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户口管理信用研究

时间:2022-11-09 12:47:00

导语:经济户口管理信用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户口管理信用研究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一个企业信用不好,就很难生存发展;一个市场信用不好,就会衰落萧条。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说过:“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是信用交易范围的扩大,如果说在一个较小社区范围内的信用交易,由于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还可以用宗族关系、邻里关系来支持,那么,发生在整个民族国家范围内乃至全球化市场上的现代信用交易就必须有切实保证的信用作为中介。失去了信用,交易的链条就会断裂,市场经济根本无法运转。”中国在实行了二十多年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的今天,市场信用状况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看,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市场的失信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障碍。

2001年4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对今后5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做出了重要部署和安排,提出了坚持深化改革与加强法制并举的指导思想和标本兼治、边整边改、着力治本的指导方针,着重指出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信用制度,逐步建立企业经济档案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防止商业欺诈,恶意拖欠及逃避债务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应该说,完善法制与建立企业信用,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治本之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企业信用的现状与成,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为建立我国企业信用体系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思考。

一、我国企业信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我国当前信用缺失主要集中表现在企业层面。商品市场领域,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金融市场上,企业之间三角债近年呈蔓延和越演越烈之势,企业逃债、废债的现象也不罕见,形成国有银行体系中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致使国家不得不采取核销坏账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所谓的“赖账文化”;在信息市场上,各类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损害“公众委托人”的声誉,公然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和相应的法律规范,出示虚假审计报告,误导投资者,造成投资者财产的损失。据财政部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显示,在被抽查的157家企业中,竟然有155家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报利润现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看到,弄虚作假的违规行为既没有事前得到警示,也常能逃避事后的惩罚。而诚实守信的市场行为的好处则得不到充分显示,认为既然可以通过弄虚作假轻而易举地圈钱,何必苦苦经营?虚假无信的事情太多了,广大投资者不知道应该相信谁,于是只能寄希望于投机,消费者的信心也备受打击。

企业信用的缺失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交易效率,直接影响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加剧了市场失灵的程度,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据报道,我国每年因市场信用问题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为5855亿元人民币,其中,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因为产品质量低劣和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建立在非信用基础上的我国经济运行成本越来越高。中国科学院《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用1美元在世界平均状况下可办到的事在我国就需花费1.25美元”,比世界平均成本高出25%。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总额的10%,我国为16.7%。当前,大量失信行为的存在从表面上看是利益驱动的结果,但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及历史根源。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缺乏信用传统、或者说缺乏信用约束的传统社会。虽然中国古代留下了商鞍变法“一诺千金”的故事以及“言必信、行必果”等名言警句,但从整体上讲,中国古代的社会仍是一个“人情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信用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公众舆论和道德。当改革开放的实践使“利”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范畴时,传统与现实便在这里发生了强烈冲突。由于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没有合同、贷款,也就无所谓信用问题,改革开放后人们也并未立刻意识到信用问题的重要性,因此,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的建设明显滞后于改革的进程,由此出现信用约束的真空,致使信用问题凸现出来。再加上这几年忽视了信用教育,引发信用秩序的危机便不可避免。

(二)企业管理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企业缺乏明晰的产权界定和强烈的维权意识,内部缺少信用管理。据有关部门对数千个企业拖欠款项和亏损案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由于政策性原因导致企业拖欠款的尚占不到20%,80%的拖欠款源于企业自身内部管理机制上缺乏信用管理。二是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混乱,管理部门职责末清,行政执法力度不够,司法部门对欺诈、赖账等行为惩治不力,工作效率不高。比如债权人对逃废债务者进行了诉讼,虽然多数取得了胜诉,但诉讼费用高(占收回贷款本身的20%~30%),执行难,债权人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立法和制度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得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有的国有企业欠贷款不还,银行没有办法处罚,最后只有划为呆账、坏账一笔注销。显然,这种不守信的企业如果能从中获利,那么别的企业就会竞相仿效,这样就会从制度上对人们的不守信行为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而这些债务的逃废,不仅是法律对不守信者的放纵,也是对守信者的打击。二是我国信用中介机构不够规范,各项信用制度很不完善。由于缺乏相应的信用评级机制,信用好的企业与信用差的企业无法区分,这就会出现经济学中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导致优良主体退出市场或自动放弃优良原则。目前,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技监等不同部门,难以形成权威、统一的检索平台。这样既难以形成完整的信用记录,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此同时,社会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透明甚至扭曲的现象,而一些企业和个人则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特点进行种种欺诈活动,进一步助长了种种失信行为的滋生。

