市场营销创新、旅游管理创新的“五创新”措施与对策[9]。范玉娟分析了河南省发展露营旅游事业的环境基础,认为要发展好河南省露营旅游事业,首先必须打好露营旅游的产业基础、资源基础、交通基础。同时对河南省大力发展露营旅游事业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尤其是提出了旅游安全问题,表明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者要特别注重加强旅游安全管理的主张[10]。
上面3位作者在探讨区域性旅游管理时,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以实现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以往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大多先考虑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后考虑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走的是“先开发,后治理”的路子。我国的旅游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走这条路是要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的。
郭田田和刘东从宏观层面对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将生态补偿机制引入旅游开发领域,其根本目的在于对旅游开发的有效监管和控制,促进开发者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提升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1]。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建立这种机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我国的旅游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而采用经济手段或法律手段对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掠夺式开发旅游资源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惩处,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趋向正由开发人文景观资源向开发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转化。有限的自然生态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这就使得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加大旅游资源开发的监管力度,切实履行政府旅游部门的管理职能,增强旅游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金融证券管理研究
涉及金融证券管理研究的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会计信息交易机制研究等。
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等的文章并不少见,但运用知识管理技术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文章却不多见。王平和陈柳钦运用知识管理技术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他们在对现有银行信息资源进行交流、共享、整合和挖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交流。同时,建立了以风险指标为管理手段、金融品种为管理单元、经济效益为管理核心的金融风险控制业务系统,对商业银行的各种风险做出科学的评估、分析和预测,为银行管理决策部门及时提供了灵活的决策分析工具和处理机制[12]。风险与金融相伴,避险与银行相随。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华尔街赫赫有名的债券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经历了158年的风雨之后,于2008年9月15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时隔3年,又由于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华尔街又上演了一起金融企业倒闭案,即曼氏全球期货公司于2011年10月31日申请破产保护。这是自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以来,美国发生的最大一起金融企业倒闭案。虽然曼氏公司破产没有当初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对金融市场的破坏作用大,但足以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因此,加强金融风险控制研究,特别是加强银行类金融风险控制研究,对于增强人们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稳定金融市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王平和陈柳钦运用知识管理技术构建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李静和李杰从信息披露不及时与有效市场假说、违规成本低廉使上市公司和监管当局博弈、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与委托关系、信息披露激励机制不明确与其公共产品特性等方面[13],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成因及对策的研究情况来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广度,但从研究的深度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以后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应注重从深度方面进行研究。这对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保持我国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将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频繁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李松从会计信息的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交易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建立会计信息商品交易市场,以价格机制作为杠杆将有助于会计信息的资源优化配置”[14],并根据价格形成的成本和效用原则,建立了价格形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会计信息商品交易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立企业数据库和建立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两个不同阶段的两种交易形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连接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需求者的桥梁或纽带。为了确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商品交易市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其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经过实践的进一步验证。
四、结语
虽然2011年《管理学刊》工商管理栏目刊登的文章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管理、金融证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对今年国内产生的热点、焦点、难点等问题的研究,如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物流管理等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加大组稿力度,使工商管理栏目刊登的文章积极参与到对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中。
- 上一篇:成语教学融合法制教育思考
- 下一篇:完善个体私营的档案管理研究
精品范文
8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