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世界论视角下的社会网络服务特点

时间:2022-02-17 09:45:00

导语:浅析小世界论视角下的社会网络服务特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小世界论视角下的社会网络服务特点

摘要:社会网络服务(SocialNetworkService,简称SNS)的思想起源于著名的“小世界”理论或“六度分隔”理论。基于社会网络服务所建立的网站以使用者真实信息,将人际关系网络化,按聚合效应机制形成独特的虚拟社区,人际关系网络及信息流动在其中呈现出扁平化、去中心化以及自组织的特点。伴随着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网络服务已对信息流动方式及传统社区产生重大冲击,在这一大背景下,未来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将受到影响。本文猜测,由于社会网络服务的作用优势,未来教育可能会朝着“自组织”方向迈进。

关键词:小世界社会网络服务未来教育自组织

一、小世界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Milgram)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连锁信件实验。他在美国波士顿(Boston)和奥马哈(Omaha)两个地区任意挑选出296个人,然后给他们每人一封信,信中放了一个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的名字,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人只知道这个股票经纪人的名字、职业和大概的居住地点。米尔格拉姆在实验中要求这296人分别将这套信寄给那些自己认为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到此信后,也同样按照这种方式发给下一个人,如此一环扣一环,步步传递。实验结果让世人大跌眼镜。296封信件中居然有64封成功到达了目标人物—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手中;而且,虽然从波士顿本城始发的信件比奥马哈始发的信件传递过程要来得长,但平均下来,每封成功到达的信只经过了5.2个中转过程(JeffreyTravers&StanleyMilgram,1969)。这个发现着实出乎大多数人意料。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德国一家报纸身上。若干年前德国一家报纸接受了一个挑战,要帮助法兰克福一位土耳其烤肉店的老板找到他与其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系。没几个月该报社的员工就发现,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的移民,他有个朋友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刚好,这个朋友有一位同事;这个同事的女朋友在女生联谊会上有个结拜的姐妹;这个结拜姐妹的父亲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而恰好,马龙•白兰度就是《这个男人有点色》的主演。因此,事实上,烤肉店的老板只需要经过6个人的私交,就可以与白兰度建立起联系了。

上面两个案例反映的实际上是一个含义深刻、颇为典型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在学术界概括为著名的“小世界”(smallworld)理论或“六度分隔”(sixdegreesofseparation)。这种理论的意涵就是,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只要不是与世隔绝)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JeffreyTravers&StanleyMilgram,1969);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人的中介,你就可以结识任何一个人(EricaKlarreich,2003)。当然,在这里,六个人并不是绝对的,它表达的是这种意思:在现代全球化的社会中,任意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是能够产生联系,之间绝对没有联系的人是不存在的。

二、基于小世界理论的社会网络服务

令人震惊的小世界现象在自然和社会中其实是普遍存在的。不过,论及应用,要数计算机网络领域走得最前,基于小世界理论的社会网络服务就是最生动的实例。

社会网络服务,专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其思想起源于六度分隔的小世界理论蕴涵的聚合效应。按照小世界理论的说法,个体可以通过不超过六次的联系结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因而在当代社会个人的社交范围可以不断放大,最后形成一个大型的社会化网络。事实上,综观大陆现时广为流行的一些SNS社交网络可以发现,当代中国一些现实的社会关系正通过SNS中介与虚拟社会化网络实现大规模联姻,SNS社交网站也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及市民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场所。

社会网络服务型的网站虽然诞生不久,但观察家们已经对其特点进行过许多概括描述。首先,社会网络服务发挥作用的机制在于将人际关系网络化,把零散的网络个人信息组合起来,根据聚合效应形成独特的社区。这种社区与社会学概念上的社区不同,社会网络服务里的社区不再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以共同兴趣或经历为基础,在网络上形成的虚拟社区(贺艳华,2009);它与前一代BBS式社区也不同,后者以IP形式标识用户身份,具有相当程度的隐匿性,而SNS式社区实行的是真实透明的社交文化,绝大多数个体在上面展现的是真实的个人特征(崔娜、盛斌、贾婉莹,2009),与个体实现生活的联系也更为紧密(贺艳华,2009)。其次,SNS网站以朋友的信任为连接,形成一张张以自组织为中心、呈现出扁平化特征的网络;在这里个体成为传播的起点和终点,传播者和接收者不再是拉斯韦尔所说的线性模式,而是奥古斯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接收者会变成传播者,传播者也会变成接收者,因此SNS网站凸显了“去中心化”的特征,强调合作、平等、共享和开放(贺艳华,2009;蔡沂、郑郁林,2009;崔娜等,2009)。第三,Web1.0条件下的网络信息传播生态是以专业媒体机构为主导,用户边缘化为被动的“浏览者”,只接受信息、通知和命令,没有信息、反映问题的权力,也很难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形成社群;这种权力结构随着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SNS网络的出现得到改变,Web2.0基础上形成的SNS网站将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还给了普通大众,为个体提供了信息生产、积累、共享和传播创造了独立的空间,形成网络的自媒体、自组织(赵曙光,2006)。第四,正是由于自媒体和自组织的形成,与传统大众传播领域相比,SNS网站产生的信息一般是以用户自己产生的内容即所谓的“微内容”为主,个体所产生的信息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源。第五,从传播媒介来看,SNS网站融合了各种网络应用,可兼用文字、音频和视频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网络信息传播的媒介更为多样开放。第六,SNS网络信息传播兼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双重特性,同时也表现出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传播速度快,广度也深(贺艳华,2009)。

社会网络服务以其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特征,多样化的传播媒介,以及强调用户信息的真实性的理念,造就了互联网界的又一次革命。社会网络服务带来的新型的人际网络结构,也已经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信息技术联系日益密切的教育领域在此背景下也未能“幸免”。社会网络服务社新添的社区的类型对传统社区造成冲击,虽然这种冲击的力度大小还不那么明朗。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一般具有地域的含义,如法国人类学家雷蒙•布东在《社会学方法》上将社会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自然单位:群体、机构、社区”就隐含了群体生活的时空特征,20世纪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1935)也曾说,“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基础,是可以观察的”;费孝通(1985,1948)指出,“人们的生活有空间的坐落,这就是社区”。社会网络服务网站所产生的社区,是虚拟的,并不一定以地域为基础,它更多的是通过“六度分隔”、“认识朋友的朋友”等方式,依托SNS网络,与通常并不在同一地区,但却有共同爱好、经历或属于同一群体的其它个体形成网络社区。此外,如前所述,它与一般的BBS所形成的虚拟社区不一样,BBS社区中的个体扮演的往往是虚拟的角色,它具有间接性、多样性、想象性和责任缺失等特征,个体之间的信任由此受到威胁;但提倡实名制的SNS网络所建立起来的社区有向真实世界回归的趋势,在此虚拟社区内,物理世界中的角色规范将继续强有力地影响到主体行为。也就是说,SNS网络所形成的新型社区,突破了时空限制,但仍受现实的角色规范行为准则所控制。社会网络服务同样改变了社区人际网络的规模和类型。实际上,正是借助SNS网络的力量,六度分割理论所揭示的个体在社会中广泛拓展其弱连带的预言具有成为现实的可能。SNS网站所提供的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如文字、语音、视频等)及共享机制,也使得社区内人际交往方式、信息流动方式发生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