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职能优势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就工作职能而言,具备了掌握企业部分信用状况的客观条件,因此,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一)具备建立各类经营者基础数据的信息资源优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利用对各类企业核准注册的职能,可以实现对企业从出生到死亡(即设立一变更一注销)的全程情况作出记录,了解掌握各类企业的基础信息,这一优势是任何政府部门或单位所不具备的。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已通过建立“经济户口”的形式全面整合经营者基础信息资料,这就为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对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搭建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具有一定优势。企业信用在经济活动中都有明显体现,如企业准人阶段,注册登记不能搞“三元”,不能虚假出资涉及信用问题;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做虚假广告、制假售假、合同欺诈等都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在企业退出市场时做假账、搞假破产,也是不讲信用的表现。这些均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的内容。近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违法经营者,这为建立信用监管体系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对这些信息的采集、收录并加载于该企业基本信息之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占有优势。同时通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信息平台征集分散于法院、税务、银行、质监等部门的经营信用信息并加以整合即可形成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资源。

(三)初步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标准,为信用管理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大量实践探索,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注重信用意识的培养,如开展“重合同、守信用”,驰名商标、著名商标认定,创建消费者满意街区、消费者信得过企业等活动,研究和制定了一些涉及企业的信用标准及失信行为警示制度,这些工作为下一步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做了有益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

鉴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优势,在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方面,工商部门至少可以做好以下一些基础性工作:

1.建立“经济户口”管理制度。“经济户口”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改变监管执法方式,强化对企业监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经济户口”就是要将辖区内各类性质的企业基本情况搞清楚,并按户建卡建档,包括监督管理卡、静态档案和动态档案三个部分。监督管理卡,主要用于巡查人员在动态巡查中使用,其内容应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静态档案的内容包括各类企业登记注册的基本情况;动态档案包括各类企业注册登记的基本情况的变动事项及监管记录(包括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处理、处罚材料),达到对企业的动态监管,从而切实发挥经济户口在监管执法以及信用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2.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体系。针对信用缺失问题,通过立法,确立行政、司法管理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制度,为健全有权威的企业信用信息体系提供保证。对工商部门来讲,工商系统内部可以抓紧使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的信用资料得到归纳整合并不断补充和完善,使之动态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的信用情况,建立综合、全面、权威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向社会提供涉及企业的信息。在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加强与司法部门、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沟通,打破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垄断,尽早制订企业信用数据标准,为信用体系基础平台的建立、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工商部门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系统信息的气互联互通,信息传递的多向反馈。通过计算机网络汇总各类企业的登记、年检(验换照)、商标、广告、合同、违法违章处理、缴费等资料,反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各类企业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整个管理过程和管理状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起登管衔接、上下衔接、左右衔接的监管玉作流程。

3.建立市场主体失信惩罚机制,加大监管和惩处的力度。对失信行为要加大监管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失信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大企业违法经营成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理应充分运用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和权限,做到对违背信用原则的企业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对信用好的企业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确保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的运行,真正实现守信获益、失信受损的目标。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必须建立完备的市场主体失信惩罚机制。对有不良行为记录的企业的处罚应具有持续性的特征,这些记录要伴随企业直至规定的期限结束。

4.推行预警制度,建立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所谓预警制度就是对一些不合格的企业或者经营不正当的企业作提示的制度,对企业的资信不够好、经营状况不佳,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过多次检查都查无下落等情况,在计算机数据库中作出提示,记录上述情况,提醒与其有经济往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加以注意。所谓警示制度就是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的制度,一般可以把警示分为一、二、三级警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企业违法违规的严重程度,对其行为作出相应的限制,如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年检时定为B级企业,限制办理增设分支机构、增加经营范围等。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建立企业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系统,对实施了严重危害交易安全、严重扰乱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严重损害交易对象合法权益等不良行为的市场主体,锁进“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管理系统”,列入“黑名单”,被锁进“黑名单”的企业将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出资办企业、不得成为已设立企业的股东或出资人等。只有在规定期限届满后才对有关限制予以解除,但其违法违章的不良记录要作永久性记载。

