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秘书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时间:2022-03-06 11:26:50
导语:公共管理秘书人才培养改革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管理者的职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从基层管理者做起。秘书从事着基础的、辅助的管理工作,是公共管理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秘书通过不断的历练,从而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直至走上中、高层公共管理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高校在秘书人才的培养中,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上注重培养秘书人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公共管理;秘书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
管理者的职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从基层管理者做起,通过管理实践的锻炼和提升,历练而成中层管理者,直至达到一定的任职资格而晋升为高级管理者。秘书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从事着基础的、辅助的管理工作,是公共管理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秘书在辅助管理工作中,通过耳濡目染,会使自己心智成熟,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直至走上中、高层公共管理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在秘书人才的培养中,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上不仅要考虑所培养人才的远大目标的实现,也要注重能够帮助他们达成远大目标的能力的建设和培养
一、公共管理与秘书的职业互动
秘书是领导者身边的辅助者、参谋者与服务者。关于“秘书”的概念与内涵,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解释,通常包括了对秘书人员的工作要求。美国著名的梅里姆————韦氏出版公司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韦氏秘书手册》中主要从秘书辅助决策的视角指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秘书,不仅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还应该做好领导者的左膀右臂;全美秘书协会对秘书的定义是:秘书作为高级官员的助手,掌握着重要的职责,而且在不同领导监督下,也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在职责范围内对事情充分了解并进行判断。我国学者常崇宜认为秘书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处理信息和相关事务,秘书是对领导决策进行辅助与管理的职员。杨树森认为秘书就是直接为领导提供辅助管理和综合服务,主要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人员。以上关于秘书的定义,都强调了秘书从事着基础性的、辅助性的管理工作。秘书素养是公共管理职业发展的基础。秘书的工作是由领导的管理需要而产生的,秘书作为领导的辅助者,秘书工作是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共管理工作与秘书工作是分不开的,有些秘书岗位的工作实质上就是公共管理的基础工作。从一些行业协会的名称变迁上也能看出来秘书与公共管理的关系,比如国际行政专业人员协会的前身———美国秘书协会,该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提高秘书的专业能力为宗旨。公共管理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目标是在不同的公共领域从事管理工作,但他们初入职场主要从事的是辅助管理、事务处理等秘书工作。笔者分析了一些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出有公共管理学科背景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是秘书工作。如表1所示,天津商业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度的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是文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等秘书工作。公共管理是秘书职业发展的路径。秘书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了让领导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而协助领导做一些基础的管理工作,经过历练,秘书很有可能走上领导工作岗位。认真研究领导干部的职业发展过程,由秘书成长为领导干部的例子比比皆是,相当多的领导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从事过秘书工作,即使没有从事具体的秘书岗位工作,他们也从事过辅助自己的领导工作,这也属于广义的秘书工作。服务是秘书工作的基本特征,具有秘书素养的人,在工作中就会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执行力,为管理决策做好调查研究、提出建议等,为决策的落实做好沟通协调等工作。作为资深的秘书,除了具有一般的文字、写作能力以外,还具有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很强的预见判断能力。秘书通过实践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并且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央办公厅工作了20年的杨尚昆曾说:“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做事不要张扬,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大家就是为党中央服务的,我自身就是个大秘书。”胡乔木、田家英、叶子龙、周小舟等都是才华横溢的优秀人才,他们都曾给当过秘书,协助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得到的赏识和信任,先后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
二、当前高校秘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2012年把秘书学专业列为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文学门类下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中的特设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表现出较好的势头,但深入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1、缺乏专业融合培养秘书人才的理念。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已基本进入普及化阶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了,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是既能做事又懂管理,既具综合性又具专业性,既具事务性又具思想性,既具常规性又具创新性。这就要求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注重学科交叉型的人才的培养。根据教育部的高校本科目录,开设秘书学专业的高校大多将其设置在中文学科中,秘书学专业的授课教师,很多人的学历背景、研究方向均是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的。这就导致了秘书学专业教师不了解秘书工作中所需具备的管理能力,秘书学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强化了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欠缺对秘书学专业的学生管理素养的培养。实践证明,秘书学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提高管理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而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尽管毕业参加工作后,有相当多的人从事的是秘书相关的工作,但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的是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公共管理理念的提升,却缺乏对学生公共管理职业发展起步阶段最需要的秘书素养的培养,例如最基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沟通能力。这就导致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初入职场给用人单位的印象是“空有理论而无实际工作能力”,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管理的职位是一步步晋升的,最初的岗位的工作没有做好,就很难让领导和同事认可自己的能力,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在职场中的综合竞争力。2、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在专业课程方面,人才培养方案中尽管设置了秘书写作、常用公文写作、管理沟通与谈判等应用能力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理论教学多、能力训练少的问题。教学中只注重课堂讲授,教学内容并不能有效地反映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忽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在其教学中,诸如概念、原则、特点等知识性的内容占用课时较多;在学生的期末考评中,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量,本来是考查学生能力的课程,试题还多设有标准答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也主要以卷面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资源整合、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无疑会给学生的职业发展带来障碍。3、教师缺少专业实践能力。教师是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贯彻落实者,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教师的素质决定了高校秘书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培养的秘书人才应该是面向行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拥有很强的应用能力,能够胜任辅助管理的一线工作岗位。目前秘书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拥有高学历,甚至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自身缺少秘书的实际工作经历,对秘书岗位的工作并不熟悉,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性。
