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民企拓展问题研讨
时间:2022-05-03 03:29:00
导语:经济区民企拓展问题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融资难;企业规模小,实力偏弱;著名品牌少,品牌知名度低;人才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等。政府和企业应该从破解企业融资难;企业规模小,实力偏弱;著名品牌少,品牌知名度低;人才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等入手共同努力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新一轮发展。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品牌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融资难;企业规模小,实力偏弱;著名品牌少,品牌知名度低;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等。政府和企业应该从破解企业融资难;企业规模小,实力偏弱;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等入手共同努力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新一轮发展。
一、破解融资难问题
融资难是当前许多民营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福建在“海西”建设中大胆尝试,鼓励大企业注资成立信用担保公司,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及行业内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日前刚刚实施的《福建省八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就在金融支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等方面做出了多项规定,对民营经济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更大的扶持力度。
(一)加强金融支持
首先,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基本面良好、带动就业明显、信用记录良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允许将到期的贷款适当展期,帮助其渡过难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其次,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和省级再担保公司的信用增级、分担风险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担保公司互信合作,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
首先,设立省级创业投资资金。通过创业投资方式,对种子型、创新型、成长型的未上市中小企业采用股权投资、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运作方式,引导民间资金投向轻工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项目;其次,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基础性工业,向上游产业链延伸。
目前我省已逐步构建起政府协调引导、银行重点支持、担保积极配合、企业主动参与的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模式;连续4年举办全省政银企会商会议和地方性银企洽谈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设立政银企合作机制。2004年,省经贸委与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签订协议,在闽清建筑陶瓷、福安电机电器和船舶、仙游木雕工艺、晋江制鞋等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中进行贷款试点,至今年9月底已向民营企业发放担保贷款余额2.9亿元;出台《关于组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的指导意见》,落实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扶持政策;从2004年开始,省财政共投入2270万元,各市、县也建立了财政扶持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至2006年上半年,全省共有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12家、注册资本金25.7亿元,为近6000家民营工业企业累计提供担保贷款总额146亿元。2000年至2005年,龙净环保、新大陆、法拉电子、凤竹纺织、七匹狼等6家民营控股公司在沪深交易所发行新股并上市,源光亚明、新意科技等38家民营企业通过红筹股形式在香港、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十五”期间,我省民营企业上市共筹集资金约71亿元,使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得到迅速提升。2006年8月,省经贸委与省农发行合作开展的农副产品加工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试点正式启动。对获得支持的项目,农发行将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性金融优势,根据企业季节性资金需求优先供应资金,并给予低于当地市场利率的优惠贷款。截至10月18日,已审批项目6个、审批金额4610万元,可带动种植、养殖基地3万多亩,并带动2万多农户和养殖户增收1亿多元,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解决企业规模小,实力偏弱问题
福建省民营企业近年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但仍然是星星多月亮少太阳更少,企业规模小,实力偏弱问题依然突出。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是产品质量不稳定、交货期难以保证。客户会选择跟小企业合作,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在价格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这是很多流动资金相对紧张的企业不得不面临的尴尬难题。如果企业自身不突破这个思维智障,一味地将采购价格作为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条件的话,那么就不得不承担着这些小规模、低水平供货能力所带来的整体产品质量的危机、本企业产品交货期不稳定的危险及因此而带来的企业信誉危机。仔细权衡,企业是得不偿失的。
假如你的企业是以多家供应商实施竞争的角度来选择多家供应渠道的话,那么你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一家或两家规模稍微有差距的企业来刺激竞争,并且通过对供应商的总体供货业绩进行考核来分清各供应商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培养那些略有实力的供应商,使之成为企业能够依赖的合作伙伴。事实上,企业选择供应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生产需求,低成本、高质量、稳交货都是企业要考虑的因素,三者不可偏颇,缺一不可。
三、加强产品创新和企业品牌建设
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企业危机的重要力量,需要充分利用每次学习和面对危机的机会。提升企业处理危机的能力和在危机中再创辉煌的实力。更需要牢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对于海西民营企业,我认为需要重视一下几点:
(一)开展专项创新
对于创新难:打开“脑门”,走出“国门”,创新思维,大力营造良好技术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创新科技立项,开“智力”科技项目立项之先河,启动“科技-文化-人才素质”工程。建立海西“助学、就业、人才、创业”工作机制,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培育本地人才。科技部门要当好政府的“科技诸葛亮”和企业的“科技红娘”,积极帮助政府制定“助学、就业、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机制,支持政府尽快启动海西“本土人才回流”工程,激励本土企业吸纳本土人才,筑巢引凤,吸引海内外人才回乡创业,既带来资金又带回智力。实施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全面启动海西“四中心三基地一平台产学研”工程。“海西”民营企业要寻求依托,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结对,建立一个创新技术孵化基地,夯实技术进步的基础。建立起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新型可靠的“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市场机制,以采用合作开发、科技入股、技术转让、技术指导等形式,大力寻求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知名品牌企业的合作,结成技术、智力联盟,形成开发体系,共同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政府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建立“科技合作”激励机制,出台“科技合作”奖励政策。
另一方面,金融部门,特别是地方性金融机构——投资银行,要千方百计吸纳存量、提高总量、扩大贷款,并向“高新技术”、“环保产业”、“特色行业”倾斜。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要用足、用活、用好政府和国家的扶持资金。规范市场环境,加强行业管理,提高企业协作化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建立“行业生命共同体”,支持保护技术创新。加快“海西”民营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形成产业的规模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必须加强行业的管理,支持保护技术创新。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护创新的成功实践,特别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结合“海西”工业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建立“海西”技术创新园。
我省的重大专项建设已经凸显创新效应,“重大专项‘新材料与器件’针对产业聚集度较高的材料行业,围绕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展相关专题的研发。”这是我省激励创新精神、建立创新机制、支持创新实践、推广创新成果的科技重大专项之一。据了解,我省根据确定的重大专项选题方向,经充分论证,启动了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新药研发、福建主要外来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研究等25个省级重大专项,集中力量解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创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有力提升了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通过一系列重大专项的实施,我省在电子信息产业、石化支柱产业、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实现源头创新,形成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同时,也将培养各类高水平科研和技术开发的帅才、将才等高级人才。实践表明,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在集聚全省力量不断突破一批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的同时,也为我省科技人才搭建了致力创新、施展才华的舞台,成为我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引擎。