5.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度,加大综合监管的力度。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发挥职能作用,利用企业信用登记、备案和评价系统汇集信息,允许社会公众通过网站,随时查询不涉及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的企业登记及其他有关信用信息(如企业违规受到处罚、资质、资信等信息)。可以通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布和推荐信誉好的企业、商标及产品,暴光信誉差的企业及产品,鼓励和扶持名优产品,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以加大全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引导企业开展信用建设,切实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全面建立经济户口,对企业实行动态监管

(一)经济户口的含义与容所谓“经济户口”,是一种借喻的说法。一个企业一但依法设立,就好比一个人出生后公安机关即为其建立了户籍档案一样,登记机关也为企业建起了书式登记档案和数字登记档案(计算机记录)。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和登记机关对其进行的监督管理,档案的内容在不断地增加和变化,我们将这样包含静态和动态的内容,包括书式和数字形式的档案,称为“经济户口”。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现有的登记注册监督管理情况来看,企业经济户口管理的类别,在坚持“一户一档”原则的基础上,应相应建立三大管理系统,即登记注册系统、监督管理系统、企业信用系统。每一个大管理系统分三个小类,分别将市场主体经济户口管理的档案材料按相应大小类别分类归档。概括起来如下:

1.登记注册系统:①设立登记材料;②变更登记材料;③注销登记材料。

2.监督管理系统:①年度检验材料;②回访检查材料;③行政处罚材料。企业受行政处罚的材料按办案程序单独另行建档,但必需将以下书式副本归入行政处罚材料类别: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复议决定书、责令改正通知及其他需归入行政处罚材料类别的档案材料。

3.企业信用系统:①提高企业信用的记录材料:包括重合同守信用材料、企业本身每年度参评重合同守信用的情况材料、驰名著名商标材料、文明经营户材料、企业受各级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奖励,包括有关认证或评比等材料。②企业不良行为记录材料:包括企业违反工商登记法规而受到行政处罚的材料、被吊销营业执照未满三年的企业名称、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法定代表人的“黑名单”、“12315”举报中心或消费者协会接受投诉的材料及处理结果的副本。

“经济户口”记录了市场经营主体依法成立和存在的主要信息,同时也记录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如年检、处罚等)的信息。如果我们以“经济户口”为核心,以企业的动态信息和被行政执法机关监督管理的信息为全貌,以社会公众的监督、投诉和举报为补充,以中介机构的评价为参考,以向社会公布其信息为手段,就可以建立起一个比较理想的市场经营主体信誉体系的管理框架。

(二)“经济户口”对宏观经济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托经济户口,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经济户口的功能及作用看,经济户口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各类登记档案由闲置资源向促进市场监管要素转化的过程。从深层意义上说,它是引发日常监管深刻变革的助推器。其功能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真正掌握各类市场主体的“底数”。即,能够基本达到“八清”:企业和法定代表人的自然状况清、生产经营的基本状态清、区域经济结构清、企业信誉清、广告清、商标使用清、合同鉴证清和违法案件清。

2.有利于更准确地抓住市场准人、交易和竞争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有力地打击违法经济活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3.有利于促进监管方式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同时也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科技含量和利用效率。

4.有利于督促执法人员忠于职守,对执法人员能够产生警示的约束作用,促使他们增强工件责任感并大大减少日常监管偏位、偏浮、偏软和滞后的失职现象。

5.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经济户口含有大量的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景气状况信息。从政府宏观决策来说,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客观依据;从工商机关开展职能服务来说,可以增强服务工作的针对性;从社会投资来说,可以通过查询相关信息,做出适时的投资决定。

其次,依托“经济户口”能够尽快创建“企业信用公示制”。这最起码能够解决四个问题:

1.培育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使他们明白,信用其实就是资本,这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因为中国消费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信用消费,缺少信用消费,消费质量和消费规模都上不去。

2.各类信用主体可以在讲信用中做强、做大、做实。企业有了信用,就有了扩大投资的资金,信用贷款可以解决各类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这个难题解决了,各类企业特别的中小企业就会活起来,而中小企业一旦被信用所激活,就业问题、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等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3.可以有效地打击假冒伪劣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体系,让信用在经济领域中起到杠杆作用,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使市场经济进入有序的轨道。

4.促使各类企业在以讲信用为美,没有信用为耻的理念中,真正达到遵循“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经营原则。

(三)建立经济户口的基本原则

1.综合与便捷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经济户口制度是为了便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企业在市场准人、市场交易、市场竞争等各环节的表现情况进行汇总。不做综合化处理,就无法掌握企业的总体情况,但一味强调综合,又必然带来信息量和工作量的大幅增加,使工作人员产生不堪重负的心理压力。所以,建立经济户口必须既体现综合,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主体的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能注重化繁为简,在技术手段的设计上做到方便、快捷。

