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时间:2022-11-09 10:49:00

导语:工商行政信息技术问题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商行政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信息技术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影响,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高渗透性、高知识密集、高速发展等特点出发,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对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人员、决策、业务、组织架构等四方面的影响,指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人员素质和决策水平,有助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和水平;同时也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工商业务结合的误区,提出运用信息技术要注意端正态度和防范风险。

上世纪中期兴起的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这次科技浪潮不仅使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层的变革,也同样渗透到了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更无可避免的成为信息科技的最直接的影响者。由于信息科技的引入,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无论是在管理观念、管理模式还是工作效率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研究信息技术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影响,预测信息技术与工商行政执法工作结合的合理形态,有助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把握时代的脉搏,主动运用信息科技,提高工作效能和水平。

一、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有时也叫做“现代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技术。信息技术比其它技术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强的渗透性,它是一种高度知识密集的技术,具有先导性、替代性、优化作用和增值作用等特点,在生产制造、产品设计、办公室业务、家庭生活、医疗保健、教育、交通通讯、商业、科研、娱乐、保安、金融、气象、资源勘测、军事、大众传播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它通过改进现有劳动工具的技术性能,提高人们对生产和劳动过程的调控能力和实际的管理水平,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合理流动,密切生产与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联系,给社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技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发展速度极快,更新周期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一直遵守着“摩尔定律”[I],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在发展,计算机发明虽不到50年,但现今第六代产品的研制已形成热点,微机出现才20多年时间,不仅设计工艺几经革命,而且新机种纷纷问世;光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等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当前的数字技术革命正促进电脑、电信、电视、信息内容等方面的技术走向大融合,并使信息产业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

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高知识密集、高速发展等特点,席卷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半个世纪来,信息技术使国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对政府行政执法人员、工作模式及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这种影响对提高单位人员素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执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影响

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能部门,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直接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对信息科技所带来的冲击是最直接的。

1.高知识密度带动观念更新。信息技术具有高知识密度的特点,一经与特定领域相结合,就必定要求该领域中的人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创新观念,要求他们主动或被动的适应信息科技所带来的一切变化。随着信息科技在工商行政部门的广泛应用,行政执法工作者不可避免受到信息科技带来的新观念上的冲击,客观上要求他们由传统的经验型行政执法者向知识型行政执法者转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中城市工商系统的计算机知识普及率已经达到70%以上,部分城市,如上海、深圳、广州,普及率更达到90%以上。

2.优化的功能提升工作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大部分生产工具的性能得到提升,不但延伸与增强人的体能,也拓展和加强人的智力。借助于信息技术,如电信、机器办文办事、远程会议,行政人员可以打破时空限制,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许多以前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借助网络、多媒体、智能决策分析系统,他们可以获得大量基础管理信息,便于系统掌握各类市场主体变化情况,有助于逻辑地、辩证地和系统地思考,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和市场形态做作准确的判断,并及时应对,快速反应。

3.严密的逻辑规范业务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项具有严密的科学逻辑的学科,其在各种领域的应用都伴随着该领域的规范化、标准化过程。信息系统(包括登记注册管理系统、广告管理系统、经济检查办案系统等等)是信息科技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最广泛应用,它不仅是技术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智慧的结晶,也是各种业务操作规范的程序化、固化。技术人员将操作的流程、标准、规范固化在信息系统中,行政执法人员操作系统办理业务时,只要按照已经固化在系统中的规范来操作,就达到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大大减少了行政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了业务操作的规范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信息技术对工商行政管理决策的影响

行政决策是行政决策者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对若干备选方案进行选择,以确定行动方案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工商行政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行政决策的有效性和行政决策的效率方面。

1.行政决策目标趋于民主和公开。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加快了信息的流通。政府对于公众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地带,公众对于政府的决策行为越来越关心。这客观上要求工商行政的决策趋于公开和民主,全民参与的决策将会越来越多。这期间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近几年的价格听证,正逐渐受到全民的关注和参与。

2.决策者与执行者的信息不对称逐渐削弱,个人决策趋于集体决策。在传统的科层制中,组织内部层层授权,下级对上级严格负责,各层级之间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呈现明显的倒挂金字塔形状,这无形中决定了只有处于最高层的决策者才能掌握到最全面的信息。而信息技术的引入,使信息的全面共享成为可能,信息分布逐渐由金字塔分布转变为平面分布,各阶层获得信息的机会基本相等,因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都可以对决策全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并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进行判断,从而使个体决策逐渐转变为集体决策,大大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3.改善行政决策者的有限理性。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学说认为,有限理性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而信息的不完备是影响人们进行理性判断和决策的直接原因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专家系统的产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各种数据,甚至通过一定的科学模型辅助决策者做出判断,避免了靠经验决策和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决策的盲目性现象,从而提高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信息技术对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工商行政业务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在于工作的理念、方法的创新和业务再造等方面。

1.政务公开、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国民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觉醒,他们不再满足于政府年终的工作报告这个简单的政务信息公开,而是对政府部门工作的各个细节、政府部门所掌握的信息要清楚详实、及时了解,这就客观上要求工商行政部门及时公开政务信息、共享各类资源,如各类市场主体登记的基本情况,企业信用情况,纳税情况等。另一方面,从资源利用的角度上讲,资源只有共享才有价值,我国政府部门掌握了80%以上的信息,但因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许多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

