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时间:2022-03-05 01:05:00

导语: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责权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它是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加强内部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关键。

一、内控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合规原则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务实合法、积极灵活地制定本企业的内控制度。

(二)相互牵制原则

在设置岗位时必须考虑到授权岗位和执行岗位的分离、执行岗位和审核岗位的分离、保管岗位和记账岗位的分离等,通过不相容职责的划分,使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

(三)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要合理地测算出控制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内控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即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这就要求内控在全面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控制,同时要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到高效率运作,低成本支出,使企业在各个方面都能良性发展,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协调配合原则

在内部控制中相互牵制是基础,协调配合是升华,协调配合原则要求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相互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为此,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保证经营管理活动连续、有效地进行。

(五)整体结构原则

各个控制点设立要齐全,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控制之下,点点相连、环环相扣、不能脱节。同时建立必要的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和监督机制,随时适应新情况,适时调整不适合的控制点,以保证整个内控体系的控制点连成一片,使各部门具体控制的分目标与企业整体控制的总目标相一致。

二、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组织机构内控制度

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为了便于内控作用的发挥,横向控制上,要求来自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协调运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证明;纵向控制上,需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二)货币资金内控制度

企业的货币资金要按现金管理办法,建立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包括现金定额制度、现金管理牵制制度、大额现金支付管理制度、现金支付审核制度。建立主管领导定期查库制度、银行对账制度,并明确货币资金收支的审批权限。

(三)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一是严格预算的编制与审查,使企业财务预算更具科学性;二是严格预算的执行,这是财务预算的重要环节;三是做好财务预算的调整,这是保证财务预算执行的重要措施;四是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要定期加强财务预算的检查与监督。

(四)成本费用内控制度

一是对企业内部费用制定相应的定额,加强费用定额的管理;二是对费用支付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并按预算拨付各项费用支出;三是建立费用支付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对费用支出要按审批权限和程序,由审批人审批并按审批程序办理支出。

(五)对外投资内控制度

一是实施对外投资项目,必须经单位负责人批准,由被授权的单位或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二是单位应当加强对投资收益的管理和控制,严禁设置账外账,并定期和不定期地与被投资单位核对有关投资账目,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完整;三是投资资产如由本单位自行保管,必须执行严格的联合控制制度,即至少要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控制。

(六)债权债务内控制度

一是建立各项应收款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对外发生应收款。建立应收款管理新机制,即实行销售人员风险抵押金制、以回收款为主的销售激励机制以及应收款损失赔偿制度;二是建立应付款内部控制制度,发生应付款要讲效益,要有投资回报,同时建立逐级审批制。

(七)财产物资内控制度

一是要建立对外采购审批和审核的程序,会计人员在采购结算之前,要对采购合同及原始凭证进行认真审查核对;二是建立财产物资保管责任制;三是定期或不定期抓好财产清查,保证财产物资账实相符。

(八)电子信息管理制度

一是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电子信息化,尽可能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变人工管理、人工控制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控制;二是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既要加强对系统开发、维护人员的控制,还要加强对数据和文字输入、输出、保存等有关人员的控制,保障电子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

(九)风险防范制度

企业在经营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客观上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种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如,为防范合同风险,单位应建立合同起草、审批、签订、履约监督与违约应对控制措施,以及设置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分析和风险报告等措施,全面防范、规避和控制企业所面对的筹资、投资、信用、合同等风险。

(十)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应根据各岗位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相应地赋予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使职、责,权、利相统一,做到控制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以此定奖罚,以增强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监督机制是提高内控效果的保障

(一)重视企业文化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由人来执行的,有了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无相应素质和品行的人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经常进行员工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有共同的意愿、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奋斗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

(二)加强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一个特殊的构成要素,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由于它对企业的管理风格、会计核算、控制程序等方面均熟悉,可以渗透到企业的各方面,使其对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性成为可能。但因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机构,独立性相对较弱,为了全面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还必须借助外部的监督力量,如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审查,逐渐形成一套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的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监督体系,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运营效率。

(三)做好内控评价

企业的内控评价机构首先要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样才能保证在执行评价事务时不受干扰,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开、公平。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重点是测定内部控制各个组成部分是否按规定的控制步骤、方法运行,各控制环节运行与其内容是否相符,特别要对差错、浪费、损失、非授权使用或滥用职权等敏感问题进行评价,找出失控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和补救措施,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使企业的发展能够在不断改进中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