2.公开与保密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经济户口后,应当将“户口”的有关情况在“工商红盾信息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确立公开原则,对企业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都有好处。如,将一些依法经营表现好、信用好的企业名录公开,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加快发展;反之,将一些严重违法违规、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的企业名录公开,则会达到让这类企业无立足之地的效果。因为,公开市场信用状况,对存在违法经营行为的企业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杀手铜”。所以,坚持公开的原则,不仅有利于弥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强制手段的不足,增强政府对经济秩序的控制力,而且也将促进企业严格自律。在坚持适当公开的同时,也必须对企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情况予以保密,注意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哪些应该公开,哪些不宜公开,都要慎重确定,有所选择。

3.局部探索与整体联动相统一。建立经济户口这一举措应着眼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从整体上增加监督管理的力度,提高市场规范的工作效率。同时,经济户口的本质属性在信息共享方面是开放性的,在实践运用方面是统一性的。因此,建立经济户口不能局限于各省、市、自治区工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应尽快制定统一标准。否则,经济户口的建立不仅难以实现整体效果,而且也容易造成标准不一、模式混乱以及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4.建立“经济户口”应科学实用。目前,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正掀起建立企业“经济户口”的热潮。在暂时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各省的这项工作均处于摸索阶段。在没有充分调研、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匆匆上马建立的“经济户口”,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实用性差。其原因:一是各类企业“经济户口”设置的内容不统一、不完备、不科学,不能适应动态监管的要求。二是各类企业“经济户口”管理模式配置繁杂,给登记和巡查人员造成不必要的负担。三是各类企业“经济户口”电脑管理软件缺乏,各地自行研制的软件在进行相关的统计、汇总时往往不能得心应手。

(四)“经济户口”与企业信用体系之间的关系

首先,经济户口的建立和管理是实施企业信用工程的基本依据,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实施企业信用体系工程的基本要求之一。该数据库具体包括:①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企业注册号、企业名称、企业代码、经营地址、行业分类、企业性质、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出资方式和出资额、公司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信箱、网址、公司简介、设立分支机构情况、对外投资情况);②企业良好行为记录;③不良行为记录等三方面主要信息,即静态数据(企业基本数据)税动态数据(企业良好行为和不具行为记录)两大类。而企业基本数据即工商登记注册数据要依靠建立企业经济户口来提供,企业动态数据需要通过市场巡查掌握企业具体市场经营行为,需要通过经济户口管理来及时更新和充实。因此,不建立起企业经济户口、实现对经济户口的有效管理,企业信用系统工程就是空中楼阁。

其次,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可以更好地实施“经济户口”管理。“经济户口”管理就是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主要由基层工商所来完成对各类企业主体资格的监管。因此,各地正在改变过去“谁登记谁管理,谁发照谁管理”的级别管理做法。要真正实施“经济户口”管理,亟须解决的是增强基层工商所对企业管理的权威性,提高企业对基层工商所监管的重视程度。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在日常监管信息中记录企业的诚信状况、奖惩资料等,逐步形成准确、权威的登记监管数据库并作为企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基层工商所监管的权威性。

再次,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可以进一步增强执法效果。目前,工商登记数据库大多只是记录企业的原始登记资料和变更登记资料,对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却没有记载。通过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将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一并记录,建立企业守法经营数据库,并将该数据搬上网络平台,将有利于提高企业遵守法律法规情况的透明度。显然,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企业的自律,特别是使企业承受来自市场的约束力,可以较好地增强执法效果。

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现有数据库的整理,可以同时进行数据更新,对原始的登记资料、变更登记资料进行重新审查,确保企业数据的有效。要加强各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特别是企业的守法经营状况、商标使用、合同履行、依法接受检查等情况的收集与整理。

总之,建好管好“经济户口”是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必须依赖于“经济户口”的建立。

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持与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离不开网络技术支持

1.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更加高效、可靠的技术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广泛的网络互联和数据共享,可以随时记载企业产生、存在、变化、发展的各种信息,可以随时记录下市场经营主体的守信情况和不守信情况。几乎在瞬间,这些信息就可以提供给他人做为某个企业可信度的判别依据,因此信息技术为随时监督企业的信用行为提供了切实的可行性。在一定条件下,政府几乎是只需要整合这些信息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当然,政府同时也要重视和研究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信息架构必然会遇到的责任问题。如披露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合法性、被披露者是否会因此受到不合法或不合理的伤害,社会对披露信息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情况等等。这时,就需要回到法律框架内,对信息的披露也加以法律的规范。