三、基于公共管理职业发展的秘书人才培养改革的建议
当今的社会,秘书人才正向着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高校在秘书人才培养中,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1、专业融合培养秘书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秘书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秘书人员日常从事的档案管理、文书管理、事务管理、大中型会议综合组织等活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与管理能力。秘书作为辅助管理人员,就是为了辅助领导开展工作、辅助领导提高工作效率。秘书人员所从事的辅助管理活动,都是由秘书独立进行的,独立开展工作、对领导的管理进行辅助等能力是秘书必备专业技能。对于秘书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养,尤其是作为高级秘书,管理素养在其后期的职业发展中是很重要的因素。基于公共管理的职业发展,秘书作为一种职业、作为一个工作岗位,以传统的学科分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秘书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秘书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科交叉融合,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培养特色的秘书人才。对于文学师资力量强的高校,可以在文学门类下设置秘书学专业,在突出其文学、写作等优势课程的基础上辅以开设相关的管理学课程,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管理能力和素养。对于管理学师资力量强的高校,在管理的相关专业中,在突出其管理优势课程的基础上辅以开设相关的秘书学课程,既培养学生实现其管理职业发展的远景目标的能力和素养,又培养学生初入职场从事基础的、辅助的管理岗位—秘书应具备的相关工作能力。教育部在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应赋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对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高校能够凭借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自主确定专业的学科归属,以保障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层面的实现。2、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提高秘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性。课程的设置要与时俱进。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秘书工作也带来了新的要求,社会对秘书人才的智能设备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的办公设备运用能力、多设备的控制切换能力等都是高校培养的现代秘书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智能机器人在现代办公中的运用,传统的要求秘书具备的“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在发生着变化,原来需要秘书处理的一些工作,现在则可以由智能机器人完成。这就要求高校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减少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重复。当前,有些高校的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着内容重复的情况。论文《地方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的课程建设问题及其改进策略》中谈及了这一问题,“由于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缺乏充分理解,故而设置了较多的选修课程,而且与核心课程存在重复现象。比如,秘书学、文书学、秘书写作、公文写作与处理、常用公文写作这些专业课程之间,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公文写作方面均有大量的内容重叠。”课程内容的重复,使学生难以正确理解课程的内容,甚至出现对专业的不当认识,认为秘书学专业就是“课程的拼牌”。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要研究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内容之间的衔接,提高课程开设的科学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首先,增加课堂的情景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课堂内容的设置要贴合岗位工作需要,把实训教学要求列入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之中。通过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协调沟通的能力。秘书如果缺乏创新的能力,就不可能为领导者提供建设性的辅助意见。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净化人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完善学生的考评制度。秘书学专业要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就要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评。4、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秘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职业,秘书人才的培养就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中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的保证,又具有资深的实践能力的指导,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秘书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培养既懂秘书学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秘书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师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中进行岗位挂职锻炼。教师通过工作岗位的亲身体验,能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了解社会对秘书人才需求的状况,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水平。畅通秘书学专业教师的准入渠道,招聘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资深秘书作为秘书学的专业教师。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秘书工作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确保领导决策的及时、准确,以及决策的贯彻落实,这就需要秘书要具有综合性的辅助管理能力。按照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秘书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要,也不适于秘书的职业发展。秘书人才属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要依据秘书人才的这一特点,通过专业融合、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培养适用的秘书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严华编译.韦氏秘书手册[M].国际文化出版司,1985
[2]姜维枫.秘书学专业发展格局与态势的思考[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1)
[3]常崇宜.关于我国秘书职业定义的再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4]杨树森.再论秘书的定义[J].秘书之友,2006(4)
[5]赵锁龙.管理秘书学初论[J].秘书之友,2005(4)
作者:张庆玲 马英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 上一篇:公共管理专业培养体系改进与优化
- 下一篇:公共管理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分析
精品范文
10公共卫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