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素质下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探索

时间:2022-04-02 09:28:50

导语:人才素质下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才素质下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探索

摘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公共管理类人才。素质是人才最核心和最具竞争力的部分,本文基于人才素质评价的视角,在充分了解人才素质构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合理化建议,以期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人才素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

人才是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中具备较高素质与知识技能的那部分人,其能够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创造一定的劳动成果。而公共管理类人才,则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区别于其他专业人才的固有本质和素质所在。人才所具有的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是人的先天察赋与后天活动的“合金”,是人的生理解剖特点、个性心理特点及社会意识品质所构建起来的一个整体,即人的各种身心特点的系统,是个体完成一定工作与任务所需具备的基本身心特点的系统,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①结合公共管理及人才素质的内涵特点,笔者认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修养、基本素质、个性特征、能力结构四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公共管理类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是公共管理类人才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其培养和提高是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贯穿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全过程。公共管理者素质提高呼唤培训方式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应本着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培养原则,重点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重点以及培养方式上进行改进完善,加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

1基于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全面性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充分借鉴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在工业化建设时期,这种专才教育对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其狭隘的专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专业程度高,技术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却导致其培养的人才基础素质较差、功利主义严重、综合管理能力欠缺,难以适应社会的高速复杂发展。公共管理类人才具有复合型突出的特征,需具备比较全面的素质能力来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目前专才教育所培养的单一型人才很难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需要,这就亟需找到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强化公共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素质,弥补传统的专才教育所带来的缺陷。兴起于国外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为了弥补专才教育的不足而出现的新的教育范式,其强调通过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培养基础知识雄厚、拥有基本人文素养、扎实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只是培养某一领域的专精型人才,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正契合了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各个高校的具体教学条件与特色,改革现有的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培养模式,需要探索有专业特色的实现路径。第一,课程的设置目标既需包括知识能力目标,也需包括人格道德目标。公共管理类专业通识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学习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拥有爱国主义情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二,调整通识课程结构,加大通识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目前,大部分高校都以专业课作为重点,忽视了通识选修课程在学生培养中所起的作用。例如某高校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显示行政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修习的学分总数为170个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8个学分,占比仅为28.2%。基于此,有必要开设并调整一些跟社会密切相关且对学生有诸多裨益的通识选修课程,提升通识选修课所占的学分比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网络互动教学以及参加课外精品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及吸纳程度。第四,改革通识课程考核的方法。目前,对于通识课程的考核以考试为主,侧重于对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的考评,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一些知识,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和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来促进通识教育的发展。例如,可以将考核的范围从书本延伸到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理论热点问题以及社会生活话题等来避免单一的书本知识考核所带来的弊端。

2创新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掌握基本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灌输式”教育是近现性社会的一种产物,也是理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在于教师运用强制性的手段或者方法,通过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将知识和道德准则“灌输”到受教者的心中,具体表现在教师通过考试考核等手段过分强调知识的准则和统一性,而忽视了个性的发挥。其通过“灌输的知识”重塑学生的灵魂,压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得每一位受教者朝着合格的“理性”人前进。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与教师充分互动,是一种学生参与教学、组织教学、公共管理教师指导、综合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②互动式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实现知识和信息在双方之间互相流通。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师生对话机制,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声筒。学生与教师在选题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法上充分互动、彼此交流、碰撞思想,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解放思想,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积极推行“校府合作”培养模式。创新源于实践,贯穿于实践,而又终于实践。脱离了实践谈创新,那这样的创新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是徒劳而无功的。“校府合作”作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载体,其强调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到政府实习实践,政府指导人员和专业老师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与知识消化。③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土壤。

3将公共管理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公共管理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管理服务过程,需要将科学的管理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相互结合,才能切实有效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强弱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又能促进其掌握好理论知识。所以,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不仅需要使其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培养其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一是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任课教师在讲授好本课程的同时,应当不断吸取社会实际经验,丰富课程内涵,走出校门进行课题调研与实践探索,将教材和实际有效结合,为学生讲授更贴合实际的理论知识。学生定期到政府部门或者社区实习锻炼,在实习锻炼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可以培养自身的能力。此外,也可以邀请政府管理人员、社区管理人员以及专家学者定期到学校举办富有特色的讲座活动,与同学们深入沟通交流,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传授一些在工作中总结的有益经验。二是建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出发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构建基础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基础核心课程需围绕公共管理学科的必修课程来设置,一般包括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基本知识与理论课程、基础能力培养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围绕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储备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能力;而实践课程强调学生在老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参与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兼顾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把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作者:彭惠青 谢文龙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