2.信息架构中的数据指标体系。数据指标体系的设置,关系到对企业的准确描述和评价,关系到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关系到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权威性,因此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根据我们在实践中的摸索,这个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留有发展余地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要能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企业从出生(设立)到生长(经营、变化、发展)到死亡(解散、终止、停歇)的全部情况,全面反映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监督、管理、评价、惩处的全部情况。具体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信息:

(1)企业基本情况类信息。主要包括其名称、住所、注册资本(金)、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股东(合伙人)及其出资情况、注册号、统一代码、开户银行账号、前置审批或特许经营情况、邮政编码等基本情况。

(2)企业基本情况的变化类信息。主要包括上述基本情况的变更信息(如分立、合并、增减资、搬迁、股东变更等)、注吊销信息等情况。

(3)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类信息。主要包括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产值、销售额、营业额、纳税额、利润额、亏损额等)、主要产品及其产量、商标使用情况、广告登记和情况、有关部门对其生产经营资质的评定情况、贷款及抵押登记情况、投资情况、上市或融资情况、合同履约和合同纠纷情况等信息。

(4)监督管理情况类信息。主要包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其他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进行检查、巡查、年检、年审的记载情况和变动情况、企业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和被处罚的情况、消费者对其投诉的情况,政府对其表彰或批评的情况、行业协会或中介机构对其评价的情况等信息。

3.数据指标体系中数据的生成。

上述四类信息综合起来,基本上完整地勾勒出了企业的诚信状况,而第(1)、(2)类信息由于其基本性和产生的原生性,构飞成了整个数据体系的核心部分。

从这些信息的生成来看,上述四类信息中,第(1)类属于相对静态的信息,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企业登记注册时生成,并由此导出了后三类相对属于动态的数据。其中,第(2)类信息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登记过程中生成,第(3)类信息由工商、税务、银行、行业协会、企业在各自的管理和经营活动中生成,第(4)类信息由政府及其各行政管理部门、消费者、行业协会、群众团体、中介组织在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评价中生成。

4.尽快建立以核心数据采集为基础,政府各部门、银行、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分工负责采集相关数据的数据采集体系。

数据库建设涉及面广、难度大、耗时长,是整个信息架构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由政府督导,各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下大力气尽快干起来。根据我们的经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整个数据库建设的难中之难。因此从一开始就要关注这个问题,要尽可能杜绝人为错误和疏漏,加强对数据的检查。

由于建立数据采集体系涉及面太广,不可能齐头并进,一瞒而就。因此政府应该按照一家为主、各家建库、数据共享、政府的思路,分轻、重、缓、急,逐步建立这个采集体系。

5.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困难,加强协调,在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信息架构中牵头做好这项工作,而且也只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才能牵头做这项工作。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以下理由:

一是从数据的量上看,50%以上的信用信息要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采集和,抓住了这一块的工作,等于就抓住了面上工作的二分之一,有利于整体的推进。

二是离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采集的核心数据(基本情况及其变化信息),其他部门采集的数据在合法性和有效性上缺乏映证,这是由于了解一个企业的信用情况时,首先必须知道它是否存在和合法这一客观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三是多年来的信息化建设使我们已经聚积起一批网络、设备和技术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工商系统现有PC机38665台,服务器2386台,小型机79台,局域网络1350个。国家工商总局与各省、市、自治区和副省级城市之间的广域网已经全部开通,各地的登记数据库(即第(1)、(2)类信息)已基本建成,许多省市工商系统已在开始着手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信息架构;为开展这项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建立企业“经济户口”的做法,无论从目标、内容、形式上看、还是从数据指标体系上看,都符合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信息架构的内在要求,而这项工作正在全国工商系统迅速展开。

五是机构改革后开展综合监管、推行“小局大所”和巡查制的做法,使工商所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直接贴近和面向市场经营主体,全方位进行监督管理的格局在全国工商系统初步形成,既强化了行政执法,又为动态采集信用信息提供了条件。

另外我们也还必须要看到,仅有核心数据的是不够的,还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因此,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通过共享、链接等方式,把各种信息整合起来。