2.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信息技术在特定领域就会呈现出特定的作用和特点。信息技术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业务的有机融合,也使其业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性:①灵活性。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服务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监管服务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如申诉举报业务,申诉举报人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随时与工商部门联系,而无需当面举报。工商部门开展调解工作同样可以在网上、电话中进行,大大增加了工作的灵活度,方便了当事人,减少了社会资源浪费。又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工商部门可以通过开展网上注册、网上年检等业务,使企业的申报不受时间的限制,24小时可以提交申请,在不增加人力的情况下,大大延长了工作的时间,方便了社会。②精确性。信息技术是信息的存储、利用、共享、再生的技术,对于需要处理大量信息的业务来说,信息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点,它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大量的数据集中进行筛选、归类、挖掘、分析。信息技术的这一特征与工商行政管理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将大大提升监管工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例如,通过信息系统对日常监管信息、企业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共享,工商部门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综合的评定,根据不同的级别采取不同程度的监管力度,实现精确化监管。③多样性。信息技术与传统的监管业务相结合,将产生新的监管手段,将被动监管转化为主动监管。如食品安全的监管,在未引入信息技术之前,工商部门只能通过日常巡查、排查去发现问题,如大海捞针,收效甚微。而引入信息技术之后,工商部门可以与超市、市场、屠宰场本身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对市场销售的各类商品进行实时监管,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

3.流程规范与业务再造。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有前提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是现实世界在计算机中的映射,但是这种映射绝不是简单的,原封不动的照搬现实的流程、规则,而是需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再造。这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导致原来业务的复杂度、关联度发生了改变。例如:注册登记业务中的名称核准业务,在信息技术引入之前,登记注册中名称核准工作就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核准一个名称,需要翻阅纸质的登记档案,以保证名称的不重复。这使得名称的核准岗位成为登记业务中一个重要的岗位,占据了大量人力。而计算机系统引入之后,名称核准工作变得非常简单,只要在计算机中敲入字号,马上可以知道是否有同名企业已经注册,这时名称核准岗位就变成了一个轻松的岗位,不需要安排太多的人力,甚至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让企业自助完成。这样,如果不及时调整流程及岗位设置,那么信息技术的优点就不可能完全体现出来,甚至阻碍信息系统的应用推广。所以,信息技术的引入,必将伴随着业务的规范化、程序化,伴随着业务结构的重新整合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业务再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工商业务应主动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以适应信息技术的规律,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工商业务更好的溶合。

五、信息技术对工商行政管理组织架构的影响

信息技术极大的提升了人的智力和体力水平,使得人的管理和沟通幅度大大加宽,这使得传统的金字塔管理、科层管理结构逐渐被打破。

1.管理结构向扁平化发展。工商部门目前的管理结构沿用传统的科层级结构,科层级管理结构由于管理链条长,一方面导致信息传递的速度缓慢,容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另一方面导致管理人员的无限膨胀,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层管理结构是信息通讯技术落后的产物,由于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前,人与人的沟通幅度只有7-9个人,也就是一个人只能管理7-9个人的小组,人数增加就会导致沟通上的障碍,就必须通过分层管理来解决。而信息科技应用之后,人的沟通幅度被极大的拉申,电话、邮件、即时聊天工具的产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简单而直接。就如彼尔.盖茨《数字神经》一书所描述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犹如数字神经一般,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触及到企业的任何一个角落。在这样情况下,一个管理者能够指导更多的下属人员,增宽管理幅度,管理链条自然的会被缩短,整个管理结构趋向于扁平化。

2.管理结构向弹性化管理结合转变。科层组织结构的最大优点是效率很高,其弊端在于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部门间的协同作业能力差。在信息科技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对工商部门的应急处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工商部门的管理结构将逐渐由科层级的刚性结构转为弹性结构,也就是部门界限逐渐淡化、部门协作逐渐增加。弹性化管理模式主张建立临时性机构,比如一些工作小组、特别委员会、项目小组等。在人事上实行短期或临时雇佣,任务完成后合约即解除。在权力上根据地域管理下放权力,使之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历史上法国与德国曾分别设立projectdemission和projectgruppen等临时性组织,以解决短期的及密集性的政策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弹性化管理模式在工商工作中将占据越来越重的比例。

3.管理效能的显著提升。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链条的缩短和管理幅度的拓宽使得一个部门或组织要完成与过去同样的工作量所需行政人员大为减少,这必然使得部门的管理效率显著提升,政府管理成本降低,极大的提高行政部门产出绩效和促进行政组织成员的自身发展。

六、信息技术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误区

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在其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不少误区,主要集中在对技术所发挥的作用的理解以及技术风险的控制方面。

1.技术万能论和技术无用论。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存在两种极端的错误观点,一方认为技术是万能的,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另一方只认为技术是无用的,大部分问题技术是无法解决的。这两种极端的认识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存在这些认识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信息技术本质的认识。信息技术的本质就是工具,工具的有用无用完全取决于使用的人。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也并非一无是处。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业务再造、业务规范的程度以及使用者的知识水平。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不应夸大技术的作用,认为技术无所不能,这样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技术陷阱;也不应否定技术的作用,对技术产生抗拒心理。

2.盲目追求先进的技术、追求高投入。信息技术虽然具有广泛的渗透性,但是并非所有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以时间、经费、业务性质等因素为前提,任何信息技术项目投入之前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可行性调研,应该选择正确的应用方向、适当的技术手段,而不是盲目的追求高、新、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工作,应该随时做好风险防患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吴锡军、何国平.高技术——跨世纪的战略问题.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戴维·奥斯本等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国家工商总局信息中心、《工商行政管理》编辑部.信息化与金信工程.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年

深圳市人事局、深圳市信息化办公室.电子政务与信息化读本.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年

胡炳生等编著.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

注释:

[I]“摩尔定律”:是芯片制造厂商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顿·摩尔提出的,他预测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后来这一预测被视为信息科技发展速度的衡量尺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