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思考

时间:2022-10-29 04:47:00

导语: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思考

内容摘要:中国制造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巨大的整体规模,产业体系完备并呈现出现代工业特征,产业结构向工业化中期发展,并且参与了世界产业分工。与此同时,全球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特征。这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从选择性进入吸收外资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化WTO中国制造业外资政策

中国制造业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实力和基础,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在全球化与WTO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但与世界制造业发展特点相比,中国制造业尚存在许多不足,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将从利用外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发展从快速的数量扩张逐步向质量提高方向转变。

快速的工业增长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6694亿元,其中工业部门为53612亿元,占46%。一些主要工业产品如煤炭、水泥、钢材、电冰箱、洗衣机、彩电等连续几年居世界第一。产品品种和档次不断更新,技术上屡有突破。

产业体系完备并已呈现现代特征。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推动了中国产业体系形成与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许多当时是属于幼稚时期的产业如汽车工业、家电工业、通讯业、金融业、石化工业等等,现在已经发展成熟。当时对于中国来说尚属空白的产业,如计算机业、微电子业、生物医药业、网络业、保险业、咨询业等等,现在都有了迅速的发展,有的甚至颇具规模。

产业结构变动已呈现工业化中期特征。第一产业社会商品增加值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并占总增加值的最大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也呈现出较快增长。目前的产业结构状态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评价标准相比,已经达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中国已经从封闭经济转变为世界上工业产品的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强劲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体系已参与世界产业分工。中国不仅通过国际贸易参与世界产业分工,而且通过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以及国际经济合作全面参与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国的开放为世界产业的转移与发展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而这种产业转移与发展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与中国产业体系与新产业的发展。

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和趋势,对世界各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

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在当今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不断扩大其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制造业跨国公司也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推动着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制造业全球化主要包括产品制造的跨国化迅猛发展,价值链中与制造紧密相联的各个环节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制造业企业的跨国并购、重组和整合,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调剂、共享和优化配置,跨国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正日益受到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全球制造体系正在迅速形成。

国际分工深化导致国际产业转移。制造业国际分工正在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分工向生产工艺分工深化。由此带动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新型工业化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不仅将其低技术产业转移出去,即使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也是尽力抢占各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将产业链条中的低技术环节转移给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国家,从而完成价值链的分离和产业转移。

制造业技术创新全球化发展。现代技术革命与高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制造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风险高、产品生命周期短、市场前景较难把握等特点,为了回避技术开发风险,加快新产品研发速度,提高竞争力,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也全球化运作。它们不仅在全球建立研发中心,而且跨国公司之间也展开了联合研发,发展中国家亦积极参与了研发的全球化合作。

制造业的信息化、网络化趋势。目前,全球正在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世界制造业信息化进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制造装备信息化和机电一体化。

中国制造业与世界的差距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产业也必须接受全球化的考验。虽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这些差距直接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1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5607美元/人年,为1994年美国的5.8%、1993年日本的5.4%、1994年德国的7.3%;2001年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为26.4%,而1994年美国为49.31%、1993年日本为38.01%、1994年德国为48.44%。总体水平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普查显示,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其中机械、电子、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51.86%、51.45%、54.90%、64.03%、46.09%。而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工业制品每年还在大量进口,有些已经形成了依赖性进口。2001年进口1722万吨钢材,30%中高档服装面料和大量的化纤原料依靠进口,2001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逆差达93.31亿美元。

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较弱,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自己开发能力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导致低水平制造产品的相对过剩和高新技术含量产品的绝对短缺。

我国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不够显著。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未能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集中度合理的生产体制,企业组织“小、散、差”的状况十分突出,缺乏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制造业的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薄弱。2002年制造业中的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99%、37.64%和31.38%,其中装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工业发达国家超过40%的水平。国内市场急需的许多重大技术装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每年大量进口。

选择性进入吸收外资策略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我们除强调利用中国现有生产要素条件和产业政策来促进我国制造业自主发展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外资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利用外资已从提高外资数量向提高外资质量的方向转变,在中国利用产业政策促进中国产业发展时期,我们更要全面运用产业政策来协调利用外资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依据产业政策效应的选择性进入吸收外资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效应的选择性进入。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效应的选择性进入就是外资的进入要支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重点吸引外资进入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纺织和服装、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大量吸收这些产业的外商投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制造业的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薄弱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调整中国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产业组织效应的选择性进入。目前中国制造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不够显著问题突出,我们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改善中国制造业集中度,促进中国“有效竞争”市场结构的形成。外商投资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造,将资本、技术、管理理念注入国有企业,同时减少新增企业数,可以弱化市场集中度分散的趋势;外商独资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中国市场的竞争程度,促进国内企业合并重组,形成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大企业也有利于中国制造业集中度的提高。我们要依据不同行业的组织结构特征(包括规模经济、产业特性)确定其最佳组织结构形态,然后以此为标准,以使中国制造业向最佳组织结构形态推进为导向,控制外资企业进入数量,从而达到提高中国产业集中度的目的。

产业技术效应的选择性进入。技术进步的经济意义直接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的节约,而深层次的影响则表现为通过技术进步的累积达到一定的量以致于产业技术结构的状况发生变化并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乃至变换整个产业结构体系本身。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除少数产业外)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层次,因而造成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更难以适应全球制造业的快速的技术创新、制造业的信息化、网络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除中国自身加大产业技术政策引导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外,利用外资提高中国产业技术水平仍是一个重要途径。高技术水平外资的进入,通过竞争、合资、合作、技术外溢、联合研发等多种渠道可以促中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技术效应的选择性进入就是在引进外商投资时要把产业技术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变量:对于中国尚未拥有或有待开发的新技术,应当优先或鼓励(中国鼓励外资进入高技术产业、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就是很好的例子)其进入;对中国国内已经拥有但国内扩散不足的技术,应继续引进;对于中国基本普及的技术,没有必要再引进,避免引起国内过度竞争;对于陈旧技术要坚决拒绝引进,防止中国成为落后技术的垃圾场。

产业布局效应的选择性进入。目前,中国产业布局明显表现出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虽然中国政府制定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但外商投资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差距依然巨大。引导外商投资进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继续给予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优惠政策鼓励;在选择外资进入条件时降低要求标准,实施普遍准入的原则。

参考资料: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工业司,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宏观经济管理,2004(10)

2.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等,世界工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中国社科院工经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郭克莎,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