(二)建立市场经营主体信用体系离不开电子政务和CA认证

1.政府要进行信用监督和信用管理必须实现政府管理的信息化。

离开信息化的手段,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就无法接收和整理越来越大量增加的各种信息,更无法向社会提供准确的信息,这已是不真的事实。而现在提出的推行电子政务,如果把信息化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来看,就不难发现,电子政务只不过是站在新的要求和高度上,对政府管理信息化的新的诠释。电子政务的本质,就是以信息化的手段来施行政府管理。只不过这时的政府管理已经被赋予了新的信息化的含意,政府的业务和信息资源、已经按面向对象的信息化要求进行了重新整合而已。

2.政府管理的信息化要达到实现电子政务大致要分成三步完成。

根据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专家们的看法,在我国实现电子政务,大致要分成这样三步完成。

(1)实现内部事务处理计算机化与对外提供信息服务。这一步的特征是各单位开始建设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内部局域网络,建立一些基础性的数据库,逐步由静态到动态,由动态到单向交互方式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2)实现内外交互(双向)信息化的事务处理与信息服务。这一步要逐步由离线双向服务到半在线双向服务到网上办公,最终要把许多政府部门或一个部门内的许多单位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在线双向服务。

(3)实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政府管理和信息服务。由于这一步很大程度上还是明天的奋斗目标,这里不去再赘述。

3.从上述实现电子政务的步骤可以看出,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信息架构,必须要求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说只有把许多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在线双向服务的时候,政府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才是较为完整的,具有较大可判别性的,较为客观、公正、可信的信用信息。这样的信息架构,才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架构。

从电子政务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东部地区已经在跨电子政务的第二西部大多数地方才在跨第一步,个别地方甚至刚刚起步,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将直接导致信息资源的不完整,一个不完整的信息资源既无法整合同时也失去了可信度,这就会使整个信用体系的建设拖上几年甚至十几年(东部地区当初走完第一步就花了十多年时间)。因此,国家必须从加大投入和加强行政命令两个方面着手,来缩短这个差距,赢得时间;否则国家因市场经济混乱造成的损失和用于整治市场经济的投入也不会是一个小数字。这样既不利于发展经济,又不利用维护社会稳定。

4.CA认证的必要性。

按照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走向,如果政府要在网上向社会公布相关信用信息,要从网上接受公众的办事请求,要接受各种审批核准事项,要在政府各部门之间通过网络交换各种信息,从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只有通过CA认证方式才可能实现。即只有以数字签名的方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电子加密、解密和识别方式,才能确保对方身份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才能保证获取电子文档的法律有效性。当然,这里面还有立法的工作需要做,自1996年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电子商务示范法》后,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国已先后制定了有关电子签名的法律、法规,而我们则显得滞后。

当克林顿以数字方式在美国《电子签名法》上签下自己的数字签名的时候,实际上是标志着一种新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诞生。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国情,我们也不必去照搬那种对经济运行过度放纵的模式,但是做为在虚拟空间中保证一种行为、一个身份或一份文档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的手段,国外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5.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态势和对策。

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情况看,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部署和要求,各地正在向电子政务第二步的目标推进,东部发展得快的省市,已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开展建立CA认证体系的工作,为网上办公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奠定了基础。西部地区虽然发展较慢,但比起大多数的政府部门来,发展不平衡的差距要小得多。

从数据库的建设情况来看,各地都已完成建库工作,实现了登记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大多数企业的信用信息资源,掌握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于里,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网络建设的情况来看,各省、市、自治区和副省级以上的城市已经全部联网,省以下直到工商所的网络正在加紧建设,许多地方已经完成,只需要再努一把力,网络平台的建成已是指日可待。而且由于我们坚持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较高的起点,再加上遍布全国城乡的工商所节点,这个优势也是几乎所有政府部门无法可比的。

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我们应当积极争取国家将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主要职责,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而我们自身,则应当加紧研究业务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方案,加快信息化和网络建设步伐,加大“经济户口”建立的力度,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的联网和信息共享,加深“工商红盾信息网”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在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中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有的作用。

在CA认证方面,为了保持政府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减轻由于交叉认证给企业带来的负担,确保网络平台的安全,应当尽快研究并拿出统一的CA认证方案和技术标准、数据标准。同时还应加快研究制定规范数字签名、电子证据、电子文档在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的法律规范,加快研究制定规范互联网上各种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以保证电子政务的开展在一个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