(二)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
我省组织实施“项目管理年”和“科技成果推广年”活动已经两年,两年来,累计安排省级科技经费4.21亿元,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522项,项目带动能力显著跃升,为开拓创新源泉、培植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例如,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顺利通过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省和试点城市验收,再次列入“十一五”科技部地方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企业设计制造一体化示范和经营管理信息化示范产生积极效果,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去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再如,水稻航天育种和超级稻、两系稻、转基因水稻等育种技术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在海南三亚863基地举行的2006年全国水稻新品种(组合)大区展示试验中,我省有76个新组合参加试验,占总数的34.5%;研制出中国第一个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获准进入国家一类新药Ⅲ期临床研究,临床试验人数达11.3万例。另外,我省在5个设区市的28个县(市、区)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10407人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841项。科技特派员工作受到科技部、人事部的充分肯定,被列为科技部、商务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实施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试点省份之一。
(三)区域创新打响海西品牌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这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以促进产学研结合为主攻方向,以推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与科研机构为依托、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科技协调管理为保障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了区域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全省启动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确定了70家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企业开展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其中6家企业被科技部等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近两年,全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28家,目前累计达到1302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66家,涌现出厦华电子、星网锐捷、新大陆、厦门钨业、漳州万利达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竞争力较强的高科技龙头企业。同时,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扶持建设了一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化开发为目标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和行业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已形成光电子材料、光催化、植物病毒、水稻转基因育种、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等较高水准研发平台,省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自然科技资源库相继投入使用,省超级计算机中心、光伏产业科技孵化基地等加快建设,有效改善了创新创业环境。令人欣喜的是,去年,科技部首次参与主办第五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和首届海西科技论坛,组织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4个,安排驻外使领馆科技参赞推介43个国外科技项目参展,进一步提升了海峡西岸和“6?18”的品牌效应。根据科技部最新统计监测,我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1位,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科技创新正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引擎。今年,省科技厅将以提升产业水平为切入点,以推动农村农业发展为落脚点,以改善民生环境质量为归宿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四)加强闽台合作
闽台科技合作渐入佳境,从服务海西建设高度出发,闽台科技交流合作被放在突出位置。由两岸学者参加的首届海西科技论坛、海峡两岸知识产权学术研讨会等,推动了两岸科技界的直接往来、双向合作、学术交流、项目对接和产业互动。随之而来的是,闽台双方建立起了涵盖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园区和高科技企业,涉及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精密机械、农业、海洋、气象、地震及中医药等20多个学科领域的合作关系,合作形式也从过去较为单一的互访和讲学,发展成以合作研究、共建试验基地、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质量不断提高。
四、改善民营企业人才管理
民营企业人才主要由两大部份组成;一类是管理型人才,一类是专业技术型人才。民营企业的人才实力是通过这两种人才的智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结构体现出来的,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有赖于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比财力资本更重要。但目前民营经济的人才队伍结构和人才使用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民营经济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1)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民营企业还缺乏高学历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极缺,高技能人才存量不足。
(2)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失率高。古往今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在现代社会里,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民营企业“人才难求”、“人才难留”成为共同的感叹。尤其是一些小型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关键人才流失,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
(3)对人才吸纳、培养、使用机制不够健全。人们就业的择业观念没有改变,多向往“铁饭碗”的国企单位。民营企业在引进人才时,虽然开出高薪高待遇条件,还是遭受高校毕业生岐视,招不到高学历有经验者。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接纳外地院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必须为外地的毕业生解决能公平进入企业就业,解决户口、住宿等问题。政府应不断加大民营企业人才引进、激励、培养和服务力度,着力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民营企业人才与公有制单位人才在申报科研项目、劳动关系、职称评定第方面与公有制单位人才享受同等待遇。加大引进管理型人才、先进知识是民营经济的核心生产力,政府有关部门培训机构组织从外聘请知名专家和学者举办民营企业家培训班,提高管理水平、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区里综合实力,为富民强区做贡献。
国内知名的闽籍作家张胜友曾经说了这么一段话:福建作为东南沿海最早开放的省份之一,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一直走在前列。人们常津津乐道于改革开放之初,项南同志主政福建时所提出的“大念山海经”,给福建带来巨大的观念上的冲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将站在一个更开阔的视点上引领福建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传联.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J].企业经济,2005(1).
[2]李振国.中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浅析[J].大众科技,2005(12).
[3]吴彬.现代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4]陆奇岸,彭怀忠.论中小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J].工业企业管理,2001(11).
[5]颜光华,林明.外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4).
[6]李剑锋,王珺之.战略管理十大误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王永贵.战略柔性与企业:构建动态竞争能力[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8]陆道生,王慧敏.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张国,林善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李荣融.开创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J].中国投资,2001(1).
[11]陈乃醒.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既览[M].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5(3).
[12]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赵承业.经营者素质——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3).
[14]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3.
[15]朱方明.CIS与企业营销策划[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16]杨加陆.中小企业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7]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8]赵中杰.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山东经济,2007(8).
- 上一篇:我国外向型单位品牌战略探析
- 下一篇:中国零售业的资源凝结研讨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