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企业型社区建造
时间:2022-05-03 04:19:00
导语:谈企业型社区建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德国社会学家裴迪南•滕尼斯首次提出社区这一概念。在当前的社会中各种社区类型并存,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突飞猛进地发展。企业型社区作为一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区类型也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萎缩、到转变的一系列过程。从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企业型社区从文化建设、管理方式、组织职能等方面都已经完成了自身的转变,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不管是与传统企业社区还是和商业型社区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型社区是否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有没有发展的空间,成了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人选择此课题为研究对象,试图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企业型社区;商业型社区;市场经济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社区迎运而生,对政府控制资源分配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浪潮也影响着社区的建设。企业社区作为老的社区模式受到严重的威胁。有些企业社区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而走向了灭亡,而有些因为自身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创新继续生存下去,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得以继续发展的企业社区与目前尚未完全成熟的商业社区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说现阶段企业社区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企业型社区的发展及特点
(一)社区和企业型社区的概念
“社区”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由著名德国社会学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1887年发表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他对社区的定义是: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1]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及其同学将美国学者所说的Community翻译成“社区”,从此社区这个概念在中文中出现了。2000年底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即中办23号文件中做了较明确的规定,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
我国的学者吴缚龙则根据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的空间关系,比较系统地将中国城市社区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传统街坊社区、单一企业型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和演替式综合社区。[3]单一式企业型社区(居民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前苏联的影响。50年代几位苏联学者写过一部著作《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书中分析了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所谓的“新居住单元”,主张将人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从而降低城市生活的复杂性,以保证高效率的社会生产,其最实质的后果是把人变为一部生产机器中的零件,只有依附于某一单位才具有社会经济意义。早期对企业型社区的的研究中,王玲慧指出,单位居住区(她称之为单位部落)是计划社会经济的产物,把单位变成了具有独立性、封闭性、部落乡村化、整合性、传统性特征的小社会。[4]
(二)现代企业型社区的特点
在社区发展的过程当中,企业型社区作为一种具有典型性特征的小区存在着,而且对社区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新老企业型社区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而目前的新企业型社区则又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
过去的企业型社区主要是由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兴办的,政府将手中的资金主要投资在这些大企业中,这样企业就负担起了建设小社会的指责。例如在5704厂作为地处东北的国有大型军工企业,远离大城市以这个工厂为核心,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形成了具备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副食品供应等社会生活体系,拥有14000余名居民。这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政府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也把资源主要集中在了政府的手里。社区担起了建社会的职责。单位形成了“小而全”的自成系统的小社会。由此,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单位人”现象。而“单位人”对于自己所属的单位有着高度的依附性与依赖性、强烈的认同感与安全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过去的企业型社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得发展,难以继续维持。但是一些企业随市场得变化而变化,不断改革创新抓住企业型社区得特点,避免其不足之处,发展它得优势。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富强电力社区为例,该小区属于单位社区,以职工家庭居住区为主,建成于1999年底,总建筑面积175000平方米。小区内建有动力站、物业管理中心、康复中心、地下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为了满足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小区还建设有室内游泳馆、文化娱乐活动中心、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园等。
从两个不同时代的企业型社区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寻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和各自自身的一些特点。
1.社区居民行为意识的封闭性特点
