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核心能力构成研究

时间:2022-09-27 03:10:37

导语: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核心能力构成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核心能力构成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公众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事业部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所以培养出什么样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怎样才算是高水平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开办高校多、招生规模大,然而各高校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健全,由此导致就业出口不畅通。这些问题的解决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需求。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核心能力构成;大学生

1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的“第三部门”开始逐步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由此引发了对职业化的管理需求。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大学,先后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在我国,随着1978年开始不断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需要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化不够、供给不足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下的二级学科。

2关于大学生的核心能力

在教育学中,核心能力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张琼在《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提出,大学生能力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价值观,也是核心层次;第二层次是诚信、敬业等个人品质在内的基本素质;第三层次是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内的情商;第四层次主要是三个核心能力———学习、实践和创新。目前,有两种关于大学生核心能力研究的观点:以专长为核心和以创新为基础的能力观。在以专长为核心的能力观中,学者认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通过学习知识、实践操作后,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是最突出、最独特、满足社会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能显示差异化的能力的统称;而在以创新为基础的能力观中,学者认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创新能力为基础,整合了国际竞争力、持续发展力和创业能力,具有耐性和韧性,不能轻易为竞争者所效仿。这两种观点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不易被竞争者模仿超越,即具有竞争优势[1]。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综合性高校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缺乏专业化。公共管理专业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复合性。而复合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专业以学科理论为基础,训练学生从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公共管理专业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这就对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而目前,公共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导致课程内容庞杂,没有核心的重点课程,造成了“样样通、样样松”的泛专业化结果。缺少自身专业特有的理论、方法和培养目标,在专业计划中与其他学科专业相重叠,就会造成同质化,模糊并弱化了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差异,因此缺少了专业特色。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在麦可斯研究院2015年所的数据中,公共管理专业在“2015年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本科专业”中排名第8,爱拼网的调查数据显示,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包括“教育”“金融”“房地产”“传媒”等领域,具体职位有销售员、销售行政助理等。这些调查最终反映了公共管理专业缺乏竞争力的现状。而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专业定位,即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核心问题。

4关于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调查及分析

为了研究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本次调查从用人单位和学生两个角度设计了调查问卷。一方面让用人单位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来明确公共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另一方面调查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具备的核心能力情况。4.1用人单位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调查分析。通过设计沟通、独立解决问题、实践、思维、应变、洞察、参与等多个能力维度指标和“最需要的能力”“最缺乏的能力”两个方向进行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国有、民营和事业三种用人单位,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核心能力要求有事务处理、创新和沟通三个方面,而目前学生最应该具备而又最缺乏的能力前五位分别是实务操作、创新、决断、独立工作和开拓意识能力。这说明用人单位不仅强调毕业生创新能力,对实践能力同样有要求。4.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自我评判核心能力调查分析。在设计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时,以用人单位调查的结果为基础,设置了以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20种情境。而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较弱。通过对上述两种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最应该具备的两种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陌生问题时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和思维体系;而实践能力则是大学生投身于现实社会中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

5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公共管理专业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现代化公共管理服务人才。也就是说,专业培养首先要满足现代化的要求,能够顺应时展;其次,所培养的人才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管理和为公共事业服务。因此,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满足如下要求:5.1具备通才意识。通过前文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的分析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专业性较弱的专业。然而换个角度思考,综合性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就应该以“通才式”的教育为主。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涵盖了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社会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就应该是综合性人才。也正是公共管理的“多科性”带给了学生不同角度深造学习的可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或领域继续深造,而本科阶段跨学科学习的知识恰恰增加了知识面,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强了竞争力;而职业中专、大专等院校以及部分本科大学则需要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专才”。5.2具备大众理念。精英教育指的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的教育。自我国大力推行教育以来,施行的其实一直都是“精英教育”。例如现阶段能够进入高校深造的学生依然是少数,所以仍可称为精英教育。而“公共管理”这个专业名称也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误会,让他们误以为毕业后可以顺利地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工作,例如做官或企业高管;而高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也自然会大力渲染广阔的就业前景,夸大了事实,加深学生的误解。因此,这些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很容易有心理落差,觉得工作配不上自己的能力,由此错过机会。而公共管理专业本质上是服务业,即具有“泛服务(公共服务)性”,它的目的是“服务”公共事务而非“管理”公共事务。因此需要学校引导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客观认识环境、认识自我,不可妄自尊大[2]。

6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

从上文的调查分析中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的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对专业认识模糊不清,对就业前景认识不足。从专业设置来看,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太广泛,本科教育以通识化为主,专业程度不深,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专业缺乏竞争力,学生难以找到发展的重点。综上所述,本文将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总结为以下几点:6.1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前提,以此为核心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国情教育。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政治洞察力和政策理解力。政治洞察力指的是能够读懂政治,从涉及政府的信息中把握国家的政策意图和精神并准确预估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同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的能力。政治洞察力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必备技能,也是将公共管理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区分开来的特征之一。政策与理论理解力指的是熟悉国家公共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政策的执行过程,熟悉国内公共管理行业的运作规律,同时对国外的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理解和认识,具有自己的一套分析政策的方式的能力。6.2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包括调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能力。调研能力是指能够组织团队对公共管理事业进行调查,掌握科学的方法,熟练运用问卷、访谈等传统形式,同时也善于借助现代网络调查的技术;熟练掌握一般的定量研究方法,能够将调研结果可视化呈现出来。人际交往能力首先包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训练好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其次也包括协调好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善于处理与领导、同事、下属、客户和调查对象之间的交往。尤其在我国,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将更难处理公共管理事务的管理工作。与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不同的是,领导能力的要求是能够组织和运行发展。领导的职责是要带领团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就要求领导必须做好决策和评估,同时对团队的分工和发展做好规划管理。领导能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目前国内公共管理专业最缺乏锻炼和容易忽视的一点。领导能力不仅是公共管理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人发展极大的竞争优势。

7结语

公共管理事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本文分析总结了一些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所必需的核心能力,但最终的培养还是要落实到高校的教学中。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分阶段一步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深化改革,完善专业,最终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友财,王一婷,李平.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7(25):132-133.

[2]李天兵,赵鹏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核心能力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32(3):39-43.

作者:胡倩 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