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系人才培育方式革新思索

时间:2022-02-03 06:58:00

导语:工商管理系人才培育方式革新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商管理系人才培育方式革新思索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极为迅速。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工商管理专业所包含的专业领域比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较杂,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很多课程。

我国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高等教育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性强、富于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对专业纵深知识技能的积累却远远不够。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又无所适从,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低。

传统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此,近年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顺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协同式”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2.“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前期培养不分专业,在后期的培养中,学生可以根据对自身、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重新进行专业的选择和定位。

3.“模块式”模式。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细化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创业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优势等情况选择相关模块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具有较深厚的造诣。

4.“校企合作式”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本文利用卢因的三阶段变革过程模型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解冻—变革—再解冻。

第一阶段:解冻。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相关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现实,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并彻底打破与旧培养模式相关的结构、制度、行为等,与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决裂。

第二阶段:变革。首先,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领导应指明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方向,变革的方向必须是全体教师认同的、能够凝聚人心的愿景。然后,由全体教师在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员、组织系统、规范系统以及物质设备系统四大类。成员是主持及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全体教师;组织系统是组织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模式或相互联系的框架,包括学校级、学院级和专业级的组织结构;规范系统包括限制或约束成员行为的学校、学院和专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而组织文化是成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学校风气、远景目标和职业道德等;物质设备系统主要指教学设施(如实验室、教具等)、行政工作设施(如会议室、办公用品、宣传工具等)和信息网络设施(校园网、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法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所在地的企业发展情况)、社会文化认知等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内容包括树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建立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最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全体教师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阶段:再冻结。当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这种模式必须被“重新冻结”或固化,即需要利用必要的强化手段使其固定下来,保持变革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使教师有机会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强化,尽快形成稳定持久的群体行为规范。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解冻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给参与变革的教师带来一定的损失,使他们反对变革。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熟悉并适应,而变革则带来不确定性,教师很难确切知道变革后将是什么情况,因而使他们感到不安全。而且培养模式的变革会改变教师原有的工作方式、奖励和分配制度,教师个人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影响等。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第一阶段,虽然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认识到变革势在必行,却忽视了帮助基层教师“解冻”受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影响,并使他们认识到变革的紧迫性,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变革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使这些教师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阻力。

2.变革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

革的方向及模式的设计一般由学校、学院及专业的领导完成,高校的管理者只将基层教师视作变革的接受者,而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这导致变革的方向认同度较低,变革的执行力差,变革阻力较大。

3.再冻结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忽视了利用强化手段固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变革的稳定,即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了,但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并没有随之变化。教师即使尝试和检验了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也没有获得奖励,而继续遵循原有的态度和行为也不会被惩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名无实。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解决对策为保证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成功,在变革的三个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

1.解冻阶段。为了使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愿意改变现状,实现“解冻”,学校的管理者应让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搜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令人满意的客观证据的工作中,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考虑变革问题,认识到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变革的解冻阶段就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尤其是下情上达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及时将有关变革的完整信息传达给基层教师,并将基层教师的立场反映给各级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如教师态度调查、各层管理者之间的讨论、非正式的提意见座谈会等,及时全面地了解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消除教师的心理抵制,以确保变革的顺利实施。

此外,学校的管理者应注意创造一种开放的氛围,使相关教师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减少变革的心理障碍,提高变革成功的信心。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中,组织气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影响方面,支持性的组织气氛有利于变革的推进。构建有利于变革的气氛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1)教师的个体自主性是指在变革过程中,教师对自身工作决定权及参与变革决策的程度;(2)工作结构是指变革目标和变革方案的清晰程度,以及教师针对这些信息的获得和理解的程度;(3)体谅、温暖和支持是指各级管理者对教师的关心及同事间互相关心的程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应以人本管理的理念为指导,对个体成员进行关注,对成员自身的工作给予较高自主权,提倡员工参与变革决策。

2.变革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在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时,应吸取相关教师的意见,顺应政策和社会发展形势规律。要让所有教师认识到,进行变革是形势的需要,变革方向的选择是科学的、合理的,而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见。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过程中,积极鼓励相关教师参与,并保证教师不致因变革而遭受损失,能够分享因变革而带来的利益。培养模式变革的方案应从多角度、多侧面至少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供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进行评价、选择。

3.冻结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要及时修订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正面强化教师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稳定变革的成果。并且奖惩制度一定要公平执行,因为不公平感一旦产生,就会使教师失去对新培养模式的信任,从而产生不满的情绪,反映到教师的行为上则可能出现对变革的消极抵制。同时系统地搜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获得成功的客观证据,并把这些情报经常地提供给参与变革的所有教师,提高他们进行变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