居民行为意识的封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化活动方面,由于企业型社区是一个相对封闭,人员流动性差的社区环境,社区举办的各项文化娱乐活动,从策划、组织、实施等一系列过程中都是社区内部成员自己完成,没有外来人员的参与与沟通,形成一种自娱自乐的模式。所有艺术创造都是由社区居民自己创造。第二是与社会的联系,企业型社区由于受“单位制”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社区的依赖性比较强,习惯于把自己束缚在社区内,过着相对稳定而安逸的生活,社区环境能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不愿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中。
2.现代企业型社区注重硬件建设
现代企业型社区逐步走向市场化运营机制,摆脱了社区办社会的模式,不用负担起一些社会的责任,把医院、食品供应、学校都搬进社区。造成企业无力承担建设社区的能力。我们可以从电力小区中看到,现代企业型社区把侧重点放在了社区的居住环境和娱乐设施上,给居民提供一个良好优质的生活空间和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是他们的目标,设施的建设可以体现出企业以人为本的原则。各项娱乐设施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很多的生活乐趣。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影响到居民对社区和企业的认同感和信赖感,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硬件建设已经成为衡量社区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因此现代企业型社区很重视环境和设施的建设。
3.现代企业型社区市场化
现代企业型社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改革,应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建立新的组织机构的现代企业型社区。在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竞争的大环境激活社区的整体建设,使得社区的发展更注重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社区建设与市场的联系加大,可以摆脱企业的单一管理而是用经济的杠杆来调控有助于社区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将社区建设道路推向了科学化,人性化的时代。[5]
二、企业型社区存在的问题
企业型社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转变,与其他类型的社区相比自身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以下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并与其它类型社区相比较,从中发现问题。
(一)多头领导模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区发展初期政府把所有的社会资源集中到自己手中,这样就断绝了社区自行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对社区的管理拥有绝对的权力,形成企业型社区“一手抓”的管理模式,企业没有设置哪个专门的部门去负责社区的各种建设。因此社区的建设就没有管理者,处于混乱的状态。再加上当时并没有太多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企业也没有经验和足够的能力去管理一个社区,所以早期的社区建设只是一个空谈。
随着社区建设的日趋成熟,企业型社区也在不断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其主要表现为打破了“一手抓”的管理方法,借鉴商业型社区的管理方法,采取多头管理的新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富强电力小区作为新建设的小区在管理上是由居委会、中兴物业公司、电力工会共同承担社区的管理工作。居委会是社区内部自发产生的组织,深入居民家庭及时反映居民的问题和调节矛盾,中兴物业公司是电力公司成立的分公司,不受电力公司管理的是独立运作的物管企业,主要负责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的组织。电力工会是电力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负责代表企业对社区的建设进行指引和规范,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管理。此管理模式结合了两种类型的管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因无力承担社区建设的责任而放弃社区建设工作,也没有完全把权力转交给物业公司使得企业丧失了对社区管理的权力。三者各有自己的责任和权力,它们负责的工作范围有所不同,对社区建设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当出现一个介于三者指责之间的问题时就出现了相互推卸责任,这是多头领导的致命弱点。例如,搞一场文艺活动,三者到底由谁来牵头搞,如果企业没有明确的指示三者间就会相互推拖,都认为不应该由自己负责组织。三者会在“到底该由谁来管”这个问题上争个不休,而忽略掉真正的工作,反而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当三者的权力相当,相互不受牵制时就很容易出现管理的真空状态,无人管理。
(二)资金的不足与浪费
企业型社区的建设资金是跟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企业的效益好投资力度就大,效益不好就没钱搞建设。这样就使得社区的建设资金不稳定,没有连续持久性,社区建设也就没有了稳固的资金保障。而对于效益不等的企业,在资金的利用和管理上会出现两种情况,效益好的企业在资金的利用上容易造成很大的浪费,花大量的金钱去搞社区活动和硬件设施,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工作。但实际上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不能使得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一些社区在搞社区活动时不利用自身的资源来搞活动,而多数去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去搞,浪费财力还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起到凝聚居民的向心力。而效益不好的企业则会出现社区建设资金不足,无力去搞社区活动,没有资金成了社区不搞活动的借口,使得在工作中出现“等、要、靠”的现象。过于依靠企业的资金使得社区组织失去了活力。从侧面也反映出了企业对社区资金的投入没有具体的规划,使得社区建设没有形成长期而有效的建设过程。
(三)企业文化对社区的渗透不足
企业型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与企业文化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两者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包容。这是企业型社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社区建设初期社区的整体性就很强,从文化上来讲与企业的文化是相适应的。由于上下统一的文化由一条主线贯穿在企业与居民之间,居民对企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在社区中容易形成共同的精神。而平时的文化建设活动,可以很容易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中去,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6]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两者不可偏颇。
但是企业型社区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很少去体现企业的一些经营理念和人本思想,使得社区和企业在文化上出现脱节。一味的去创建新的社区文化,忽略自身企业的文化的建设。
而不占优势的商业型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做足了工作。由于商业社区在建设初期是由开发商创建了社区,在这个建设中开发商已经融入了自己的文化理念,后又把社区的日常的管理工作转给物业公司来完成,物业公司又用自己的企业文化渗透到社区文化中去,这样两个企业在文化的定位上就有了不同。两个公司之间的文化定位要达到一种高度的契合才能真正的对社区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他们还是在积极努力的形成统一的社区文化,不断地磨合和倡导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相互统一,也身体力行的去做,例如,在社区的明显地方都会有企业文化的宣传字画,时刻让居民感受到企业文化,从文化艺术活动当中也时常融入企业的文化精神,使得居民从社区中体会到企业精神,以至于提高居民对企业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但是两个目的完全不同的企业,要达到高度统一是很难的。
(四)社区服务不完善和服务意识淡薄
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是一项长期而庞大的工程,必须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才能形成一个完整而可靠的社区服务体系。而企业型社区的社区服务主要是由企业的一些职能部门提供的,没有专门的责任分配,只是做到一些基础的居民服务工作,而且是以福利性、公益性服务为主,有些服务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小部分的费用,这就造成了社区服务缺少资金问题。然而从整个国家的社区服务发展来看,目前经营性服务猖獗,纯福利性、无偿或低偿类服务项目比例明显降低,经营型、有偿性服务项目比例逐渐提高,因此无偿性服务成了企业型社区的一大特色,也成了建设社区服务体系的一大难题。
社区服务建设中员工的队伍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服务水平的高低,体现了这个社区的整体水平。而企业型社区服务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企业为了照顾自己的离退休人员和一些家庭主妇让她们承担了服务人员的角色,外来聘请的专业人员较少,这样一支缺乏专业化管理知识和行业基本素质的人员,从思想意识里就没有服务社区的意识,把自己当作了社区的管理者而不是为社区提供服务者。主要从事的是劳务型服务,一些心理咨询与辅导、精神康复者服务与辅导等专业性、智力型的社区服务难以提供应有的高质量专业服务和强烈地服务意识。
三、企业型社区的发展对策
企业社区因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对各类型社区的发展是一个必要的补充。由于商业型社区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也给企业社区带来了发展空间。但是企业社区的建设应该分类别而言之。效益好的企业(单位)提倡自己办社区,提供给居民一个舒适的社区环境、优质的社区服务、和深入人心的社区文化,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和谐社区,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在企业型社区的建设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需要加强建设,使得企业型社区发展得更好更快。
(一)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模式
为了有效避免管理中出现的真空现象,必须认真做到不断推进居民自治,就是社区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得到发挥,社区各项民主制度健全、规范,居民群众在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切实能够当家作主,形成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大量自治组织的成立有助于社区逐渐摆脱企业管理社区的的模式,而是让社区形成自我管理的模式,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建设和谐社区的积极性。做到社区各种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体制合理,民主协商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共建机制健全,各种家庭、不同人群和谐相处。[7]
例如,电力小区就成功借鉴了商业性社区的管理方法。社区成立了独立的文化站,居民自制的管理机构来负责平时社区的文化活动,文化站由居委会主任担当站长,两名副主任担当副站长,另有7名文艺骨干承担负责人,组织各种文艺娱乐活动。文化站的设立使得文艺活动有了专职的人员负责,作为一个工作部门,文化站主要负责策划、组织、实施系列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有时也承担新闻宣传、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的管理维护等工作,使得文艺活动的举行有了可靠的保障。社区里的文艺骨干都是从居民中选出的一些积极分子,由她们带领着居民成立各种自发的活动团体。这样既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也为社区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资金来源多样化和利用高效化
为了避免企业有能力时多投资,没资金时就不投资的现象。现代企业型社区应设立社区建设的专款,企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设置比较高额的专款,经济实力较弱的可以设立较低的款额,目的是保障资金的连续性。企业不能担负社区的所有建设资金,应当适当放开对社区的管理权利让社区走上“半市场半企业”的经营方式,而应该让社区的一些自治组织去自行筹集资金,增加资金的筹集渠道。社区自治组织充分利用物质资源区组织活动来筹集社区建设资金。[8]例如有些大企业试图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来作为自己的一种宣传方式,所以会积极投资帮助社区搞活动。这就需要社区的活动搞得好能够吸引一些投资商。再加上政府的财政补贴,资金的来源就有了三方面的保障。这种政府搭台、企业赞助、社区唱戏的运作方式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另外,在资金有保障的同时还需要把资金利用到效益最大化,不能只看投入不看效果,每一次的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有严格的预算,把每一份钱都花到有用的地方,这样资金才花得值。商业社区在这方面做得是很好的,物业管理企业是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微薄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所以在建设的各方面都要做到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尽量不造成资源的浪费。[9]现在不少发展商都有一笔专门经费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如新世界地产每年的投入达到了7位数。新世界一向倡导为业主创造优质新生活,社区内不间断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每一次的文化活动都会有严格的控制和精确的预算,把活动的效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钱花在刀刃上,又增添了和谐而高品位社区文化生活。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自身文化特色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崭新的管理文化成为我们的共识。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良好的企业形象会凝结企业文化,融化到员工的思想中,支配着员工的行为,使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的价值观一致,变无形的文化为有形的企业效益。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在传播媒介上的映像。也就是说社会各界对某个企业的映像是从它的企业形象中得出来的。因此企业形象的好会直接可以判断企业文化的好坏。
社区作为企业形象的一部分,应该加大建设的力度,让外来人员一踏入小区就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但所谓的加大力度有些人会认为是搞好环境,娱乐设施等硬件方面就行了,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企业形象地树立并不只是做好表面的工作,而是要以文化为依托,把文化深深地扎入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所以要想建好社区就要有企业文化的渗透。一方面社区在组织活动中要加大企业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重视企业文化对社区的建设。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共同建设势必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企业以建设社区文化为载体,使得企业文化进入居民的社区文化中,形成强有力的精神力量。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可以通过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体现出来。企业文化做到就可以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会是尽心尽力,义不容辞,形成一种无形而坚固的城墙捍卫着企业的精神。
社区之所以可以吸引居民就在于它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目前,全国范围内以兴建“文化节”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在积极的创建当中,提倡各小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已有的资源优势去创建自己的文化节。
例如青园小区,是以医护工作者为主的企业型社区。此小区的文化建设工作紧跟时代的变化,积极学习其他社区的优点,不断以新颖的活动形式来加强本社区的文化建设工作。在全国兴起创建社区“文化节”之时,他们结合自身的优势在2004年3月6日首次创办了“让我们生活更健康”为主题的文化节,通过文艺表演和现场解答的活动形式向社区成员宣传健康知识的活动,吸引了众多的社会成员。文艺表演生动而有深意,现场解答提供给社会成员最实在的帮助。此次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企业型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只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自己精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就能提供给别人帮助。因此这类的文化活动可以长期地组织下去,就像形成法定节日一样,这样有助于巩固文化氛围。
(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和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
服务完善,就是服务设施、服务项目、服务手段齐全,能够为社区居民高度个性化的需要提供满意的服务;企业型社区由于没有市场机制的存在所以在服务体系的完整和员工服务意识上有所欠缺。例如:电力小区在社区服务上只有一些最基本的服务,康复中心、网络服务、送水服务,没有个性化和全面的服务。企业型社区应该加大了社区服务的统筹规划力度,在社区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使服务项目多样化,拓展服务领域,改进了社区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产业化经营,增强社区服务活力,促进社区服务良性发展是重要途径。增设一些盈利的服务项目,如旅游服务项目、送餐服务、订票服务等这些都可以依据社会上的收费标准而定制费用,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所有的事情,同时也为企业减轻了资金的负担,这样既可以筹集资金又可以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但由于社区服务的宗旨是便民、利民,因此,社区内的市场不能完全等同于社区外的市场,多数服务项目只能微利,靠规模经营求得生存和发展。
部分的服务项目可以承包给物业公司,使得服务体系走上市场化运营的模式,这样有了市场机制的调控相应的就给工作人员有了一定的工作压力,自我素质的提高就成了必要。与商业型社区相比这是企业型社区一个很薄弱的环节。商业性社区的工作人员有着高度的服务意识,因为物业公司把社区服务作为第三产业来经营,提倡服务为本的原则。[10]而企业型社区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企业自己退休的人员,思想上没有服务意识,应该使员工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建立专业的员工培训制度和上岗制度,加强培养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通过培训的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建立服务意识。制定严格、周密的规章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合理的奖惩制度来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完善,企业型社区会形成完整的运作体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会占领一席之地,并且能够做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过上面的阐述我个人比较提倡企业型社区建设,因为以市场经济为向导的商业型社区在目前的市场状态下,在居民的满意度上是很难做好的,物业公司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就会存在着商业欺诈和一些不利于居民的行为。所以给企业型社区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空间。针对它的特点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只要发挥其优势,完善其不足之处,我认为现阶段企业型社区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Z].中办发23号文件,2000-11
[3]吴缚龙.中国城市社区的类型及其特质[J].北京城市问题,1992,(5)
[4]王玲慧.定居城市——从单位部落走向社区[J].城市问题,1997,(4)
[5]Davis,Kingsley.HumanSociety[M].NewYork:MacmilinanPress,1949
[6]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7]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9)
[8]Fischer,ClaudeS.SocialRelationsintheUrbanSetting[M].NewYork:FreePress,1977
[9]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1)
[10]周宏泉.物业管理新思维[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 上一篇:国有船舶供应企业发展对策诠释
- 下一篇:漫谈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